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框架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结构升级、质量及营养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和研究食物消费公正问题在中国现阶段显得尤为必要。过去很长时间内,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解决食物安全与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未来,中国的食物公正问题将日益凸显,仍需中国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研发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广泛努力与深入合作。
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当讨论食物供应和消费问题时,中国的小农户无疑是十分重要、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群体。这是因为中国农户数量众多,土地经营规模小且高度分散,风险承受能力低,而且他们既是中国食物的主要生产者和供应者,同时也是食物的重要消费者。除了城镇低收人人群,小农户也是中国食物消费弱势群体的主要成员,是食物公正问题最需要给予关注的群体之一。因此,农户和农民将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对象,当然,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剖析特定的问题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诸如城市低收人人群等其他食物消费弱势群体。
导致中国食物分配和消费不均衡问题的原因复杂,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这也决定了解决食物公正问题需要经济、社会、政策等各种手段的协同。如城乡之间、不同收入人群间食物消费差异显著主要与其收入水乎和食物可支付能力差异较大有关,需要提升农村居民和低收人人群的收入水平以强化其食物获取能力;再如,不少人群不能做到合理消费和膳食以避免营养不均衡和超重主要可能与营养知识缺乏有关,这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善,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而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营养健康问题表面上看是营养知识问题,但实际上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家庭成员分离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密切相关。尽管官方和非官方付出各种努力试图改善这些问题,但事实上不论实际效果如何,期望由社会替代传统家庭抚养儿童和赡养老人功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都值得深思和研究;食品消费在性别上的差异可能更多受到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改善食物的不公正性必须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不均衡状况的同时,深入剖析影响其不均衡的原因。
尽管影响食物公正分配和获取的原因众多,但归纳来说,要实现“人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的美好愿景,必须不断提升消费者和社会在食物获取上两方面的能力,即食物的可支付能力和食物获得能力。其中,食物的可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中国农产而言,其收入提升不仅取决于其能否通过增加投入、促进要素配置、促进生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并通过市场实现其农业生产价值以不断提高农业收入,而且还取决于农户能否积极参与经济增长和非农就业市场以努力提升非农收入。对于城市弱势人群,收入改善主要取决于非农就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而食物的获得能力不仅包括消费者从市场上对食物的可获得性,还包括小农户自己生产食物的能力。前者与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流通效率密切相关,它们影响着消费者在食物市场上选择和获取所需食物的可能性和方便程度;后者是专门针对农户而言的,其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农户获取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和调整生产结构的能力、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