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媒介的主人:大学生媒介素养导引》:
(二)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依赖传媒往往可以满足我们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人们也心甘情愿地将媒介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现代电子媒介带来的“读图时代”,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减少了文字阅读。而新媒介为网民提供的庞大的碎片化信息资源,则在分散人们关注力的同时对人们的思考方式造成影响。微博是提供碎片化信息的典型媒介。现行技术条件下,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容纳140个汉字。受限于字数之制,微博撰写者只用一条微博往往不能表达完整思想。同时,微博阅读者常常还没能完整地看完作者的表述,注意力就被迫分散到下一段文字,难以准确理解作者意图。长期地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进行信息阅读,将导致人们碎片化、跳跃式地思考,阻碍了人们养成全面客观的思维习惯。
在习惯了对现代媒介即时、娱乐化、快餐性信息的热衷消费后,人们对问题深入追寻探究的哲思习惯逐渐被改变,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渐渐被弱化,对问题的讨论都浅尝辄止。“感性化的媒介内容最终导致大脑记忆库的萎缩。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最终演变成一种浅薄的形态。”人们只满足于“纸上得来”“网传电说”这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以至一切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长此以往,现代媒介便成为人们懒于思考、懒于创造、懒于行动的原因和借口。
(三)满足虚拟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交
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体现在将媒介视为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大众媒介介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人们在长久的媒介接触中不自觉地满足于虚拟的互动,而回避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同时,如上所述,接触媒介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接触媒介会减少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直接接触社会现实的时间,丧失社会交往行动能力,害怕接触社会,患上交往恐惧症。空前发达的大众媒介疏离了个人与社会的直接关系,使人产生孤独感。由于人是群体性动物,对孤独的天然害怕又反过来加剧对媒介的依赖,在大众媒介营造的虚拟社会中,人才能找到所谓的归属感。真实的人际关系被虚拟的人际关系所取代,从而养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这是“媒介依赖症”的一个重要表征。例如,网络的普及使年轻一代成为宅男宅女,宅男宅女表面上看起来是孤独的单身或光棍,但是网络已成为他们精神的伴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