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7771
  • 作      者:
    赵隆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试图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借助大量资料和案例研究,更多地从北极的全球性影响加以论述,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赵隆,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律系,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师从杨洁勉教授,获法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进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工作,现任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主持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论述的重点在于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递进机理。作者通过分析当前北极治理的范式结构和构成要素,提出范式间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关系,而目前北极问题的治理正从较为初级的区域治理向中级阶段的多边治理逐步递进,并在符合相应指标的情况下迈入共生治理。但是,这种范式间的递进并非单向线性发展,而是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这些核心观念的内化程度,以及体系取向和权力结构为核心的“物质”客观变量,从而引发递进中的波动或逆向效应。相较于在权力扩张和资源争夺上大做文章而言,如何使治理范式进入良性的“阶段性递进”,才是各方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试图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借助大量资料和案例研究,更多地从北极的全球性影响加以论述,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北极问题概述与治理基础
  The Arctic Governance Paradigm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挑战,它的影响涉及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北极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融冰加剧所导致的。但是,北极问题并不是近年来的全新产物,而是在人类长久以来对北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变化。在大的趋势上,可以看到北极问题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行繁衍蜕变,也反映出“竞争—矛盾—合作”的三步走态势。这种演变与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客观的自然环境与主观的国家战略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从北极的概念界定入手,考察引起北极问题“自我演变”的要素,分析问题与议题间的互动关系,并且论述不同国家相关战略变化,以及北极治理的现状与角色划分,为分析治理范式的结构创造条件。第一节北极问题的概念界定从宏观层面来看,厘清北极问题出现的缘由和发展阶段,首先需要从概念界定入手。本节对北极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的边界做出界定,分析不同维度中的内涵差异。在自然地理中,北极问题的范围由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生态因素三个方面所决定,北极问题的地理边界以北极圈作为衡量指标,气候边界以等温线作为衡量指标,而生态边界则由海域和树线作为衡量指标;在政治地理中,北极问题的边界由地缘政治结构、社会文化标准和行为体构成范围作为衡量指标。一、北极的自然地理边界在自然地理中,对北极问题的界定可以分为地理、气候和生态边界三个方面。按照较为普遍的认识,北极的地理边界定义指“北极点”(North Pole)及其周围地带,或特指“北极圈”(Arctic Circle)内区域。《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把“北极点”解释为“地球轴线的北端,在北冰洋之上,距离格陵兰岛北部约450英里”,\[美\]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也就是指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之一。在地理概念里,纬度为北纬90度的点被称为北极点,这点延伸向任何方向都被称为南方。在北极点,太阳每年只会分别升起和落下一次,从而带来连续6个月的持续日光和连续6个月的夜晚,也就是气象学所称的“极昼”和“极夜”。“北极圈”指平行或环绕地球的纬度线,约北纬66度30分的地区,这条线是科学家们在研究北极时所使用的一条“假想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或者我们常说的“北极地区”。这部分区域最明显的标志是,高于该纬度的地区在夏至时太阳不会落下,而在冬至时太阳也不会升起。这部分区域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中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兰、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而北极监测与评估工作组则认为这样的定义过于简单化,因为没有考虑到因气候带来的温度变化,可以导致山脉分布、大型水体和多年冻土分布的差异。Arctic Climate Assessment Programme,Assessment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Chapter 2从气候边界的角度看,北极被定义为“在7月份平均10摄氏度等温线等温线指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温度相同各点的连线,等温线曲线的分布受海陆、地势、洋流等因素的影响。(Isotherm)以北的地区,也就是说以这一指标作为北极区域的南部边界,在这条等温带以北的区域,7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0摄氏度。”Linell Kenneth and Tedrow John,Soil and permafrost surveys in the Arctic,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p279(见图1-1)这样一来,等温线以北的区域就包含了北冰洋、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冰岛大部分地区、俄罗斯的北部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Stonehouse Bernard,Polar Ecology,London:Springer,2013,p222同时,在挪威北部的大西洋海域,北大西洋洋流(墨西哥湾洋流的延伸部分)的热传输效应导致等温线向北偏移,这样就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划入北极。Arctic Climate Assessment Programme,Assessment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Chapter 2而北冰洋盆地地区而来的冷水和冷空气则会导致该等温线朝着北美和东北亚地区向南偏移,从而将东北拉布拉多、魁北克省北部、哈德逊湾、勘察加半岛中部和白令海的大部分地区囊括其中。Stonehouse Bernard,Polar Ecology,London:Springer,2013,p223也就是说,以气候边界的角度界定北极地区的不确定性较大,其边界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进程不断改变。除此之外,也有用“永久冻土带”永久冻土带是地质学概念,指冻土层(Tundra)处于0摄氏度以下超过两年的状况。(Permafrost)作为指标来划分北极区域的做法。Ives Jack and Barry Roger eds,Arctic and Alpine Environments,London:Methuen,1974,pp1-13这种划分方式曾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参考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加速,增加了该标准的不确定性。图 1-1北极等温线划分范围资料来源:Arctic Climate Assessment Programme,Assessment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北极的生态边界可以从海洋和植被两个角度观察。从海洋的角度看,北冰洋面积约1475万平方公里,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个部分。其面积约占世界大洋面积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1/3。最深处为南森海盆(Nansen Basin),深度为5450米。北冰洋洋面上有占其总面积2/3的永久海冰层,平均厚度约3米。北冰洋底部有广阔的大陆架,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所占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36%。罗蒙诺索夫海岭(Lomonosov Ridge)和门捷列夫海岭(Mendeleyev Ridge)将北冰洋分为波弗特海盆(Beaufort Basin)、马卡罗夫海盆(Makarov Basin)和南森海盆。巴伦支海(Barents Sea)、楚科奇海(Chukchi Sea)、喀拉海(Kara Sea)、东西伯利亚海(East Siberia Sea)、挪威海(Norwegian Sea)、格陵兰海(Greenland Sea)、波弗特海(Beaufort Sea)以及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是北冰洋的附属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北纬66度内的海域属于北极海域(图 1-2),这就包括了图中18号区块的整体,21、27区块的部分海域。按照北极监测和评价工作组的定义,北极海域指北极圈(北纬66度32分)内的海域,但在亚洲部分指北纬62度以北海域,在北美部分指北纬60度以北的海域,也就是18区块和部分21、27、61、67区块。按照这种划分标准,北极海域包括:以巴伦支海、挪威海东部和南部、冰岛及东格陵兰周边水域为主的东北大西洋海域;以加拿大东北水域、纽芬兰和拉布拉多(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周边水域为主的西北大西洋海域;以俄罗斯与加拿大、美国之间的西南陆地界限沿岸水域为主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以白令海水域为主的东北太平洋海域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Scientific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此外,也有更为广阔的海域划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就划分出17个与北极大型海洋生态系统,海域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wwwlmenoaagov/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7&Itemid=41图 1-2北冰洋渔业区域划分资料来源: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2012FAO,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2,http://wwwfaoorg/docrep/016/i2727e/i2727epdf从植被分布的角度看,最常见的做法是以树线(Tree Line)作为北极的边界。Linell Kenneth and Tedrow John,Soil and permafrost surveys in the Arctic,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p279树线指超过这一条线的北方区域树木无法生长,也就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和北极苔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土壤冻结以及气候原因,只有稀疏的乔木和灌木混杂植被,北部地区只剩苔藓和地衣可以生存并最终变成苔原地貌。在北美地区,这条北极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之间的边界是一条较为狭窄的地区。而在欧亚大陆地区,这条边界最高可达300公里的宽度。Stonehouse Bernard,Polar Ecology,London:Springer,2013,p222树线基本上与7月份10摄氏度的等温线重叠,但在部分区域,树线比等温线的位置更向南部偏移100—200公里。因此,会将阿拉斯加西部和阿留申群岛西部作为北极地区囊括其中。这种划分标准的弊端在于,由于植被生长的范围很不均匀,很难准确计算树线的确切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树线分界带中无法给出确切的地理坐标。也就是说,北极的生态边界无论是在海洋还是陆地界限上都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总的来看北极的自然地理边界存在着多种认定标准。按照最为普遍的北极圈标准计算,北极的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若从气候的角度出发以等温线为界,则达到2700万平方公里;北极监测与评估工作组(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AMAP)按照植被生长区进行划界,把北极细分为“高北极”(High Arctic)、“低北极”(Low Arctic)和“亚北极”(Subarctic)植物区,按照这种划分标准,北极总面积可能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二、北极的政治地理边界本书的研究重点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因此北极问题的政治地理界定更具有论述价值。在政治地理中,可以分为政治和社会两大层面。其中,政治界限中又以地缘政治标准和全球治理标准加以细化。在以地缘政治为标准的划分中,北极应该界定为主权利益国家群体和核心利益国家群体两个种类。主权利益国家群体主要指在地理上位于北极圈范围之内,有部分领土、海域或岛屿主权的国家。目前,很多学者把北极定义为环北极国家(Northern Rim Countries)或环极国家(Circumpolar Nations)相关区域内的问题,包括美洲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四个北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和冰岛。如果从主权范围和行政司法权限界定,应当包括以下行政区单位:加拿大的育空地区(Yukon)、西北地区(Northwest Territories)、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地区(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努纳维特地区(Nunavut)、努纳维克地区(Nunavik);美国的阿拉斯加州(State of Alaska)全境;挪威的芬马克郡(Finnmark)、诺尔兰郡(Nordland)、斯瓦尔巴德群岛(Svalbard Islands)、特罗姆瑟郡(Troms);冰岛全境(Iceland);芬兰的拉普兰省(Lappland)、奥卢省(Oulu);瑞典的北博滕省(Norrbottens ln)和西博滕省(Vsterbottens ln);丹麦的格陵兰(Greenland)和法罗群岛(Faroe Islands);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州(Мурм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卡累利阿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部分区域、阿尔汉格尔斯克州(Арханге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的部分地区、科米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 Коми)部分区域、涅涅茨自治区(Ненец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Ямало-Ненец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Красноярский край)部分区域、萨哈(雅库特)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 Саха ‘Якутия’)部分区域和楚克齐自治区(Чукотс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от 20 февраля 2013,http://governmentru/news/432需要看到,虽然这些国家以“环北极国家”统称,但每个国家内部对于北极领土的认定方式及面积均有差别。有的以地理气候划分,有的以文化语言或族群划分。因此,北极地区对每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俄罗斯的北极地区总面积约882万平方公里,该区域经济产值约占国家GDP总额的15%,天然气开采总量占全俄罗斯的80%,出产占全国95%的铂类金属、85%的镍和钴以及60%的铜,并且出产大量的钻石。Конышев Ви Сергунин А,Арктика на перекрестье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интересов,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10,№9,стр50丹麦本土虽然并不在北极圈内,但占其绝大部分国土面积的自治领地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却属于这一范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国家的北极地区面积均超过了其1/3的国土面积,而冰岛的所有领土都属北极。张侠:“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132—141页。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将北冰洋沿岸国称为“北极五国”,包括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挪威和丹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北极地区存在核心利益诉求,有着不同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诉求,并且相互间的范围重叠。在以全球治理为标准的划分中,主要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两大群体。这种划分方法不再依照地缘因素,而是按照北极问题的影响范围作为界定标准。因此,除了环北极国家外,还有部分利益攸关方和治理参与方,使北极问题的范围大大增加。以北极理事会为例,除了以环北极国家为主要成员外,还设立了以非北极国家、全球或地区性的国家间和议会间组织(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erparliamentary 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为主体的观察员地位(Observer Status)和永久参与方(Permanent Participants)。这样一来,北极概念就已经超越了纯粹地理层面的“北极圈”,从环北极国家延伸至非北极国家。在社会层面,北极问题的界定标准以文化为主要依据,也就是参考北极“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或称“土著”(Aboriginal)文化这一特殊的因素。“土著”人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有学者称其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Lewinski Silke Von,Indigenous Herita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Genetic Resources,Traditional Knowledge,and Folklor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pp130-131在中文里,“土著”与“原住民”的区别是土著作为统称,或仅指涉原住民个人作为在异族统治下的民族国家中受到内部或外部殖民的个别原住民个体。而原住民则强调各族群作为一个“民族”在国际法上应有包括追求民族自决等相应的集体权利。判定土著居民或原住民的标准主要依据是,在时间上比外来群体更早的到达和定居,自发或自愿的使有别于外来文化的文化独特性得以延续,并且屈就于强势庇护的外来文化之下,逐渐被边缘化的族群。
……

展开
目录

The Arctic Governance Paradigm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北极研究现状与特点
第一章北极问题概述与治理基础
第一节北极问题的概念界定
一、北极的自然地理边界
二、北极的政治地理边界
第二节北极问题现状与议题互动
一、北极问题演变的驱动要素
二、北极问题与议题的互动规范
三、北极治理现状分析
小结
第二章北极国家的战略取向与建构动因
第一节北极国家的战略思维取向
一、俄罗斯北极战略思维的竞争性表征
二、美国和加拿大北极战略中的次竞争性表征
三、其他北极国家战略中的竞争合作性表征
第二节北极国家的战略建构动因
一、北极战略建构的客观动因
二、北极战略建构的主观动因
小结
第三章北极区域治理范式
第一节区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本地优先:区域治理的内核
二、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演变
三、区域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区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
二、区域治理的环境塑造
第三节从渔业问题看北极区域治理
一、北极渔业问题概述
二、北极渔业区域治理结构
三、北极渔业区域治理困境与挑战
小结
第四章北极多边治理范式
第一节多边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普遍互惠:多边治理的内核
二、多边治理的制度结构
三、多边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多边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三级主体"和"选择性妥协"的演变
二、《斯瓦尔巴德条约》与"两权分离理论"
第三节从航道问题看北极多边治理
一、北极航道概述和现状评估
二、北极航道问题的矛盾界定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与
航道多边治理
四、俄罗斯北方航道治理展望及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北极共生治理范式
第一节共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共存进化:共生治理的内核
二、共生治理的系统要素与价值理念
第二节北极共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北极共生单元分析
二、北极共生模式:导向介入与互补性竞争
小结
第六章"阶段性递进"结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北极治理范式的层级关系(
一、北极治理的观念辨析
二、治理范式的阶段性结构
三、北极问题"南极条约化"的范式误区
第二节北极治理范式的递进机理
一、观念的"内化"程度: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
二、物质变量的因素:体系取向与权力结构
小结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