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66900
  • 作      者:
    姜澄清著
  • 出 版 社 :
    贵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清谈录:姜澄清文集·之十二》中的述作,多数是姜澄清先生二十多年前的老货,老酒味厚,陈茶如水,这些述作,是酒是茶,悉听读者品鉴了。而于我,这垒然如丘的书册,亦足以稍慰私心——毕竟,在既往的三十余年中,自己尚能守砚不移。其实,个人若有成绩可言,也不尽在纸面——窃自为,自己是教书第一,文章次之,书画其末也。然,教绩只在人心,难显于纸表,故,虽有绩却无从论。而文章、书画,煌然笺素,是以,有据可查,遂因之而获文名。今日,韵士墨客,多如牛毛,而良师其谁?
展开
作者简介
  姜澄清,1935年生,云南人。读中、高等师范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出版的著作有《古文笔法》《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绘画艺术精神体系》《书法文化丛谈》《中国书法思想史》《中国艺术生态论纲》《中国色彩论》《中国人的色彩观》《文人·文化·文人画》《清谈录》《清谈续录》《姜澄清散文选》等十余种。发表的论文从略。
展开
内容介绍
  《清谈录:姜澄清文集·之十二》收录了姜澄清先生已出版过的《清谈录》等书。全书以清谈方式谈人生,论学术,品得失,聊艺术……总之本书虽在清谈,而旨在说学理。
展开
精彩书摘
  山居论艺自二○○五年始,我便持续地访问逸之先生,那年正值他古稀,第一次交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经冬的花草此刻感时萌动,先生的心绪十分怡悦。
  我从先生学至今二十年了,深知此老厌于接受采访,相约我们的交谈不预为规定题目。老人对上电视之类很回避。他说:“当摄像机对准自己时,我便很恐怖。”我们在屋顶的花园中围石桌而坐。花园极简率,经冬的葡萄此时只有枯藤,而墙边的草卉已稍呈绿意。先生指着藤、卉说:“这是最美的,交替时节的万类,展示着一种希望;美好的景象是展现于美好还未到来之时的。你得在枯萎、凋零中去寻觅美。”他指着藤说:“由于水分的消失,藤枯了,剩下的只是坚韧的枝条,而这恰好是中国书画线条所取范的。”接着他反问道:“为什么枯藤老树就不美呢?或者说,为什么枯、老、残、瘦的物态对国人会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呢?”我无言以对。二十年来,我只是强烈地感到,这个瘦小而且背驼头秃的老人,似乎是一台运转不停的思想机器。而这“思想”是地道的华夏牌。他常提示我得从寻常的现象中去发掘并不寻常的美,倘使对悠然而逝的白云、如歌的涛声以及落英零叶都麻木无感,那么你便不该学艺术,尤其不该学中国艺术。他说中国的书画,纯然是精神之花,它完全抛开逻辑与自然秩序,而去追踪造物之理,简单地说,其笔墨是用以写“道”的——它是画“道体”,而非物体。
  在品了一口茶后,他开始抽烟,并不断地挥手划散烟霭。这个健谈的老人常在滔滔谈论之间戛然停下,这是他的习惯,新的思想或者困惑正在这沉默中。
  他极推崇罗丹,他说罗丹创作了“思想者”,而他本人正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老人说,没有任何艺术家如罗丹那样明确尖锐地预言二十世纪艺术之弊,赤裸的感官刺激及浅俗的主题,完全源于思想的贫乏。每每讲到艺术家的浅俗,老人都异常激烈。他说这是根本性的!人道精神的沦丧,崇高精神的泯灭,使艺术俗不可耐。老人愤愤然了,他说:“看看吧,插科打诨、龇牙咧嘴、装神弄鬼、飞檐走壁,一切足以招引小市民的玩乐,都走红。你应该明白,在舞台上吐痰擤鼻涕,比演奏贝多芬的曲子,更能赢得掌声。当玩世不恭成为风气,艺术家热衷于做鬼脸,艺术与油滑相伴时,堕落便无可免了。”先生的观念很贵族化,他说过,小市民的趣味是伟大艺术的宿敌。“广大群众”“人民大众”,只是政治家取悦的对象,而艺术家必须拒绝、摒弃庸俗趣味。园中茶话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两个小时,我承认,先生的种种高论我一时还难以认同,即使如此,我依然大受震动,其原因是我对艺术的理解太主流化,种种另类的学说,接触甚少。我的知识来源,主要是大学里的“概论”,恰如先生所云,这些“概论”教师,甚至连艺术也不喜好,盲人瞎马,能不误人子弟?严冬后的暖意最令人适然,这花园,这园中的石桌、枯枝、老藤,宛如宋元画家笔下的“山居图”,然而,先生的观念却极富批判性。也许,真知识在这样的“山居”清谈中才能获得。
  几天后,我们又接着老话题谈开了,不过相聚的地方换在了书斋里。书斋仍极简率,先生似乎更习惯于散漫的环境,或者说,过于整肃洁净,反令他局促。书案上稿笺堆积,砚台、旧的文玩及毛笔、钢笔都零乱散置着。室窗面向山丘,这时,已是野绿勃勃,而白云蓝天恰好在春绿的上方,大自然的色彩分布壮丽辉煌。我暗自问道,为什么一个现代人要将私宅取个古旧的名称呢?先生名其室日:“三一斋”,这显然是有寓意的。我妄为猜测,大抵人至晚年,“复古”“怀旧”是常态。入座后,先生沏茶相待,新茶在玻璃杯中,翠叶展绿,色形悠然,我似乎找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是一种文化的感觉,确切地说,是中国文化的感觉,随意清淡而又有点儿玄远难测。
  先生似乎察觉到了我的隐思,在抽了一口香烟后,习惯地用手拂散烟霭,接着问道:“你是否以为我是一个怀古的老人?”我告诉先生:“如果‘怀古’没有负面的含义,那便可以这么说。”老人笑了,且不断地叨念,“。怀古,怀古”。接着,便滔滔言说以订正我十分笼统的说法。“如果只就文化讲,具体地说,只指艺术,那么,你的说法是对的。“怀古’不应附有政治色彩。往古的政治,从制度到理念,都不值得去怀念,而艺术不然,艺术的优劣不应当以时间去衡定,相反,漫长岁月过滤出的,才是清醇的佳酿。
  ”说罢老人指着书架上的《苏东坡全集》《李太白全集》,又翻开了王右军的《兰亭序》及马远、黄公望、石涛、八大山人的画,然后慨然曰:“这些能不令我去怀吗?”
  ……
展开
目录
清谈录
自序
山居论艺
茶楼说画
幽斋说书
草亭话月
陋室解“枯”“残”
风景这边也好
国粹当粹
插柳当无心

清谈续录
自序
三十而……
珍藏痛苦
春江冷暖鸭自知
收购古籍的废品站
文人的折腾
桥头惊梦
除夕夜话
老教室
糊涂近道
知“道”与“不知道”
真相与梦境
山寨说庄
山居说亭台
山野有高人
悄悄的湖山
小城故事
往事如烟
“中华”多彩
花溪的桥
菜花黄了
海思
自古多情伤离别
落英零叶堪为师
月常阴缺人常悲
夜灯下的背影

清谈三录
自序
岁初的感怀
寂坐论隐
名士“风流”
晚年“空谈”
名士之癖
文人所思
教育之殇
点滴之美
一九七六
烟史述略
何以言文
“自”之所“在”
自省
荷池、龙居——安龙
我的《鲁迅全集》
漫游花溪
湄潭之文
花月之行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