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性反思:查尔斯·金斯利小说研究:a study of Charles Kingsley's novel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50832
  • 作      者:
    李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作为一部本身不无诗意的学术专著,《诗性反思:查尔斯·金斯利小说研究》的开拓创新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切入视角新颖,文本分析细腻,引证规范,多有创见,很好地填补了所在领域的空白,《诗性反思:查尔斯·金斯利小说研究》以专著的形式对金斯利的诗性语言进行过深入而系统的探讨,《诗性反思:查尔斯·金斯利小说研究》恰好弥补了上述缺憾。
展开
精彩书摘
  《诗性反思:查尔斯·金斯利小说研究》:
  给长名字教授这一人物贴上“赫胥黎原型”的标签,直接导向了两方面的结果。首先,这种做法阐明了立场:赫胥黎的思想有着唯科学主义的意味;其次,金斯利的文化反思旨在批判将科学视为一种“主义”思维模式,既然长名字教授象征着赫胥黎的工具理性思想,那么金斯利的科学思想同这位博物学家的思想自然势不两立、互不欣赏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给长名字教授简单地贴上“赫胥黎原型”的标签,这不但是对赫胥黎的一种误解,也构成了深入理解金斯利文化命题的屏障。
  要澄清上述学术上的误解,首先应该简要说明一下赫胥黎的主要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同十九世纪文化批评传统的关联。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是近代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生于英格兰,童年时代只受过两年的正规学校教育。他靠自学掌握了多国语言,阅读了大量的著作。16岁开始从医,20岁获伦敦大学医科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几年的海洋考察工作,并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担任大学教授、院长等职,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1862至1884年,赫胥黎参加7政府部门的科学与教育工作。他是英国第一部初等教育法案的起草人之一,在英国的国民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赫胥黎猛烈抨击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狭隘性,大力阐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可贵的是,他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克服了当时教育界出现的或重古典教育或重科学教育的倾向,强调全面的和谐教育。正是在赫胥黎及其同时代人的倡导下,科学教育进入了学校的大门,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古典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地位。
  由此可知,赫胥黎不但是一位主张科学进步的勇士,也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为了纪念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的赫胥黎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1995年6月28日特别刊印了《赫胥黎自述》(叶笃庄译),在这篇晚年自述中,博物学家饱含深情回忆了他少年的水手经历,语调诙谐地调侃了当时教会的虚与委蛇,视“能动的怀疑”为座右铭的博物学家毫不避讳地坦言他性格上的各种缺点,以及少年时期受到的糟糕的学校教育。如果说非要把赫胥黎和《水孩》中的长名字教授拉上关系,那么可以这样说,这一人物形象非但不是赫胥黎自己,而且也要成为博物学家嗤之以鼻的批判对象了。
  赫胥黎同十九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传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要从博物学家同阿诺德的交往说起。胡斯(David A.Roos)的论文展示了此前从未进入学术视野的两篇祝酒词:阿诺德和赫胥黎这对曾经的密友分别在1881年和1883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年度晚宴上压轴祝酒。阿诺德在其祝酒词中强调了古典艺术和教育的重要性,赫胥黎则在两年后委婉地回应了阿诺德。博物学家称高等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科学和艺术好似自然的两面镜子,一个普照理智,另一个折射情感。可见,赫胥黎并不是一个刻板的唯科学主义者。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反思的要义:诗性思想的特质及其表现形式
第一节 诗性思想与心灵培育:金斯利文化反思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诗歌是小说叙事的不速之客
二、当“诗意”遭遇“机械”
三、诗与心的交融:实践中的生命现象学
第二节 奥顿·洛克启程:诗的实践
一、少年诗人:倾听自由
二、“裁缝诗人”:艰难时世
三、宪章诗人:愤世嫉俗
四、远走高飞:“飞散”诗人
第三节 在诗语中栖居:小说《酵母》的批判性解读
一、“我的《圣经》就是培根”——兰斯洛特的宣言和困惑
二、“问题在行走中迎刃而解”——在诗语中栖居

第二章 寻找诗意家园:金斯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
第一节 水孩汤姆的成人仪式——从“洁净”和“机器”两个概念说起
一、海斯芙广场的扫烟囱师徒和汤姆的陆上奇遇
二、水下世界的劳动者
三、扬善仙子、惩恶仙子、汤姆的成人式
第二节 教堂西门和《孪生星宿》:《酵母》中的“重生”主题
一、“我是谁”是个无解的难题:兰斯洛特和阿吉蒙的烦恼
二、生活世界在哪里?
三、教堂西门和《孪生星宿》:重生信念
第三节 天涯若比邻:《奥顿·洛克》中的同胞之爱
一、末世寡情
二、麦凯的人生哲学
三、宪章运动的失效
四、义海重遇

第三章 奏响诗篇:科学与环境
第一节 走向和谐——金斯利的科学思想及其艺术呈现
一、从《水孩》的奇特体裁说起:金斯利的科学思想
二、求是精神指引下的小说创作
三、让科学进步灌溉心灵世界
第二节 “环境不够亲切”:金斯利的环境焦虑
一、《酵母》中的乡村环境:一种陌生化处理
二、“人类是两条腿的东西”:《水孩》引发的关于自然环境的思索
三、“的确,环境远不够亲切”:抓住症结
第三节 内在的变革:机械语境中的环境愿景
一、大海是母亲:将诗意普洒自然
二、有机的发动机:基于劳动环境的思索
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变革道德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斯利生平简介
附录二 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今昔
附录三 金斯利小说研究的话语实践
附录四 Victorian Imaginations in Chinese Natrative Context(1996-2011):a Yeasty Puzzle or Forms of Life?
附录五 海外金斯利研究述评:百年风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