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尔基研究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50349
  • 作      者:
    陈寿朋,邱运华编选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陈众议,1957年生于浙江绍兴。西班牙语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拉美当代小说流派》、《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和长篇小说《玻璃之死》等。
  
  邱运华,1962年生,湖南祁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苏文论和俄苏文学研究,著有《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蒲宁评传》、《普希金生平与创作》(合著)。
  
  陈寿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尔基研究资深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教授,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军,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1952年毕业于上海俄语学院。曾任北京《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1958年到高校任教,先后存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教育学院等高校任系主任、院长、校长。1988年至198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留学苏联,1991年再次去苏联进行学术访问。系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名人协会执行主席。出版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它》、《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译著《沦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等二十余部。发表小说、散文、评沦百余篇,曾多次获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高尔基研究文集》强调入选文献的初始性和原创性,以1920年之前发表的相关高尔基研究文献为编选重心,并确立高尔基研究成就最高的时期是1910年代。该文集聚焦于俄语文献,以名家论述为基础,以厘清理论重点为目的,以高尔基创作时间为序,分三个部分(“早期创作的批评”、“20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综合批评”)理解高尔基,系统地阐述高尔基,确定了高尔基学的研究格局。此外,文集还强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学者对高尔基思想的接受与运用:从最初的“介绍一服务”性质到“开创一研究”性质的转变,强调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创见意识、跨学科意识。
展开
精彩书摘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高尔基研究文集》:
  他对女人的态度很有特点。他明白女人的性格和心理,他对女人很简单、很人道,而女人也很看重他不偏不倚的、孩子的性格,因此很快就依恋上他,习惯有他,而女人的痛苦、折磨也由此时开始。
  科诺瓦洛夫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多疑性格和自己的忧愁,因此,当爱他的女人的心灵奋不顾身地想和他的心灵交融的时候,他最终失去了平衡。这个心灵也被怀疑所折磨,充满了痛苦和忧愁,因此喜欢科诺瓦洛夫的人都是同样受尽折磨的不幸女人。这些女人向对科诺瓦洛夫的爱里加入了自己全部残存的力量、全部残存的生命,但是,科诺瓦洛夫忧愁的心灵是不忠实的库房。在他的心灵里面,怀疑更为强烈地涌现,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不满和忧愁还不断滋生。受尽折磨的他绝望地跑着,最终,爱他的人往往给他最后一击。
  这个没文化的流浪汉在本质上近似于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他们孤独地在世界上流浪,没有住所,无家可归,在他们痛苦的灵魂里饱含着不和谐和无结果的冲动。他们都寻找爱情又害怕爱情,他们拿来又丢开,他们“都有良好的热情,但一事无成”。
  两个人,正像科诺瓦洛夫说自己那样,内心没有“指望”,内心没有力量——两个人都“无处可逃”,没有“没有目标”。两个人都站在高于周围环境的地方,都感受到“生活的无序”,而且两个人都精力不够集中,缺少爱情,相对来说憎恨更多一些,这些憎恨是他们能够开始和这“无序”之间的理智的、持续的斗争。
  科诺瓦洛夫什么也没有做成就消失了,但是他们的苦闷具有自己的意义。其中,第一点光芒是对寂寞无聊王国的反抗,这些寂寞无聊有时被果戈理式的愉快所掩盖,有时则没有。
  在高尔基的典型主人翁——比如格里高利·奥尔洛夫、“莽撞人”、切尔卡什、皮里雅依和其他真实的、或即将成为的“流浪汉”——其精神状态里还有更多这种抗议。
  他们所有人都很苦闷,但是他们的苦闷较之于科诺瓦洛夫的忧郁,更多是对“过时的人”的仇恨。
  他们的不满都不是内向的,而是外向的,不是发泄到自己身上,而是发泄到周围环境,发泄到生活条件和另一种社会地位的人们身上。
  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流浪汉群体对利益的认知,他们已经试图在其他社会群体和这些群体中的利益中确定自己的方向。
  首先,他们有意识地把自己摆放在农民群体的对立面,农民群众也把这些流浪汉作为一种因素区分开来,认为他们不符合农村秩序。但是流浪汉怎么也不认为自己是农民的败类;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比庄稼汉更加高尚、更强大、更有能力。他们对庄稼汉半是仇恨、半是轻蔑。庄稼汉的守旧、特别是庄稼汉的顺从和平静,激起了流浪汉不安的抗议心理。
  流浪汉谢廖沙(《马尔华》)鄙视地称庄稼人是“土里刨食的人,不懂生活”。他恨青年农民雅科夫,因为他有“农村气息”。“而我,”他说道,“受不了这种气息。”但是,谢廖沙在对这个人的鄙视当中还是掺入了一些嫉妒。
  “你看到了吗,我,”他对马尔华说,“不喜欢任何庄稼人……他们都是混蛋!他们假装成孤儿,人们给他们面包。他们有地方自治会呢,自治会什么都替他们做了,他们有自己的家业、土地、牲畜……他们诉苦、装穷,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好,因为他们有靠山——土地。而我和他们怎么能比呢?”但是,谢廖沙是不会用自己自由的流浪汉生活来换这个“靠山”的,就如不想像农民雅科夫那样盼着黑海变成黑土地平原。
  没有人给谢廖沙回归农村的机会,谢廖沙没有土地,土地隐约的声音还能在富足的农民们那令人羡慕的描述中听到。这些隐约的声音在同是流浪汉和小偷的切尔卡什和农民小伙子卡瓦里拉的交谈中变得更加响亮。
  ……
展开
目录
编选者序

第一辑 早期创作的批评
忧郁的抗议者的歌手
追寻生活的真谛
高尔基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高尔基作品中的新特点
关于苦恼和渴望自由的哲学
关于流浪者的生活方式的哲学(里什潘和高尔基)
论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主人公
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新主人公形象(短评)

第二辑 20世纪初期的文学批评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在底层》(短评)
论马·高尔基
高尔基的终结
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
论俄罗斯的所谓宗教探寻
通往以马忤斯的路上
马克西姆·高尔基
非神圣的罗斯(高尔基的信仰)

第三辑 综合批评
艺术家高尔基
萨姆金
真正人民的书
俄罗斯和中国的高尔基学简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