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翰墨缘:文坛琐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607572
  • 作      者:
    萧斌如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萧斌如,祖籍浙江宁波。1934年11月(农历十月初三)生于上海。
  退休前任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编有《刘大白研究资料》、《中国革命军事文艺作品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与他人合编的有《郭沫若著译书目》、《郭沫若研究资料》、《郭沫若译文集》、《柳亚子家书》,以及著有《与文化名人同行》、《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翰墨缘:文坛琐忆》反映了记录了那端美好的瞬间,现在再回首,颇觉历史感,随着这些文化老人的渐渐逝去,这些宝贵资料显得珍贵。
展开
精彩书摘
  认识贾植芳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事了。记得那天他与复旦中文系几位年轻的老师来上图查阅巴金的资料,由我接待了他们。一见面他就说:“我是贾植芳。”听了“贾植芳”三个字,我顿时一愣。这时在旁的一位老师悄悄地告诉我,他刚被解除监督劳动,现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员,头上仍戴着一顶“胡风分子”的帽子。这是我第一次与贾先生见面。原来大名鼎鼎的“胡风骨干分子”却是一个精瘦的小老头!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80年贾植芳先生终于获得平反,重返工作岗位,并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他复出时已年逾六旬,但他以充沛过人的精力完成了由其主持的几个重点课题整理项目。如巴金研究资料、外来思潮、理论、流派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和影响,以及闻捷研究专集等。在以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几位中青年教师,几乎马不停蹄地每天到上海图书馆来上班,查阅一张张卡片,查他们所需的资料,然后抄写、复印,直到“下班”。他总是讲今天又查到不少资料,每次都高兴而归。第二天又继续这样地“上班”,直到完成任务。
  就这样我们渐渐相熟了,有时还一起到上海图书馆(南京西路的老馆)对面“又一邮”吃阳春面,记得当时阳春面是八分一碗,鸡粥是三分一碗。所谓鸡粥,实际上滴几点鸡油而已,但味道还是很鲜的。每次午餐后,贾先生总是笑着说:“现在肚皮饱饱,赶快加紧去‘上班’了。”而那时我也正在编辑《郭沫若研究资料》,其间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为此也建立师生般的友谊。
  记得第一次去贾先生家,当时他住在校外一间平房,朝北,充满煤气味。但贾先生家里经常会自动聚集许多的朋友和学生,大家正是在他一杯茶、一支烟的清谈中,从他高亢急促的声调里,渐渐地步人现代文学殿堂。师母任敏(1979年返回上海)刚调上海不久。她跟着贾先生颠沛流离大半生,这期间,包括五年独自流放青海,11年音讯隔绝,12年南北分居和大大小小的牢狱之灾。她是一位坚强善良、热情好客的女主人,每当我们边吃边聊时,总会对贾师母说声“谢谢”。对她所作的牺牲和高尚品格都敬佩之至!
  贾植芳的一生历尽传奇式的磨难,他一生坐过四次牢。早年读书时因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被北平公安局关押了三个月,罪名为“共产党嫌疑犯”;因“抗日”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因是“共产党的走狗”进过国民党的牢房,解放后因“胡风案”的牵连又尝受了铁窗风味。这骇人听闻的经历,不知道贾先生是怎样走过来的,他的瘦小的身躯是靠着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的?贾先生曾自叙他的一生说:“总的说来,我只是个浪迹江湖,努力实践自我人生价值和尽到自我的社会责任,在五四精神培育下走上人生道路的知识分子,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70多年了,眼看就要进火葬场了,可以自我告慰的是,在上帝给我铺设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总算活得还像一个人。生命的历程,对我说来,也就是我自己努力塑造自己的生活性格和做人品格的过程,我生平最大收获就是把‘人’写得还比较端正。”
  有人说我运气很好,每当我最困难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位良师的相助。贾植芳先生不仅是作为我事业上的引路人,他更是以他的一生,仿佛在我的面前展示了一部如何做人的教科书。“人”字一撇一捺,相当简单,但要把“人”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得端端正正,这又是何等的不容易啊!
  后来,我因病很少去看望他。2000年9月6日去他家时,贾先生已86岁高龄’了,但见他神采、语气与以往一样没变,唯一变化的是他已戴上了助听器,走路要拄着拐杖。他风趣地说:“我现在扶着拐杖是3条腿,戴着耳机,是3只耳朵,我成了《封神榜》里的人物了!”先生幽默依然,这样一位屡挫屡败、愈挫愈勇的人,豁达大度,真可谓仁者寿也!
  那天向先生告辞时,他又赠我一册刚出版的《解冻时节》,在扉页上签上了“斌如老友存念”。回到家中,我立即打开书,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本书是我与老妻任敏我们这两个人世界生活的纪念——这是一部个人历史‘档案’,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当我一页一页翻阅时,发现他的日记中多次出现我的名字,使我非常惊喜。1979年11月27日记:“昨天和一伙人去上图工作竞日,萧同志大力支持,一切有关巴(指巴金)的著作版本都拿了出来,这就使目前进行的工作大为丰富。”1981年5月记:上午8时偕小唐到上图,这里在编现代丛书目(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约好今天代为审阅。1981年11月7日他致任敏师母信中说:“到黄山后,写好信,因为发信地方要爬山,所以没有及时寄出——今天他们爬山去了,我伏在桌上看上图和师大编的郭先生(指郭沫若)著作目录和他们编印的《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前两种都是原稿本,堆在桌上有一尺多高,他们希望我会后提些意见,他们花了很大力气编书,内容掇为丰富,我看得很仔细,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也看出一些编辑上的问题,都用小纸条一一注出”。读着读着,我不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学研究室发起组织编辑一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并邀请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人士分别负责编选。第一次会议就是在黄山开的,我荣幸也被邀出席。可我们一群人外出游黄山风景区,而贾先生却一人留在宾馆里专心致志地为我们的书籍进行审阅。回来后,我甚感惭愧,如果我不去游玩,坐在贾先生旁聆听他一一指导,那且不更是收获匪浅。这一夜,我既惭愧又兴奋,我有这样一位师长悉心教导和帮助,我心中无比感激,也体味到我的福分。
  200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50周年,也是我从事图书馆工作50年。在整整半个世纪里我遇上了不少良师益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与自豪,促使我写下了《与文化名人同行》一书,共撰写了巴金、冰心、夏衍、陈白尘、戈宝权等20余篇。我给贾植芳先生一信,请他为我的新书写序。信中我自称:“我一生是这座图书馆大学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可是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还不是一个优等生,但我用心了,也努力了。本书的出版,也是我对‘母校’的一个汇报。故请贾先生给我这个编外学生来打个分吧!看看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
展开
目录
戈宝权
朱雯与罗洪
贾植芳
柯灵
雷洁琼
钱君匀
曾敏之
施蛰存
王仰晨
王元化
吴祖光与新凤霞
萧乾
赵家璧
赵清阁
周而复
丁聪为我画肖像
关山月的“福痣”
怀念胡道静先生
附文:我的父亲萧文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