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刚经义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9777
  • 作      者:
    齐云鹿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齐云鹿,笔名摆渡老人。江苏涟水人,现居南京。自1991年起自学佛学,拜读佛典,辑成学习心得。
  著有《摆渡随想》、《心经微言》、《坛经大义》、《药师经中无尽药》、《十二因缘浅说》、《维摩诘经无尽意》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的代表性经典,是传人中土的大量佛典中译出时间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南怀瑾先生说:“《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它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自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出《金刚经》的1600余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汇入到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血液中,超越了佛教本身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学习《金刚经》,一方面是要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力图还原其作为佛教经典所蕴藏的深刻的修行证道义涵,以期契人《金则经》的究竟之义。包括儒家等经典在内,任何经典的学习只有还原它本身的真实义涵,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才能散发出纯净、纯粹的光芒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佛说般若类经典。《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般若经典,乃是指导众生修行成佛的经典,是一切菩萨修行,走向觉悟、实现解脱、趣向圆满究竟成佛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这是《金刚经》及诸般若类经典于佛教的重大意义所在,不可或缺,无可替代。能于般若经典中准确把握住诸佛所依的成佛之路,是一切学人的根本目的和切实需求。
  《金刚经》在中土传播的1600余年,各类注疏、释义,汗牛充栋,精彩纷呈。一者,可见其重要,也可见大家之喜爱;二者,可见其法义深邃,非一二之述可定芸芸众生之意。言其重要,乃因诸佛之所依;言众喜爱,乃因译本言辞优美,信、达、雅具备,朗朗上口,这也是一切优秀经典广为传世的重要条件之一;言其法义深邃,实在是深不可测、妙不可言。非真实悟入者,难窥一斑,更多的只能于其文字表义而作种种思维臆想。可以说,各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金刚经》注解。魅力无穷,引人人胜。
  1300多年前,24岁的岭南青年惠能(638-713),于客栈卖柴,见一客人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意顿觉启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日金刚经”,惠能得知湖北黄梅五祖在东山主化,客人告诉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于是辞别老母亲,投奔东山弘忍大师。到了东山在磨坊干了八个月苦力后,惠能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所器。是夜三更时分,惠能人五祖祖室,“祖以袈裟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惠能因此开悟得五祖印可,遂将禅宗祖师之位传给了惠能,惠能就此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而此时的惠能尚是白衣之身。由此可见,《金刚经》与中国禅宗一脉有着多么密切的法缘关系。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惠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法义到底是什么?惠能又悟到了什么?1300余年来,读过《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了解惠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的人也不计其数,那么,我们为什么没能在读诵《金刚经》时言下大悟呢?这其中有着非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金刚经》重在言“扫相破执”、“无相无住”,意思是说,通过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觉智,就得破除一切执着,扫除一切法相,而认识实相。所谓实相,乃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以般若观照实相,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相,等等。
  这些关于《金刚经》的知见,的确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却无法道出般若的真实义涵,更无法显现出般若智慧。“飞鸟不识归时路,误将云峰当山峰”。“以般若观照实相”,那么什么是般若呢?般若是如何产生的呢?什么又是实相呢?如果实相就是所谓“空”的话,佛法不就是重重否定而终归于空了吗?显然这不符合佛法教义。
  如果《金刚经》所言,只是为了扫相破执的话,法会当机者,以须菩提为代表的“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有谁还没有实现扫相破执呢?惠能夜人五祖祖室前,如果没有实现扫相破执的话,能作出那样的偈语吗?显然,扫相破执,并不是《金刚经》的主旨。
展开
精彩书摘
  《金刚经义趣》:
  (一)长老须菩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其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起身,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向佛陀请法说。
  “时”者,应机之对,恰逢其时。也就是大众与佛将说胜法对机、相应之时。
  “长老”,梵语音译作悉他薛罗。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慧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耆年等。《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列举三种长老:(1)年耆长老,指入佛道经年之僧。(2)法长老,指精通教法之高僧。(3)作长老,为世俗假名之长老。世俗长老,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之长者。由上可知,长者虽是对年、腊高者之敬称,然未必为年老者。
  “须菩提”,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空、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但秉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人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的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是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的说法会中,常任佛陀的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从须菩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能读到什么?
  (1)即使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尊者,年轻时也曾“秉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我们身边的一些所谓“恶人”看死,要有足够的心胸给这样的人以机会。有良善之根的定会触发善根,发露忏悔,迁恶向善。
  (2)相信佛法的力量,每一个人得闻佛法都有转变的可能,得闻即是有缘,但切不可一厢情愿,急于求成。
  (3)每个人的改变都是自我的改变,不可能由谁代替,也不可能由谁强加,外部的一切只是外缘。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依法修行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是切实的、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必流于空谈。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比丘众进食以后,都来到佛陀座前,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后,退坐到一边。这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出列,向佛陀请法。“即从座起”,此处之“即”从表面上看就是随即,须菩提随即从自己座处起身。但却有“趁着”之意,趁着如来威德而起。“偏袒右肩”,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的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的标志。“右膝着地”,为印度之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蹠着于地。又作互跪、胡跪。“合掌”,乃两手合掌,将心念专注于一处,也称“一心合掌”,合掌即表一心。这都表示须菩提以极尽恭敬之心面佛、请法。“而白佛言”,而向佛陀禀白、陈述自己的问题。“白”,有禀告、报告、陈述、道白的意思。这里指须菩提恭敬地向佛陀请法,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直白,直接源于大众的求法因缘。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如果没有佛的威神力加被,须菩提在佛面前是不会贸然开口说话的。也就是说,须菩提开口请法是乘佛威神之力,佛陀为大众说法,也是大众得法因缘的成熟。于大众而言,是契合、是相应。各种因缘成熟具足了,才有胜法的开启。
  (2)为什么由须菩提请法呢?其一,须菩提乃长老,在大比丘中有威望、有智慧。其二,须菩提在佛陀这些比丘弟子中,被誉为“解空第一”。什么“空”呢?二乘空慧。也就是说,须菩提于二乘空慧不仅有修证,而且善于解说。“解空”不是解释空,而是于二乘空慧有修证、有辩才。其三,《金刚经》所言乃大乘般若空慧。发心回小向大的大比丘虽已断见思惑,但这些都是在诸法“相”上而得觉悟,所证者乃无常空、缘起性空之二乘空慧,而非大乘般若空慧。由二乘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作为受法代表,乃是最合适之人选。他所代表的,是于二乘空慧转为大乘空慧的一切佛子。不仅是二乘的回小向大者,也包括尚未取证大乘般若空慧的菩萨。
  ……
展开
目录
前言 住无住处

第一篇 《金刚经》的相关知识
一、《金刚经》的译本
二、经题略说
三、译者介绍

第二篇 经文的学习与思考
法会因由分第一
(一)如是我闻
(二)祗树给孤独园
(三)大比丘
(四)还至本处
(五)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一)长老须菩提
(二)善护念诸菩萨
(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四)当为汝说
(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一)一切众生之类
(二)我皆令入
(三)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妙行无住分第四
(一)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二)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一)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稀有分第六
(一)持戒修福者
(二)如来悉知悉见
(三)以是义故
无得无说分第七
(一)如我解佛所说义
(二)非法非非法
(三)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二)其福胜彼
(三)从此经出
一 相无相分第九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如是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作如是观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