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刘宗周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64130
  • 作      者:
    作者:余群|责编:黄玉婷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世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

展开
作者简介

余群,江西樟树人,文艺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哲学研究,长期讲授《美学》《文学概论》和《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阳明心学美学思想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刘宗周理学美学思想研究》,以及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国学经典导读》等课题。在《哲学与文化》(AHCI),以及《孔子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求索》《学术交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孔子月刊》(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开创蕺山学派,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围绕刘宗周思想展开深度研究,包括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哲学本体论;工夫主体论;哲学创新思想;大儒的人格魅力;圣贤工夫思想;审美体验论、审美境界论等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
目录

前言. . . . . . . . . . . .001

绪论. . . . . . . . . . . .001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 . . . . . . . . .001

二、 学术难点、创新及意义. . . . . . . . . . . .002

三、 思路和框架. . . . . . . . . . . .003


第一章 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 . . . . . . . . . . .007

第一节 刘宗周的任职经历. . . . . . . . . . . .007

第二节 刘宗周对朱、王的会通. . . . . . . . . . . .015

一、 刘宗周对朱熹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17

二、 刘宗周对王阳明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20

第三节 刘宗周“慎独”与“诚意”之辨. . . . . . . . . . . .026

一、 “慎独”与“诚意”的辩证关系. . . . . . . . . . . .027

二、 “慎独”与“诚意”的统一关系. . . . . . . . . . . .030

三、 “慎独”与“诚意”相提并论的原因. . . . . . . . . . . .033


第二章 无极而太极:哲学本体论. . . . . . . . . . . .039

第一节 刘宗周对“太极生两仪”之宇宙论的创新解释. . . . . . . . . . . .039

一、 历代学者的解释. . . . . . . . . . . .040

二、 刘宗周的解释. . . . . . . . . . . .041

三、 刘宗周创新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 . . . . . . . . . . .046

第二节 刘宗周《周易古文钞•易赞》释义. . . . . . . . . . . .052

一、 上天之载,坤以法效. . . . . . . . . . . .053

二、 共时生生,浑无后先. . . . . . . . . . . .055

三、 一气周流,《易》有逆数. . . . . . . . . . . .058

四、 体用一源,各正性命. . . . . . . . . . . .059

五、 一心是矣,百司为神. . . . . . . . . . . .061


第三章 迁善改过,入于圣域:儒家主体论. . . . . . . . . . . .065

第一节 刘宗周《人谱》书名及理论内涵探微. . . . . . . . . . . .065

一、 家谱证身世,《人谱》证心性. . . . . . . . . . . .067

二、 家谱寻远祖,《人谱》寻“意”根. . . . . . . . . . . .069

三、 家谱别姓氏,《人谱》别贤愚. . . . . . . . . . . .071

第二节 成贤至圣:《和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学者(有序)》主旨. . . . . . . . . . . .077

第三节“君子以饮食宴乐”:谨慎等待,奋力人生. . . . . . . . . . . .082

一、 前人研究简述. . . . . . . . . . . .083

二、 君子以饮食宴乐:不仅是养生,更是一种礼乐. . . . . . . . . . . .087


第四章 刘宗周哲学的创新思想. . . . . . . . . . . .091

第一节 刘宗周“一齐俱到”的心性内涵及理论意义. . . . . . . . . . . .092

一、 “一齐俱到”的易学基础. . . . . . . . . . . .093

二、 “一齐俱到”的深刻心性内涵. . . . . . . . . . . .096

三、 “一齐俱到”理论的意义. . . . . . . . . . . .102

第二节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06

一、 比较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 . . . . . . . . .107

二、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10

三、 两者比较的意义. . . . . . . . . . . .119

第三节 刘宗周的文艺美学思想. . . . . . . . . . . .123

一、 文学创作论. . . . . . . . . . . .124

二、 文学鉴赏论. . . . . . . . . . . .128


第五章 刘宗周大儒的人格魅力. . . . . . . . . . . .135

第一节 人格与美学的关系. . . . . . . . . . . .136

一、 人格的含义. . . . . . . . . . . .136

二、 人格与审美的关联. . . . . . . . . . . .138

第二节 刘宗周人格的形成条件. . . . . . . . . . . .142

一、 立圣人之志. . . . . . . . . . . .142

二、 观圣贤气象. . . . . . . . . . . .147

三、 看孔颜乐处. . . . . . . . . . . .149

第三节 刘宗周人格的内涵. . . . . . . . . . . .151

一、 慎独诚意. . . . . . . . . . . .151

二、 儒雅正直. . . . . . . . . . . .152

三、 谦逊有礼. . . . . . . . . . . .153

四、 坚忍不拔. . . . . . . . . . . .154

五、 清廉简朴. . . . . . . . . . . .156

第四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内涵. . . . . . . . . . . .157

一、 将伦理生活审美化. . . . . . . . . . . .157

二、 将审美生活人格化. . . . . . . . . . . .159

第五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境界. . . . . . . . . . . .161

第六节 余论. . . . . . . . . . . .163


第六章 刘宗周圣贤工夫思想. . . . . . . . . . . .167

第一节 生存本体:心. . . . . . . . . . . .168

一、 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活泼泼地”. . . . . . . . . . . .171

二、 意为嘉谷,充满了生机. . . . . . . . . . . .171

第二节 圣贤工夫:慎独与诚意(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 . . . . . . . . . .173

一、 在事上磨练. . . . . . . . . . . .173

二、 有益于世道. . . . . . . . . . . .180

第三节 工夫特征:我思故“理”在. . . . . . . . . . . .184

一、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185

二、 命题的可行性. . . . . . . . . . . .186

三、 我思故“理”在的内涵. . . . . . . . . . . .187


第七章 万物皆备于心:审美体验论. . . . . . . . . . . .198

第一节 儒、道“无我”辨. . . . . . . . . . . .198

第二节 刘宗周“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内涵. . . . . . . . . . . .202

一、 天道、地道,可由人心统摄. . . . . . . . . . . .203

二、 “盈天地间一气”. . . . . . . . . . . .207

三、 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相互配对. . . . . . . . . . . .213

第三节 刘宗周“即心即物”审美体验内涵探究. . . . . . . . . . . .220

一、 与物同游. . . . . . . . . . . .224

二、 灵明直觉. . . . . . . . . . . .230

三、 内心体验. . . . . . . . . . . .234


第八章 即欲还理:审美境界论. . . . . . . . . . . .237

第一节 宋明理学“反情还性”的审美内涵. . . . . . . . . . . .238

一、 “反情还性”的内涵. . . . . . . . . . . .238

二、 “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色. . . . . . . . . . . .242

三、 “反情还性”的审美乐境. . . . . . . . . . . .245

第二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理论依据. . . . . . . . . . . .249

一、 “心是有善无恶之心”. . . . . . . . . . . .249

二、 欲本无,因心而有. . . . . . . . . . . .251

三、 《易》有逆数,万化归一. . . . . . . . . . . .255

第三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审美境界. . . . . . . . . . . .257

一、 由“心统性情”改为“心之性情”. . . . . . . . . . . .257

二、 化“念”为“思”,情顺万物. . . . . . . . . . . .260

三、 “凡境即圣境”. . . . . . . . . . . .264


参考文献. . . . . . . . . . . .269

后记. . . . . . . . . . . .27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