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丽娃寻踪:陈建华教授讲中俄文学关系及其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3185
  • 作      者:
    陈建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二十卷,以写代“讲”,以言代“堂”,将作者有原创性、有特色的成果收编起来,选题上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为主,以讲述和示范学术方法为要,涉及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基本理论、比较诗学、东方文学及东方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及中西文学关系、世界文学总体研究等方面。从一个侧面展示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建华(1947-),籍贯浙江宁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组成员。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20余种。主要著作(含主编)有:《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阅读俄罗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俄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当代苏俄文学史纲》、《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列夫·托尔斯泰传》、《外国文学史新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丽娃寻踪:陈建华教授讲中俄文学关系及其它》的内容多与俄苏文学有关,但也有个别文章不在此列。《丽娃寻踪:陈建华教授讲中俄文学关系及其它》分四辑:第一辑“研读留痕”,收录了几篇较长的文章,占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第二辑“序跋选录”,是从近年来应约写的序文中所选的,另各选了一篇“导言”和一篇“后记”;第三辑“书海随笔”,主要是学术随笔、书评和“名著读后”类的文章;第三辑“访俄札记”,除个别篇章外,多为早年写下的访俄散文和札记,也由约稿而催生。
展开
精彩书摘
  《丽娃寻踪:陈建华教授讲中俄文学关系及其它》:
  把毕生精力献给卫国战争文学的老作家西蒙诺夫,他的代表作当推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这部长篇巨著约160万宇,创作时间长达16年,作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把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从个人的记忆和感受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说以宏大的气势展示了卫国战争的全过程,第一部主要写战争初期情况。从1941年夏德军发动突然袭击、苏军节节败退写起,一直写到莫斯科保卫战阻止住敌人的攻势为止。州报记者辛佐夫正在休假,战争突然爆发,他立即告别妻子玛莎赶回地处前线的报社。沿途他目睹了苏军失利时的混乱局面和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辛佐夫已无法找到自己的报社、于是就地加入了谢尔皮林指挥的某团。该团突围后被送往后方整编,车队途中遇敌被截成两段,过桥的与没过桥的成了生者与死者。辛佐夫受伤被俘,后又侥幸逃脱,历尽艰险回到莫斯科,但因丢失了证件而失去了党籍和军职。辛佐夫加入志愿亡前线的工人队伍,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立功。伤愈后的谢尔皮林出任某师师长,参加了莫斯科附近的反击战。第二部的情节发生在1942-1943年间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小说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中心,以战场厮杀与统帅部风云为经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生动地表现了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已由师长升为集团军参谋长的谢尔皮林,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斗屡建战功。谢尔皮林的性格在他对待事业、家庭、战友和上下级的态度上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辛佐夫已成为谢尔皮林部队中的一名营长,因俘虏德国将军而获红旗勋章,他在战斗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军医塔尼雅在那次突围中受伤而留在老百姓家,后参加了游击队。她在再次受伤后回到后方养伤。战时后方人民生活艰难。塔尼雅伤愈后回到谢尔皮林的部队,并在那里巧遇辛佐夫。第三部写1944年夏天。集团军司令谢尔皮林参与规模空前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收复失地,把德军赶出国土。小说在以磅礴的气势描写大兵团作战的壮观场面时,继续浓墨重彩地抒写人物的命运。谢尔皮林在医院里与军医巴兰诺娃相识,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深谙军事艺术的谢尔皮林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在胜利即将来临之际,他在前线被流弹击中身亡。斯大林下令隆重安葬。塔尼雅已与辛佐夫结合,但偶然获悉辛佐夫的妻子玛莎牺牲的消息为误传,十分痛苦,便决定离开辛佐夫,让他与玛莎团聚。小说在苏军即将挺进柏林时结束。
  这部小说既有局部的、战争细节的真实描绘,又有全景式的、史诗般宏大的线条勾勒;既有关于统帅部和高级将领活动的酣畅描写,又有对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命运的热切关注;既有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有许多虚构的艺术形象与情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全景小说”的基本特征。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战争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力图透过迷漫的战火寻找过去与现实的交叉点。小说揭示了卫国战争胜利的最根本的原因——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小说也对战争初期的失利,苏联军队和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作了深层次的反思,其中亦能见到当代的社会思潮的变迁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
展开
目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代自序:走近俄罗斯文学

第一辑 研读留痕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
谈当代苏联小说的思想内涵
谈苏联当代诗歌的三个流派
社会转型与俄罗斯文学
俄苏“红色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辑 序跋选录
写在倪蕊琴教授《俄罗斯文学魅力》书前
序《歌德学术史研究》
序《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
序《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
序《弗·马卡宁1990年代创作研究》
序《托尔斯泰论战争》
序《列夫·托尔斯泰小说集》
《文学的影响力——托尔斯泰在中国》后记
《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导言

第三辑 书海漫笔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命题的几点看法
也谈“二十世纪俄语文学”的新架构
熔铸了历史风雨的启迪
中国文学: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项泽被后人的学术工程
以新颖的视角关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
在互动中推动学科的发展
听草婴先生谈翻译-
世纪之交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作为戏剧大师的托尔斯泰
《乡村》读后(外一篇)
第四辑访俄札记
莫斯科冬日印象
俄罗斯的中国情
俄罗斯光头党现象剖析
走近俄罗斯文学大师
在俄罗斯,相遇普希金
通向莱蒙托夫家的小径
焚烧过手稿的壁炉
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有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