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the conversion of the soul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27430
  • 作      者:
    (美)米勒(Michell H. Miller)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柏拉图的《帕默尼德》历来备受柏拉图研究者关注,西方研究《帕默尼德》的文献浩如烟海。《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是英语学界柏拉图研究的主流学者米勒解读《帕默尼德》的重要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米勒,瓦萨学院哲学系教授,柏拉图研究专家,已出版《柏拉图<治邦者>中的哲人》、《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墨尼德〉》等多部学术专著。
  
  曹聪,译者,女,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译著有:《惧怕差异》、《灵魂的转向》、《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合译)等。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柏拉图传世的三十余篇经典对话中,《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历来备受柏拉图研究者关注。这篇古希腊作品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经过漫长的翻译、接受、解释史,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典籍,在新柏拉图主义、中世纪经院神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古典哲学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启蒙时代以后,西方研究《帕默尼德》的文献浩如烟海,译本层出不穷,解读路向各不相同。
  《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帕默尼德》解读的重要作品。作为英语学界柏拉图研究的主流学者,米勒努力尝试对这部经典做出整体而全面的解读,在米勒看来,这种整体性不仅在于关注文本自身结构,不仅在于关注情节与论辩细节,甚至也在于关注文本与读者的整体。
展开
精彩书摘
  《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
  作为对话的《帕默尼德》:展望与计划
  如果我们借助这些思考来初步看一看《帕默尼德》,就会逐渐懂得,“对话形式”这个概念正是、并且为什么正是解读对话的钥匙。两个本质特征都明显地呈现出来。第一,《帕默尼德》的模仿反讽非常清楚。正如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帕默尼德向苏格拉底映证出苏格拉底自己在数页的篇幅中误解“样式”;更为基本的是,有着很好的内在与外在理由让我们把戏剧角色苏格拉底视为年轻学园门徒的再现,这个角色再现这些门徒自己,还再现他们在“样式论”上遭遇的困境。第二,依据刚才勾勒的对话结构来看,《帕默尼德》的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典型的戏剧整体。芝诺通过他那篇争辩性的(eristic)论文,诱使苏格拉底再现其“样式论”。帕默尼德接着给出了一系列基本的,表面看似无可辩驳的反驳,从而将苏格拉底引入困惑,随后,为回应苏格拉底的请求,帕默尼德打算用他的假设法作为重新扭转及重新构想“样式论”的必要方法。在我们进入细节分析之前,还必须呈现一个要害问题,即帕默尼德演练其方法——假设本身——的意义构成“回归时刻”。有许多迹象表明这一点。在双重意义上,即便最让《帕默尼德》解释者感到困惑的那些假设的特征,如今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合理位置与作用。一方面,假设在形式与逻辑上的缺陷暗示,再次回到谈话开始时的那种芝诺式论文;这些假设用互相矛盾的结论、关于“一”的含混定义以及我们看到的那些错误修饰他们的辩论,[10]重新让我们退回到芝诺论文的层面。另一方面,这些特征还扮演着激发听者的作用;正如苏格拉底初次听到芝诺讲话时所做的那样(127d以下),听者也想要回到开端,对帕默尼德摆出的那些谜题进行谨慎的重新思考。年轻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伙伴,亦是对学园中潜在哲人的一种模仿再现)古怪而又被动地全盘接受这些假设,这只会增强听者的这种愿望。我们已经再次清楚地意识到,《帕默尼德》中的模仿反讽与对话结构如何共同起作用:柏拉图让戏剧角色亚里士多德没能洞悉到这些矛盾,以此考验自己的听者们——也就是学园门徒,他以一种很好的苏格拉底模式邀请并激发他们自己为自己洞悉这些矛盾。
  这项研究的首要关注点在于,谨慎而详尽地对这篇对话做出这种解读。我的导引问题是:柏拉图编织这些假设想要做出什么样的审查与激发,他希望从倾听者那里获得什么样的回应?第一部分证明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并为之做好铺垫。第一章讨论《帕默尼德》的叙述结构、戏剧背景与戏剧人物;第二章分析芝诺与帕默尼德用来面对苏格拉底的诱导性与反驳性论证。这些思考的主要计划在于,辨认出柏拉图的目标倾听者,最重要是要识别,在柏拉图看来,什么才是这些听者的困境与任务。如果这些思考获得成功,我们将会为第二部分的核心计划做好充分准备:重新建构出柏拉图打算让这样一位听者(这位听者得到激发,开始谨慎地重新思考)在这些假设中寻觅的潜在意义。
  关于主观解读问题的一项说明
  除《帕默尼德》当中论证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比例之外,还有第二个,也是更普遍的理由来说明,学者们为何如此严重地忽视让这部作品成为戏剧性或诗性整体的那些特征。这个理由就是,他们担心[11]解读会变得彻底主观化。对戏剧背景与任务的探究、激发柏拉图目标倾听者的尝试,以及借助设计好的功能对论证内容作出的解读——这一切当然都会引发这样的担忧,即担心我们会把意义解读进文本之中,而非从文本之中解读出意义。
  我也有这样的考虑;事实上,它内在地激发并规范着我本人的写作,驱使我给出论证与解释。我希望这将在这项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具体而显著。此刻,让我仅仅说出两项代表我的解读路向的观察。第一,任何试图寻找文本微言大义的探究都会冒许多风险,但这些风险并不足以阻止探究。当然,决定性的要害在于文本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text),在于它向它的读者提出那种要求。倘若我接下来关于柏拉图对话的本质的判断正确,我们几乎毫无其他任何选择。尤其是,如果刚才勾勒的模仿反讽与特殊结构真的是对话形式的本质特征,那么,由于这些作用要启发听者超越文本表面,我们就必须做出这种尝试;为规避误读而力求克制,这样做实际上无法彰显文本自身的形式,因此,也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误读。第二,在任何意义上,我倡导的那种读法都不能说是标新立异的解读。关于这一点,我的分析的某些主要特征乍看上去颇有主观之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这些分析正是为了预防主观。例如,我通过不断思考戏剧人物的模仿作用或再现作用,意在阻止这种自然的倾向——尤其是,每个读者(包括我本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认定自己就是柏拉图心目中的倾听者;不做这样的分析、不认为自己能够判定谁是目标倾听者,就无异于冒最大的危险给出这种假设。反过来,通过我对结构的思考,我要求自己在靠近对话每个部分时,都关注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而也就关注它在[12]整体中的位置;这样做的效果是,防止脱离文本的阅读,防止沉湎于过度关注——当人们对着文本吹毛求疵时总是最容易出现危险。最后,我在解决这些假设的表面论证时,立足于一点——即反复追问该论证的出现是否有助于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释该文本表面存在的那些令人困惑的细节。这些内容一度显得如此规模庞大、令人惶惑不安,以至让人无可避免地关注其内在连贯性,而非给出自己的解读。不过,服从这些诱惑则带来一种危险,即解读或许会变得过分简要,并且自说自话,最终解读本身取代了文本,而不再探究文本;针对这一点,最佳保护措施就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那种对文本表面细节的谨慎回归。
  当然,这种方法论声明只具有序言价值。对于任何一种解读立场而言,值得考虑的东西就是确实丰富的含义,以及文本中出现的关联的范围。牢记这一点,让这些方法上的解释先订立为一条假设。一方面,如果接下来的解释是一种“方法”的“运用”,那么,更进一步,这种解释也是对“方法”与“运用”两者的检验。这次检验的工具正是遁隐于层层迷雾中的《帕默尼德》本身。
  ……
展开
目录
中译本说明
致谢
序言: 解读《帕默尼德》
一、对话形式: 模仿的反讽与结构
二、作为对话的《帕默尼德》: 展望与计划
三、关于主观解读问题的一项说明
第一部分 准备重新思考“样式论”
第一章 戏剧背景
一、欢迎的主题以及洞察与调和的数级层次
二、场景: 为学园回顾《王制》
三、柏拉图利用埃利亚思想
第二章 帕默尼德挑战苏格拉底
一、诱导: 苏格拉底的双重区分
二、反驳: 帕默尼德审查苏格拉底
三、转换: 苏格拉底与学园听者

第二部分 密集的精微论证
第三章 帕默尼德的帮助
第四章 假设之一、假设之二与假设之二a:样式、分有者及双方关系(137c—157b)
一、关于“一”的矛盾
二、解决悖论: 区分样式与事物(假设之一和之二)
三、沿途的谜团: 暗示与预期
四、讲述“区分”: 事物在样式中的基础(假设之二a)
第五章 假设之三—之八: 之一—之二a的展开(157b—166b)
一、分有: “多”与“界限”(假设之三—之四)
二、样式: 可理解性、共有、存在(假设之五—之六)
三、事物的现象性(假设之七—之八)
结语:关联与可能
一、《帕默尼德》与《王制》: 重构抑或背离?
二、《帕默尼德》与埃利亚对话: 样式作为整体与部分?

附录一:《帕默尼德》的结构
附录二:从事物到样式的转变过程的步骤
引用文献
普通索引
引用文本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