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作用文献综述
2.1.1 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作用
2.1.2 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2.1.3 政府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
2.2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路径、模式
2.2.1 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路径依赖研究
2.2.2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模式
2.3 企业治理研究进展
2.3.1 公司治理结构内涵
2.3.2 企业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4 产业组织结构研究重点
2.4.1 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2.4.2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状况
2.5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理论基础: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3.1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渊源
3.1.1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
3.1.2 新制度经济史学
3.1.3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3.2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
3.2.1 博弈论的分析框架
3.2.2 特定历史情境模型
3.2.3 历史的经验归纳法
3.2.4 微观的理论基础
3.3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
3.3.1 內生制度变迁理论
3.3.2 路径依赖理论
3.4 对比较历史制度的评价
第4章 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比较
4.1 德国鲁尔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4.1.1 对鲁尔区经济转型的历史考察
4.1.2 鲁尔区各级政府在转型不同阶段的作用变化
4.2 日本九州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4.2.1 日本九州工业区转型的历史考察
4.2.2 日本中央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九州转型
4.3 美国休斯敦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4.3.1 对美国休斯敦转型的历史考察
4.3.2 政府为休斯敦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4.4 政府作用比较
4.4.1 德国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4.4.2 日本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4.4.3 美国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路径比较
5.1 德国鲁尔区转型路径及特点
5.1.1 鲁尔区“改造+发展”的转型路径
5.1.2 鲁尔区转型路径特点
5.2 日本九州的转型路径及特点
5.2.1 九州的“植入式”转型路径
5.2.2 九州转型路径的特点
5.3 美国休斯敦转型路径及特点
5.3.1 休斯敦“延伸+高新”的转型路径
5.3.2 休斯敦的转型路径特点
5.4 转型路径比较
5.5 小结
第6章 企业治理方式的比较
6.1 德国鲁尔区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
6.2 日本九州企业的“经营者专制”
6.3 美国休斯敦企业“股东统制”治理
6.4 德、日、美三国企业治理的制度变迁及对转型的影响
6.5 企业治理比较
6.6 小结
第7章 资源型地区企业组织结构比较
7.1 德国鲁尔区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
7.2 日本九州注重大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
7.3 美国休斯敦注重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
7.4 企业组织结构比较
7.5 小结
第8章 我国资源型地区的转型研究
8.1 我国资源型地区的概况
8.1.1 资源型地区的界定
8.1.2 我国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历程
8.1.3 资源型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8.2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历史考察一一以山西为例
8.3 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政策建议
8.3.1 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8.3.2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路径创造
8.3.3 完善企业治理模式,推动企业转型
8.3.4 建立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
8.3.5 内生、外生因素共同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
第9章 结语
9.1 本书的主要结论
9.2 本书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件一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件二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