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家们拒绝将读者带入他们自己的领地,从而使这些理论失去了被人们理解的机会。而本书则力图直接面向建筑读者。因此,本书的写作采用的是简明语言,而非某种行话;本书力图将所有事情逐一解释清楚,而非理所当然地将读者视为拥有不切实际的深刻理论素养的人。
《关于建筑的思考》一书力图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当下的建筑思想,其中涵盖了众多关键的理论概念,包括表征、造型、空间等。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将关注点放在思想层面,而没有聚焦于理论背后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们。对于学生、建筑从业者及任何对建筑理论怀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十分宝贵的标准的建筑理论入门书籍。
为学生及专业人士解开罩在建筑理论之上的神秘面纱
重新搭起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桥梁
文字浅显易懂、清晰明了
何为建筑?
在开始介绍基本概念之前,首先应该对我们即将探索的这个领域建立一个整体认识。该领域即“建筑(architecture)”。那么,何为建筑?这恐怕是每一本有关建筑理论的书籍都要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对此,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对建造物的设计”。那么,这里所指的建筑包含一切建造物吗?还是只包括其中一部分?20世纪的建筑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曾下过一个知名论断,他认为林肯大教堂是建筑,而自行车棚则仅仅是建造物。对他来说,一座建造物必须经过设计并“具备美学上的吸引力”,才能称之为建筑。然而,像我们这样心怀平等主义的人则更愿意抛弃这种等级分野,将建筑概念延伸至囊括一切建造物,甚至包括所有最不起眼的结构。自行车棚也可以是美的,不是吗?话说回来,如果所有建造物都是建筑,那么“建筑”这个词也就没什么特别意义了,我们不如就直接谈论“建造物”好了。或许,我们在此应该提出的问题是,“建筑”一词在现实实践中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一一列出它的意义和意涵。罗列下来,我们便会发现,从最普遍的意义来看,“建筑”指的是一个专业化的文化领域,并有几类人会在该领域中进行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争夺。该领域不仅涉及建筑师及他们所做的工作,也涉及所有与建筑相关的事物,包括价值观、意识形态、专业技能、术语、行为规范、行业机构、教育、历史、书籍、杂志、展览、赞助网络、知名人物、神秘领袖,以及建筑典范,等等。而不被这一文化领域涵盖在内的(令人意外)则包括大部分的普通楼宇。大众住宅或许是最常见的建造物类型,而该类型却一贯被排除在文化意涵上的建筑以外。在建筑史书籍、杂志或展览中,我们不会见到多少开发商建造的郊区住宅项目。建筑领域并非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一种坚实的社会形态,其中充满了不完美和荒腔走板之处,或许应该来一场激烈的变革才好。不过,推动此类变革并非本书的写作目的,本书的写作前提是安于当前的建筑现况,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其中的理论部分,同时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对未来的改革者们有所帮助。
建筑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小分支,但传播到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地区,其前哨甚至抵达许多相对偏远的非西方社会。这并不表示西方建筑就代表了唯一的建筑传统。中国、日本、印度、中东、非洲及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均有着各自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璀璨的建筑历史。然而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全球化扩充浪潮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则是西方建筑传统,正因为此,本书所援引的例子也多来自这一传统。在某些例子中,这种倾向可能有些武断,有失公平,不过这也是受作者的教育背景所限。有些情况下,可能非西方传统的例子也十分有说服力,比如在有些主题中,我们就举了日本伊势神宫、南印度达罗毗荼的印度教庙宇以及摩洛哥本土建筑的例子。但在其他主题下,比如讲到和谐比例问题时,则只有西方案例比较恰当。或许有些读者会因此感觉本书缺乏一个连贯的脉络,不过,本书作为一本理论书籍的同时也是一本实用的书籍。我们并未志在开拓新的领地,而是力图为新手导览这个早已划定疆界的固有领土,而这片疆域就像历史本身一样,是不公平、不均衡、并非一视同仁的。
......
引言
第一章 表征
第二章 语言
第三章 造型
第四章 空间
第五章 真实
第六章 自然
第七章 历史
第八章 城市
注释
参考文献
“《关于建筑的思考》是一本及时、透彻、易读的理论入门书籍,它为我们揭开了建筑理论神秘而厚重的面纱。它有助于为学生、建筑业内人士及普罗大众卸下对于建筑理论的畏惧,开始理解那些建筑中的当代性争论。”
FelipeHernandez(费利佩·赫尔南德斯)
——建筑师,剑桥大学建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