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在爱的路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3237
  • 作      者:
    熊清华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熊清华,云南作家,曾任云南省保山市市委书记、云南省商务厅厅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思想在爱的路上》是作者在游历各国之后,用心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从敦煌出发,历经美国、非洲、欧洲,最后抵达南亚,行走思考,由此产生的“行旅散文”,既有作者对于风景、人物、事件的观察,也见得到文化意涵和人文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想在爱的路上》:
  我敢肯定,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些古老的东西在影响着、设计着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图景,它们的名字因为有着非凡的精神穿透力而变得永恒,直至成为人类一个个亘古不变的梦想。比如说敦煌。它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肯定就是永恒的、不灭的。原因很简单,它不仅穿透了千年的时光,更穿透了每一个思考着的中国人的精神。或许在中国,但凡受过一些传统文化熏陶的人,都会知道和记住敦煌——这个较早把多元文化统一到一个信仰之下的地方。不管我们有没有这个信仰,它都在自然之外,程度不同地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向度。在一定意义上讲,敦煌还像华夏文明的一剂镇静剂,它会把一颗颗烦躁不安的中国人的心安顿下来,多数中国人听到这个名字,仿佛就是听到了来自大地深处母亲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就像摇篮中的婴儿,在听到母亲那天籁般的摇篮曲后,脸上晶莹透亮的泪珠便慢慢地和身体一起睡去。就我来讲确实如此,每当脑海里翻起敦煌的浪花,就总觉得它正在以一种精神的姿态慢慢地逼近我,让我对古老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元素感到分外亲切,特别是当我乘坐的飞机飞抵草原和沙漠交织的北方,即将与敦煌亲密接触的那一刻,我的心出奇的静,静得几乎停止了呼吸,那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生命现象的感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升华。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树林,有一群鸟儿从叶子的边缘轻轻飞过,不留丝毫痕迹。
  那是2009年的9月,当南方的庄稼地大片大片地变成秋天的颜色的时候,我劳顿的身体带着成熟的幸福降临在大西北那片鲜有庄稼的土地上。一个洋溢着历史气息的名字,一座中华文明中永恒的小城敦煌,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紧接着,我童年时代所做的一个游览敦煌莫高窟的梦,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也如期而至。顿时,我真是被河西走廊这个飘逸着古典神韵、质朴而高贵、雄伟且精美的敦煌及莫高构图所深深震撼,心灵仿佛受到了一个致命的撞击,中华文明在敦煌的博大表现穿透了我的全身,从书本上知道的和现实中看到的一个个石窟佛影似乎一下子全印进了我的心里。于是,我的眼睛光芒四射,我感觉每一个造像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度,每一个细节都比任何一个人的寿限更长更久。
  是的,敦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具有一种少有的震撼和崇高的美感,而这一切的命脉却是佛教。敦煌因佛教,特别是佛教艺术而闻名。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这就蕴含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即自从佛教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存在一个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审美意识是一开始就与我们这个民族对待生活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亦即所谓“神性”和“人性”的结合。我认为正是这种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才使得九死一生从印度归国的玄奘进入玉门关,枕着中原大地西去的春风享受着回家的快感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取的“真经”如果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不会有更久远更持续的生命力。根据记载确实是这样。那时的玄奘,虽然身为一个苦行僧,在佛国漂泊了多年,而当他的脚步即将踏上敦煌土地的那一刻,既存事实使他的意识深处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汉风已过玉门关。这就是说,自前秦时期在敦煌有了第一洞石窟起,中国的文化已逐渐在玉门关外西去东来的人群中有了浓浓的味道并积淀了下来,甚至连都城长安富态端庄的美女也成为忙忙碌碌的敦煌城中商人们渴望的偶像。这不奇怪,对一切美的追求毕竟是人的天性,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使得人类社会蒸蒸日上。但我始终认为,追求要有基本的条件,换种角度讲,追求是相对的,它是在一定阶段上对一切美好的、能够满足自己要求的他人和外物的理解和向往。就此时的敦煌来说,由于经济,尤其是贸易的发达以及文化的碰撞和繁荣,追求当然也就是对美好生活包括对女J陛的认知,“女人”这个滋润民族心灵的词汇便实实在在地成了佛教本土化转变的第一步。这是我看完十余个石窟后的一个感悟(注意,这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初始改造中最为神妙的动作,而从时间上看又恰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时代)。一般说来,在中国人眼里,似水的柔情往往要比目圆须丰的刚强更有力量。于是,随着一个强大的汉王朝的消逝,在一段分崩离析的短暂局势之后,真正强大的唐朝封建帝国时代终于来临,中国的菩萨似乎一夜之间也从清一色满脸胡须的男人变成了富态优雅的美女。这可能确实是“神祗”以最为亲近的方式进入了人间——柔美多姿的少女的身体坐上了光艳无比的莲花座。不是这样吗?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和阅读敦煌就不难发现,隋唐以前曾经粗大坚硬的宗教造像的线条,到隋唐以后便在飘荡的胡风里,在工匠们的手中一天天地柔软和弯曲了起来,大诗人李白也因为此势而吟出了“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诗句。庄严的佛教,在百姓生活中不断拥有了人间的芳香。黄沙荡荡的敦煌,那来自绿洲中央月牙泉的一点阴柔的启示,让深奥的《大藏经》最终成为了洞窟壁画中舒展自然的耕作图。在敦煌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壁画中,这样的世俗生活图的确不胜枚举,而从每一张幸福的脸庞上,我们可以猜测那是一个怎样的和谐时代。当然,飞天的梦想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才由得人们去任意地想象。
  ……
展开
目录

永远的敦煌 永远的梦

眼里的美利坚 心中的斯坦福

走出非洲 走不出非洲

日落爱琴海

泰姬爱情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

跋 梦想仍在路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