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力资本、动态动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8991
  • 作      者:
    徐召红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召红,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在《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理论学刊》、《东岳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信息化战略专项研究等多项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企业如何创造并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绩效主要由企业的资源差异决定;能力基础观则认为,企业的能力高低决定了企业绩效。在动态环境中,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获取、整合和释放资源,企业只有与环境相协调才能发展壮大,作为资源基础观的补充,动态能力理论能够对超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成长作出合理的解释。由于资源和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资源基础观和能力基础观并不矛盾,能力基础观是对资源基础观的发展和补充,两者可以而且应该放到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者文库:智力资本、动态动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
  作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奠基人,提斯对动态能力概念的内涵和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1994年,提斯首次把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1997年,提斯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动态能力由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观点。2007年,提斯再一次对动态能力进行了最新诠释,认为动态能力具体表现为机会感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演化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的学者较多。李兴旺(2006)认为,动态能力是环境洞察能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的组合,并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多重案例分析,是我国较早对动态能力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王和艾哈迈德(Wang&Ahmed,2007)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指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划分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台湾学者吴(2007)在分析智力资本、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中,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再配置能力和学习能力。王铁骊等(2009)认为,市场机制是决定动态能力内涵及演进的关键因素,动态能力包括三种核心能力,即市场感知能力、知识吸纳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是多种企业能力的综合体。刘飞等(2010)也认为,动态能力由三个核心维度构成,即感知塑造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整合重构能力,进而对动态能力的特性进行了分析。黄俊等(2010)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一阶三因素相关模型,即动态能力主要体现为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
  焦豪等(2008)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一阶四因素结构,即环境洞察能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和变革更新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动态能力的构建与提升路径。罗氓和刘永俊(2009)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动态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指出动态能力包含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组织学习的吸收能力、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沟通协调的整合能力四个维度。王菁娜和冯素杰(2009)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将动态能力的概念维度确定为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贺小刚(2006)对动态能力的测量和功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调整为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组织学习与组织变革五个方面。林萍(2008)对提斯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进行了扩展,认为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应该包括市场导向、整合能力、组织学习、组织柔性和风险防范能力五个方面。曹红军等(2009)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内部整合能力、外部协调能力、资源释放能力五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测量动态能力的量表,并利用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龚一萍(2011)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感知能力、整合重置能力、学习吸收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五大子能力,并设计了度量动态能力及子能力的指标体系。董保宝等(2011)在分析动态能力对资源整合过程与竞争优势关系的中介作用时,也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智力资本相关研究评述
2.2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评述
2.3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
逻辑关系
3.1 相关理论基础
3.2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对企业短期绩效的作用
3.3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对企业长期绩效的作用
3.4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4.1 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研究假设
4.2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研究假设
4.3 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假设
4.4 企业冗余资源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4.5 控制变量的选择及设计
4.6 模型构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 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收集过程
5.4 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手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
6.2 层级回归分析结果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预调查问卷
附录3 正式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