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埃尔弗雷德·卡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34189
  • 作      者:
    魏燕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纽约知识分子丛书:艾尔弗雷德·卡津》运用比较和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说明其批评观的形成、特点及影响,是对“纽约只是分子”群体的再发现。
展开
作者简介
  魏燕(1972—),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美国文明。2010年8月-2011年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文明系任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各一项。在国内相关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站在犹太传统和美国文化之间——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述评》、《美国现代文学的“自我之歌”——评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扎根本土>》、《离散者的悲歌》、《对民主的反思——<亨利·亚当斯的教育>评述》。
展开
内容介绍
  艾尔弗雷德·卡津,1915—1998,出身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分别在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7岁以《扎根本土》(1942)一举成名。其后陆续推出的经典名著有:《城市里的漫游者》(1951)、《当代人》(1963)、《始自三十年代》(1965)、《纽约犹太人》(1978)、《上帝与美国作家》(1997)等。
  《纽约知识分子丛书:艾尔弗雷德·卡津》运用比较和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说明其批评观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卡津的犹太身份,以及20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促进卡津以“疏离者”的视角探讨美国文学的特性。卡津一生的文学研究都扎根美国本土,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文化大潮中发现美国文学的价值、辨明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甄别当代美国文学的优劣。卡津的文学批评是“偏见”之作,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家之言,其内容也许缺乏理论体系,但却是具有感染力的文字,闪耀着创新思想的光芒。
展开
精彩书评
  卡津的文学批评和自传有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潮的写作技巧,而且充分展现卡津的个人观点。他那个性化的声音既饱含智慧和远见,也充满偏见,他的声音一贯如此,时而让读者高兴,时而让读者愤怒。
  ——理查德·库克
  
  卡津继承了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蒙·威尔逊的传统,从事一种我称之为鉴赏式批评的工作。他对作家的政治意识很感兴趣,但他的批评并不以解构文学因素去表现潜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结构。与之相反,他的批评主要是文学化的,他总是被蚊子深深震撼并不断为之感到惊奇。
  ——保罗·鲁滨逊
  
  艾尔弗雷德·卡津是爱默生式的美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坦诚的言行举止、自立的精神以及炽热的情怀。
  ——泰德·索洛塔洛甫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每一个重要的批评家都有自己关注的批评对象或研究领域,这是他们的标志,也是他们的成就所在。“纽约知识分子”虽然是一个群体,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批评主题,其中特里林强调“自由主义的想象”,欧文·豪欣赏“社会小说”,埃德蒙·威尔逊重视“现代主义”,而卡津则痴迷于“对美国的感悟。”1他经过寒窗苦读,从纽约犹太人聚居地布朗斯维尔区(Brownsville)步入纽约市大学,从边缘人到名教授,从社会弃儿到主流精英,个中滋味唯其自知。生活的历练赋予卡津独特的感悟力,也使他特别关注美国文化,因为正是美国的大环境造就了他的成功。20世纪初期暴发户似的美国迫切需要能同欧洲人并驾齐驱的文化精英,第一代“纽约知识分子”如门肯、埃德蒙·威尔逊、特里林等人在美国的文化沙漠里拓荒开垦,试图营造美国的文化氛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文化中心的衰落,巴黎、柏林、维也纳、彼得堡的文人墨客纷纷逃往美国避难,一时间纽约成了“适于建造灯塔的地方”。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以及蓬勃开展的左翼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思想斗士和办报才子,推动了美国知识阶层的形成。初出茅庐的卡津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潮中登上纽约文坛,以《扎根本土》一举成名,并跻身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的行列。
  卡津出生于纽约,父母都是俄裔犹太人。作为贫穷的犹太移
  民后裔,卡津对自己的出生地—繁华的纽约大都市总有一种陌生感,喜欢读书的他也从书本上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他从少年时期就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总要想着他们属于这个城市,而我们不属于?”2此后他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这样的差别,努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终于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佼佼者。《扎根本土》发表后,卡津应邀成为《新共和》①杂志的编辑,他和妻子搬入曼哈顿区的第二十四大街,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卡津“兴奋得不敢相信已经拥有的一切,难以想象将来还会有怎样的发展”3。事业的成功没能抹去卡津内心与出生地的隔阂感,因此他总是以一个疏离者的眼光阅读美国文学,看穿现代作家对美国文化的疏离感以及他们身上独特的悲剧意识。
  评论家对卡津的犹太身份有着不同的看法。詹姆斯·伯克哈特·吉尔伯特在他对“纽约知识分子”的研究中没有提及犹太身份对他们思想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关注社会问题,身份意识尚未觉醒。文学理论家格兰特·韦伯斯特认为“卡津对20世纪30年代的回忆是马克思主义和犹太性的结合”4,韦伯斯特所强调的是犹太身份加强了卡津与美国文化的疏离,而疏离感则表现了“个人与文化主体的对抗”,所以他看到的是卡津作为犹太人与非犹太文化的疏离和对抗。卡津确实常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但这一隔阂是否就一定导致对抗,还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我既不认为卡津的犹太身份是毫不相干的,也不以此为决定因素,而是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犹太性这一问题入
  ①《新共和》创刊于进步运动蓬勃开展的时期,在此后的20年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国家级杂志,专门探讨艺术中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话题。卡津19岁时就在《新共和》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逐渐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批评风格,此后他一直相信文学批评应当是维护人类思想的社会批评。
  手,考察他“对美国的感悟”中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
  1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卡津对美国的感悟始于他的出生地纽约,他后来也成为“纽约知识分子”的一员,这看似是以地域来归类,实际上这里的“纽约”不仅是一个地名,它更具象征意义。自19世纪后期新英格兰文化衰落开始,纽约就逐渐成了美国文人会聚的地方,豪威尔斯在1891年就曾说过:“纽约具有浓厚的美国特征,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异国风采,而波士顿则像另一个星球。”5到20世纪20年代,纽约已成为美国文学生活的中心和激进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孕育之地,正如卡津所说,“毫无疑问,没有纽约一切都会变样,没有纽约,就不会有移民的史诗,不会有美国。”6对于卡津来说,纽约贫民窟的生活让他体验到犹太移民融入主流文化的艰难历程,正是这样的生活给他提供了观察美国文化的出发点。
  1.1.成长的道路
  “我们身在这座城市,却不知怎的并不融于其中。”7少年时的卡津总是远远地望着曼哈顿的摩天大厦,觉得那是另外一座城市。
  他们是纽约的高雅人士,美国人;我们住在臭名昭著的布朗斯维尔,据一首老歌说是有钱的犹太人聚居地,这儿的人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一些雕虫小技,最后反而使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8
  卡津难以理解为什么书中描写的犹太人都是精明的商人或银行家,因为他的父母和邻居都是贫困的犹太人,他们要么从早到晚在工厂里劳动,受老板的剥削,要么长期失业,一旦有份工作就打心眼里感谢老板给了他们受剥削的机会。因此,在布朗斯维尔的商业文化中心皮特肯大街,卡津总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虽然这条街离他家只有一个街区,但贫富差距之大,使他每次到那儿都有种惊奇的感觉。
  读中学的时候,卡津感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犹太文化与美国环境之间的冲突就显得愈发强烈。贫穷的父母只能把卡津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学校对卡津这样的犹太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促使他们放弃过去,适应新的环境,努力在社会上谋求安身之地。卡津的老师和家人都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可耻。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1 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1.1 成长的道路
1.2 学术的发展
2 前人的足迹:美国社会文化批评的先驱者
2.1 进步主义的弗农·路易斯·巴灵顿
2.2 理想主义的范·怀克·布鲁克斯
2.3 独立自由的埃德蒙·威尔逊
3 并行的脚步:两种极端的批评
3.1 教条的批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
3.2 审美的批评:“新批评”

二 感悟式历史批评:卡津的文学批评观
1 方法的缘起:对科学主义的反驳
1.1 文学展现了比科学更直接的现实
1.2 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
2 具体内容:批评的目的在于理解人
2.1 批评家的智慧是思想和感情的结合
2.2 批评家是“偏见”的维护者
2.3 批评家不是艺术家而是思想家
2.4 批评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理想
3 合理内核:“个人的现实主义”模式
3.1 以个人意识感悟现实
3.2 以个人意识超越现实

三 本土现实主义发展之路:卡津对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 现实主义的兴起(1890-1914)
1.1 美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疏离感和平民主义
1.2 现代文学的先去: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1.3 在颓废浪潮中崛起的第一代现实主义者:西奥多·德莱塞、弗兰克·诺里斯和厄普顿·辛克莱
1.4 推动现代思想发展的优秀学者
1.5 复兴民族精神的理想主义
2 伟大的解放(1918-1929)
2.1 第二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舍伍德·安德森和辛克莱·刘易斯
2.2 技巧大师:薇拉·凯瑟和埃伦·格拉斯歌
2.3 自由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批评
2.4 迷惘的一代
3 危机中的文学(1930-1940)
3.1 自然主义的复辟
3.2 陷于危机的文学批评
3.3 新情感主义的代表:福克纳与托马斯·沃尔夫
3.4 美国民族文学的重新发现

四 现代的终结:卡津对美国当代文学的批判和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1 对美国当代文学的批判
1.1 现代主义的体制化
1.2 美国文化的分裂和当代作家的平庸思想
1.3 犹太作家的成就
2 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2.1 从豪威尔到亨利·亚当斯
2.2 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2.3 信念的坚守

五 扎根本土的社会文化批评:卡津文学批评的特点
1 从阐释者到批判者
2 “文学性”对抗“理论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学
主要人名翻译对照表
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