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奇人生:弗里达·卡罗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1693987
  • 作      者:
    (美)甘妮特·安考瑞(Gannit Ankori)著
  • 出 版 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 卡罗积极投身于她那个时代,却也领先于她那个时代!她对艺术、文化有着的深远影响,她是那个时代的话题女王,至今仍吸引着不少卡罗迷去探索研究;

  ★ 详尽介绍弗里达·卡罗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并对她人生中具有争议的经历进行探讨,作为传记,此书是了解卡罗其人的上佳选择;

  ★ 她是开在废墟上的花,可以说她卑微可怜,也可以称她为旷世奇才,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传奇!


★【大师馆】全系精彩图书:

  《【大师馆·传世画家系列】传奇人生:弗里达·卡罗传》

  《【大师馆·传世画家系列】用色彩记录永恒:保罗·塞尚传》

  《【大师馆01】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

  《【大师馆02】全新的但丁:诗人·思想家·男人》

  《【大师馆03】不寻常的男人:塞万提斯的时代和人生》

  《【大师馆04】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

  《【大师馆05】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时代》

  《【大师馆06】阿尔贝·加缪:自由人生》

  《【大师馆07】吸血鬼家族:拜伦的激情、嫉妒与诅咒》

  《【大师馆08】威廉·福克纳: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

  《【大师馆09】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的文学人生》

  《【大师馆10】E.E.卡明斯:诗人的一生》

  《【大师馆11】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

  《【大师馆12】查理·卓别林自传:喜剧梦想》

  《【大师馆13】父与子:信仰与偏见》

  《【大师馆14】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

  《【大师馆15】永恒:埃德加·爱伦·坡与其世界之谜》

  《【大师馆16】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创造者:刘易斯·卡罗尔传》

  《【大师馆17】爱因斯坦自述》

  《【大师馆18】发明世界的巫师:托马斯·爱迪生传》

  《【大师馆19】里尔克和女性:挚爱诗心》

  《【大师馆20】马基雅维里:一个被误解的人》

  《【大师馆21】打造玛丽·居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名人文化》

  《【大师馆22】在骄阳和新月之下:伊塔洛·卡尔维诺讲故事》

  《【大师馆23】用人生写作的J.M.库切:与时间面对面》

  《【大师馆24】领悟年代:卡夫卡的一生》

  《【大师馆25】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

  《【大师馆26】爱默生传:生为自由》

  《【大师馆27】意志力:海明威传》

  《【大师馆28】斯陀夫人传》

  《【大师馆29】爱中痴儿:菲茨杰拉德传》

  《【大师馆30】来自天堂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传》

  《【大师馆31】超验神秘浪漫:美国作家霍桑传》

  《【大师馆32】莎士比亚的九种人生》

  《【大师馆33】“垮掉的一代”教父:威廉·巴勒斯传》

  《【大师馆34】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传》

  《【大师馆35】玫瑰孕育哲思:波伏瓦与萨特》

  《【大师馆36】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大师馆37】穿越罗生门:黑泽明传》

  《【大师馆38】放飞自我:亨利·米勒传》

  《【大师馆·畅销作家系列】哈利·波特背后的魔法师:J.K.罗琳传》

  《【大师馆·畅销作家系列】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

  《【大师馆·畅销作家系列】纳尼亚世界的构建者:C.S.刘易斯传》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甘妮特·安考瑞,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艺术史和理论课的教授。她曾经在纽约的犹太博物馆举办有关弗里达·卡罗的展览,在著名的伦敦Tate现代艺术馆的弗里达展览上,她也负责写作导语。作品有《自画像:弗里达·卡罗身份分裂之诗》《弗里达·卡罗:艺术、人生、日记》《巴勒斯坦的艺术》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弗里达·卡罗的传记,《传奇人生:弗里达·卡罗传》详细撰写了这位墨西哥传奇女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她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介绍了“弗里达狂热”这一现象并对一些传说故事做了解读,此外本书还展示了她的画作、日记、信件、照片、医疗记录和对她身边人的采访内容,分析了她成为传奇人物的原因,叙写了她对艺术、文化的影响。

  ◆ 不幸的遭遇

  6岁得了小儿麻痹症;18岁遭遇几乎致命的车祸;46岁腿膝盖以下被截肢。

  ◆ 传奇的婚姻

  她22岁时嫁给了43岁的20世纪享誉盛名的壁画家迭戈·里维拉;结婚10年后离婚;在离婚的13个月后两人复婚。

  ◆ 奇异的天分

  卡罗没有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婚后却拿起画笔成为画家,别具一格的画风备受世人喜爱,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 复杂的关系

  她的朋友包括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画家、文学家等众多名人大咖,毕加索、杜尚也是她的支持者;她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

  ◆ 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屡创拍卖奇迹,价格不菲;她的家——蓝房子在她去世后变为博物馆;2002年她传奇的一生被拍成电影《弗里达》。

展开
精彩书评

  她是那个用画笔绘生活的传奇女子

  ——读《传奇人生:弗里达·卡罗传》


  她曾公开声称:“我不愿影响他人。我无意成名成家。我毫无建树,有愧于生活之赐。”

  其实,现实从未如她所公开声明的那般,她的生活经历丰富而曲折:6岁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18岁遭遇严重车祸,和丈夫里维拉相爱相杀的结婚—离婚—复婚史,46岁右腿被截肢……她就是是墨西哥现代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她是开在废墟上的花,可以说她卑微可怜,也可以称她为旷世奇才,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传奇。

  卡罗的父亲是德裔犹太摄影师,她母亲是墨西哥的原住民,她是个混血儿,这也成为她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终其一生,在言语和形象上,她都在进一步地阐明其祖辈的这种多样的、多文化的起源,有意地强调其家谱的混血性质。卡罗从小就很漂亮,她有黑色的长发和一双迷人的大眼睛。卡罗的生活由性格形成期发生的两次危及生命的创伤所塑造:6岁时的小儿麻痹症以及在18岁时那次几乎致命的车祸。这两次创伤均以其深远的生理和心理后果,对卡罗的生活、自我形象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卡罗患过小儿麻痹症的腿都是畸形的。随着肢体受到肿瘤、溃疡和终了的坏疽的感染,她的状况进一步恶化,直到后来,在1953年7月,卡罗的右腿从膝部以下被截肢。

  卡罗的一生曲折却丰富,这都得益于她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迭戈·里维拉的出现,他就是是墨西哥著名画家,20世纪久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娇小玲珑的卡罗22岁时嫁给了43岁、身材魁梧的里维拉,他们的婚姻被形象地叫作大象和鸽子的结合。他们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结婚10年后离婚,在离婚的13个月后两人复婚。婚后俩人也有难得的温馨时候,但是婚姻中充斥更多的是分离和多次的背叛,其中包括里维拉与弗里达的妹妹克里斯蒂娜的一段秘密恋情,这一双重的背叛摧毁了卡罗,对她造成了毁灭性的的打击。那一时期,卡罗创作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男人杀害一个女人的血腥场面,并给它取了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标题《小打小闹》。

  卡罗是里维拉的年轻妻子,也是一位具有异域风情的女人,她拥有独特的时尚感,又具备土著墨西哥人的天资与才干,卡罗没有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婚后却拿起画笔成为画家,而且别具一格的画风备受世人喜爱,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这也许是卡罗有绘画的天赋,也许是受里维拉的影响,又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在20世纪40年代的几幅绘画中,她将里维拉的微型画像画在自己的额头,这表明,他居留于她的思想中,是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变成了她的“第三只眼”和灵感源泉。为纪念他们15年的婚姻,1944年,卡罗绘画了《迭戈与弗里达,1929—1944年》。卡罗绘画的《宇宙、大地(墨西哥)、我、迭戈和索洛托先生的爱的拥抱》代表着一种混杂的宇宙观,不仅反映了卡罗与里维拉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她对精神和存在的深刻信仰。《死亡思考》是卡罗著名的自画像之一,它反映了卡罗对死亡的理解,它将艺术家放置在由有毒的、满是尖刺的树叶构成的背景下,一个骷髅头被安置在洞穿了她的额头的豁口中,这种理解既是本体论的,更是卡罗式的。

  面对生活,面对自己不完美的身体,卡罗选择用画笔来阐释意义来宣泄情感,绘画是她向这个社会诉说的途径:她画墨西哥风情,她画血淋淋的伤口,她画冷峻的自己,她画让人恐惧的死亡。卡罗别具一格的画风备受世人喜爱,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也正因为她此,她结识了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画家、文学家等众多名人大咖,毕加索、杜尚也都是她的支持者。卡罗47岁逝世,正如她所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我希望永不再来。”她度过了短暂而又激烈的一生,她终于可以在死亡中获得平静。她的家——蓝房子在她去世后变为博物馆;2002年她传奇的一生被拍成电影《弗里达》。而如今,她的作品价格不菲,居世界女画家之首。

  这就是那个用画笔绘生活的传奇女子,她就是绽放在苦难之上的一朵花:她画痛苦,却不绝望,她画死亡,却不恐惧,她的作品有一股向死而生的力量,她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生命中苦难。

  ——张培培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卡罗与桑德罗·戈麦斯·阿瑞阿斯的恋情结束后不久,她与迭戈·里维拉的终身伴侣关系便开始了。那是种非同寻常的关系,跨度达近30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卡罗和里维拉都对他们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有的实事求是,有的添油加醋,有的无中生有。迭戈·里维拉是个声名狼藉的谜题制造者,他对杂谈怪论的癖好变得几乎像他的壁画一样有名。这令他的传记作者们不知所措,却很受公众和报刊的喜爱。人们可以猜测,卡罗在形成自身神话般的人格面具时,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写里维拉传记的最富创造力的作者伯特伦·D.沃尔夫用充满诗意的辞藻描述了里维拉的“无穷无尽的寓言迷宫”:


  迭戈以奇谈怪论而著称于世,对此他信手拈来,如同蜘蛛抽丝般毫不费力,每次都会翻出新花样,那是包裹在寓言里的寓言,真相与幻想飞针走线地纵横交织,丝线根根相似,难分彼此,讲述者口吐莲花,妙语如珠,听者一时难辨真假,不得不表示信服。


  从报纸报道、官方文件到亲眼看见的陈述等范围广泛的其他资源与这对夫妇自己各不相同的叙述穿插在了一起。它们共同暴露了涉及这一由爱情和残忍、结婚、离婚和复婚、忠诚和背叛构成的摇摆不定的故事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却无从解决它们。

  有关卡罗与里维拉的邂逅的记述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当她还在国家预科学校上学时,里维拉正在那里画一幅壁画,相传15岁的弗里达顽皮地嘲笑这位了不起的大师,捉弄他,然后渐渐迷恋上了他。然而,他们的恋爱关系则是从1928年7月才开始,在里维拉从苏联返回墨西哥大约一个月后。一个版本报告说,这对夫妇是在出生于意大利的摄影家和政治活动家蒂娜·莫多蒂的家中相遇的。据说正是莫多蒂鼓励十几岁的卡罗加入墨西哥共产党的。似乎很有可能的是,卡罗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摄影熏陶,也将她拉向了莫多蒂及其圈子。另一个更加富于色彩的记述描述说,卡罗在里维拉画壁画时大胆地打断了他,命令他从脚手架上下来,要求他看看自己的画作,然后坦率地问他,她是否有成为职业画家的天赋。

  卡罗与里维拉的恋爱期持续了一年多,伯特伦·D.沃尔夫在里维拉的传记中报告说,“从1928年夏到1929年夏这一年时间中,迭戈的风流韵事空前绝后地多。”尽管卡罗不是他生活中唯一的女人,但无疑她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沃尔夫回忆说,当朋友拉斐尔·卡里略向他展示里维拉的一幅出现了卡罗画像的壁画的复制品时,沃尔夫立即评论道:“迭戈有了个新女孩。”据称卡里略回答道:“你说得对,我猜。她是个好孩子,像雄鹰般光彩夺目,是只有18岁的共青团员,她叫卡门·弗里达·卡罗。“里维拉的卡罗肖像画出现在墨西哥城公共教育秘书处的一幅题为《分发武器》的嵌板画上,这充分说明了未来妻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卡罗站在画面中心,上身穿的似乎是男人的红衬衫,衬衫左口袋上方固定有一颗红星,下身穿着一条朴素的(沃尔夫写的是“严肃的”)黑裙子,裙子的一部分隐藏在一只大木箱后面。她的黑色短发、男孩子气的面部特征以及松松垮垮的衣服隐藏起了任何女性气质的痕迹。沃尔夫观察到,在这幅画像中的卡罗不像个女人,倒具有“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的特征”。这一形象与里维拉眼中他的前妻卢佩·马琳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把后者屡屡画成一个肉感的裸女,是女性性行为的缩影。

  卡罗1929年的《自画像》[错题为《时光飞逝》(Time Flies)]作于里维拉完成其壁画之后的几个月,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卡罗笔下的自己肯定不是男孩子气的,她直视着前方。被加长了的美丽颈项上装饰着一串玉石项链;一件蕾丝花边的白上衣展现了她紧实丰满的胸部;精致的耳环进一步彰显了她的女性气质。尽管这幅作品不同于前面提到的那幅作于1926年的《波提切利》自画像,但在她把自己再次呈现为被人所爱的角色这一点上,两幅画也颇具相似性。她不再是桑德罗·戈麦斯·阿瑞阿斯的那个带有欧洲风范和德语化签名“Frieda”的“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这里,卡罗把自己呈现为里维拉的年轻的混血女子。这幅自画像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强调了墨西哥文化。卡罗的流行的墨西哥式服装和阿兹特克玉石项链都暗示了她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将人物放在打开的窗帘之间的构图方式源于墨西哥殖民时期的肖像画。这种结合强调了画家与墨西哥多层面文化的示范性关联。

  卡罗那条特殊的阿兹特克玉石项链也具有充当其性别身份认同的指征功能。在画中,卡罗忠实地复制了她所拥有且经常佩戴的一条项链,正如这一时期的许多照片所展示的那样。艺术史学家珍妮斯·海伦德正确地辨认出了刻在一块大玉石上的符号:有四条线从中发散出去的圆圈是“运动”的标志。此符号的纳瓦特尔语的名称是“奥林”。在中心玉石顶部边缘上刻着四个凹槽。数字四的纳瓦特尔语是“娜汇”。因此,纳瓦特尔语的“娜汇·奥林”被刻在了卡罗项链的中心玉石上。这个词通常与地球的四角相关。然而,对于卡罗而言,娜汇·奥林首先是那位自打她成为预科学校的学生起就对其名声有所耳闻的艺术家和模特的名字。到1929年,卡罗通过莫多蒂和里维拉也与她有了接触。虽然1926年的弗里达试图将自己与那种“放荡”女人拉开距离,但1929年的卡罗则试图与娜汇·奥林画上等号,里维拉曾将后者画作“色情诗”的化身。娜汇·奥林将一个纳瓦特尔语的名字当作认同墨西哥本土文化之举接受下来,像她一样,卡罗笔下的自己也带着来自其墨西哥遗产的标志。再者,通过佩戴“娜汇·奥林”玉石项链,她也许暗示了她向一个性开放的女人,具体来说是里维拉的情人的身份转变。在此背景下,绘画上的闹钟可能暗示着,她的时代已经到来。可见于她身后的飞机可能是现代性的符号。在这幅作品中,卡罗把自己画成了她希望里维拉能够看到的她:一个风韵十足的、摩登的和被人所爱的女人,他也许会与她共享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他们关系的这一早期阶段,在卡罗的自我形象与里维拉眼中的她之间已经出现了一道巨大的裂痕。在里维拉看来,正如那幅壁画所揭示的,她不是性感妖娆的娜汇·奥林,而是一个男孩子气的、无关性感的共产党同志。

  22岁的卡罗与43岁的里维拉于1929年8月21日在科约阿坎市政厅结婚。卡罗是里维拉的第三任妻子。里维拉居住在欧洲的14年(1907—1921年)间,一直与“非婚妻子”安吉丽娜·贝洛夫一起生活。1916年,贝洛夫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在两年后死去了。在此期间,里维拉还与玛丽夫娜·沃洛比夫—斯特贝斯卡出轨,他们的女儿玛里卡于1919年出生。返回墨西哥后,里维拉1922年娶瓜达卢佩·马琳为妻。他们有两个女儿:卢佩(生于1924年)和露丝(生于1927年)。1927年,里维拉与马琳离婚。数十年后,在卡罗死后整一年时,里维拉于1955年7月迎娶了爱玛·乌尔塔多。与他的前任妻子们不同,卡罗没有生下任何孩子。无子嗣最终成了其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谱:“我的祖父母、父母和我”

第二章 童年创伤:破碎的身体,双重的自我

第三章 初为女人

第四章 声名鹊起

第五章 “迷失的欲望”:放弃做母亲的资格

第六章 “双重的悲哀”:爱情的迷失与追寻

第七章 “‘我’在何处?”:自我的迷失与追寻

第八章 “万物归一”:信仰的迷失与追寻

第九章 “我在解体”:生命的衰减

第十章 属于她的时代,领先于她的时代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