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找灵魂》补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93734
  • 作      者:
    邵燕祥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位被打为右派分子的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他曾真诚改造自己,紧跟这个大时代,最后成为政治上无名的殉难者,文学上无谓的牺牲者。
  从《沉船》《人生败笔》到《<找灵魂>补遗》,邵燕祥决心把卷宗里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旧作集结,袒露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后的思想改造史。
  “百家小集”书系第一辑:
  朱 正 《那时多少豪杰》
  钟叔河《大托铺的笑话》
  王跃文《读书太少》
  丁 东《文化界遛弯儿》
  谢 泳《网络时代如何读书》
  蓝英年《那些人,那些事》
  智效民《教育在民国》
  王彬彬《有事生非》
  陈四益《衙门这碗饭》
  邵燕祥《(找灵魂)补遗》
展开
作者简介
  邵燕祥,一九三三年生于北平,原籍浙江萧山。中学生时开始发表诗文习作,也是中学生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一九四九年六月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台前身)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先后出版诗集《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中被定为右派分子,一九七九年“改正”。七十年代末至一九八四年曾在诗刊社工作。从复出起,又有诗文作品集多种问世。其中反思性的人生实录有:《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别了,毛泽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邵燕祥在编著《沉船》《人生败笔》过程中,检点旧卷宗,有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发表或未获发表的文学习作,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学审美的变化、得失,不无值得深思的地方。
  邵燕祥在《找灵魂》缘起中说:“我决心把那些卷宗里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旧作编成一本书。但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而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说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不仅因为有些虽属文学体裁,其实徒具形式而不具备文学的品格;而且因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作者世界观(具体到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的载体以供考察。说它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则因为它历时三十年,从怀着某种叛逆精神及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投身革命始,中经自愿和强制的思想改造,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已经习于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难道不是体现了以毛泽东思想改造一个个体的胜利吗?本书是邵燕祥《找灵魂》一书的补遗本。《找灵魂》于2004年出版,该书有一个副题为“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是邵燕祥的人生实录之一。
  现在这本补遗本,如能对照原书,会觉这块“化石”更显完整,即使单看补遗本,也能感到一个小知识分子从少不更事到哀乐中年,伴随着思想改造的进程,经历的心路是十分曲折、复杂的。因知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不可简单化地对待的。
  特别是本书中的主体篇章《27号岗(四幕话剧)》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右派知识分子与那个时代的主体思想是何等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深思的是:在毛泽东时代很难用“左派”或“右派”来界定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因为思想是随着认识而变化而变化的。
  本书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的前一代欺骗了我们。我们这一代也曾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在我出版收录了包括检讨交代揭发汇报等私人档案的《人生败笔》后,有好心人以为是“自毁形象”……
  我设想早年从完全与政治无关到逐步走向革命,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用毛泽东“政治是灵魂”来衡量,该算找到灵魂了。那时批判所谓“非政治倾向”“脱离政治”的观点,说“你不找政治,政治也要找上你”。在反右派斗争中,这个“政治”不但找到我,还把我打倒了。
  找灵魂的路,好艰难啊!我到了晚年才发现:只有自由思想、自由意志,独立精神、独立人格,才是一个人的灵魂。我愿与一切找灵魂的“过客”们,一起相扶掖彳亍前行。
  ——邵燕祥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
  ——《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 1946-1976》的引言
  我在1980年代之初,整理有关个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经历的人生实录《沉船》,在90年代中期又编了有关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都是为了拒绝遗忘,抢救记忆,给那一段不堪回首又必须审视的岁月留下一些细节,脚注,也是在场者的证词;其中档案性或准档案性的材料,更是当事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证。
  原以为这就算对历史作出了交代,可以卸下心头的那块石头了。谁知在检点旧日卷宗准备束之高阁的时候,又看到从1940年代到70年代发表或未获发表的文学习作,许多纸面都已发黄变脆;稍加董理,发现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学审美的变化,得失,不无值得深思的馀地。不是自恋,也不是怀旧,我再一次把目光转向往昔。
  正在那时我读到冯至晚年诗中的一首《搬家了》:
  搬家了,发现了许多陈年旧货,
  我目前非常珍爱的东西,
  又不知丢在哪里。
  陈年旧货怀着恶意向我招手,
  我非常珍爱的东西,
  想必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哭泣。
  这首诗若即若离地切合了我的心境。一个渐渐老去的人不免时时惘然地想起:追求的和失去的……
  1998年,接受沈敏特的约稿,写了回顾平生的《狂欢不再》一文,又接受应红为《世纪之问》(李辉、应红合编)所作的访问,追忆了1949年以来亲历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全过程。
  于是我决心把那些卷宗里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旧作编成一本书。但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而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
  说它不是一份文学读物,不仅因为有些虽属文学体裁,其实徒具形式而不具备文学的品格;而且因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作者世界观(具体到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的载体以供考察。
  说它是一份知识分子改造史的个案,则因为它历时30年,从怀着某种叛逆精神及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投身革命始,中经自愿和强制的思想改造,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已经习于以党的是非为是非,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难道不是体现了以毛泽东思想改造一个个体的胜利么?
  在本书编辑体例上,1949年以前着重收入当时已经刊出的作品,按文体分列;50年代至70年代着重收入未曾刊发的作品,则以成文先后为序,其间穿插了一些政治生活中的写作(如报告、总结、检讨、交代)和少量职务写作,可作了解同期文学写作的背景看。
  ……
展开
目录
自序
1947
长短句(19首)
窗  花
1948
葭水之恋(节选)
太平愿
沙果林记(节选)
1967
27号岗(四幕话剧)
附: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6-1976》的引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