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者文库:智力资本、动态动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
作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奠基人,提斯对动态能力概念的内涵和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1994年,提斯首次把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1997年,提斯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动态能力由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观点。2007年,提斯再一次对动态能力进行了最新诠释,认为动态能力具体表现为机会感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演化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的学者较多。李兴旺(2006)认为,动态能力是环境洞察能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的组合,并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多重案例分析,是我国较早对动态能力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王和艾哈迈德(Wang&Ahmed,2007)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指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划分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台湾学者吴(2007)在分析智力资本、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中,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再配置能力和学习能力。王铁骊等(2009)认为,市场机制是决定动态能力内涵及演进的关键因素,动态能力包括三种核心能力,即市场感知能力、知识吸纳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是多种企业能力的综合体。刘飞等(2010)也认为,动态能力由三个核心维度构成,即感知塑造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整合重构能力,进而对动态能力的特性进行了分析。黄俊等(2010)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一阶三因素相关模型,即动态能力主要体现为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
焦豪等(2008)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一阶四因素结构,即环境洞察能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和变革更新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动态能力的构建与提升路径。罗氓和刘永俊(2009)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动态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指出动态能力包含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组织学习的吸收能力、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沟通协调的整合能力四个维度。王菁娜和冯素杰(2009)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将动态能力的概念维度确定为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贺小刚(2006)对动态能力的测量和功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调整为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组织学习与组织变革五个方面。林萍(2008)对提斯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进行了扩展,认为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应该包括市场导向、整合能力、组织学习、组织柔性和风险防范能力五个方面。曹红军等(2009)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内部整合能力、外部协调能力、资源释放能力五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测量动态能力的量表,并利用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龚一萍(2011)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感知能力、整合重置能力、学习吸收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五大子能力,并设计了度量动态能力及子能力的指标体系。董保宝等(2011)在分析动态能力对资源整合过程与竞争优势关系的中介作用时,也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