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散文卷)》:
在平武,梁末时已有氐人自己的首领,叫李文智。在此之前由杨杰和李龙迁统治。李姓、杨姓是那里的豪族,这里晋时归阴平郡管辖,后魏平蜀,置龙州,隋初废郡,改平武为江油县,以石门为氐界。
阴平国作为独立和半独立政权是在南朝。公元477年,仇池氐人杨难当。族弟杨广香,由北魏赐封为阴平公、葭芦戍主。其领地为原阴平郡,即今天的文县、平武、青川等地。后来又扩展到广元一带。起初治所设于葭芦,接着是阴平,后移治沙州,即今天的四川省青川县的白水。公元551年,阴平国主杨法琛据剑阁与梁军对抗,剑阁失守,退平武,以石门天险拒梁军。
公元580年,在阴雨连绵的八月,周益州总管王谦在蜀中起兵,反对北周权相杨坚,杨法琛的儿子杨永安鼓动广元、武都、文县、平武等地的氐民呼应,杨坚遣达奚长儒率兵剿伐,从四面八方聚来未经战争锻炼的氐人与训练有素的队伍抗衡,最终北周军队大败王谦及氐民,阴平国在怒号的秋风中亡国。传八主共一百零二年。
随着隋朝建立,在历史舞台上热闹一时的氐人自此在史书上消失了,从台前隐于幕后。事实上氐人没有在一瞬间消失,也不可能会突然消亡,由诸多因素编织了一道又一道既复杂又简单的蛛网,造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让人们去破译、去诠释。
从秦汉至隋,氐人由弱变强,由强而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尽管这些地区有羌族势力存在,如宕昌羌、邓至羌,而氐人占统治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氐民族从十六国时起,于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散居在黄河流域境内的本族人,很自然地便集合在本民族政权之下,进人中原为统治民族,政权崩溃后,成了受歧视的对象,经过长期战乱,汉民族取得政权,自然会对其他民族,或统治过它的民族实施报复性的政策,比如强迫迁移,分散其聚居群落,减弱反抗合力,促使其与其他民族的同化、融合等,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身在中原的氐族都是这样。处在边远山区,像四川盆地边缘地域,历来都是朝廷鞭长莫及的地区,周边州府三不管,无疑氐族仍然生活在那里,虽说唐以后史料记载氐人活动少了,却并非氐族消失了。
四 吐蕃东进,把本来就如蜩如螗的氐人挤入摩天岭群山中,于是,历史沉默了,氐族变了脸谱,无奈地戴上了面具。公元7世纪初,吐蕃强大起来,松赞干布继位后凭借酥油马奶酿就的高原雄风,挥鞭催马统一了西羌各部落,将“羌”、“吐谷浑”、“氐”等不同种族部落收归麾下,在政治、军事压力之下,逐渐同化,形成藏族,继而执戟东进,与唐王朝在中亚及新疆、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展开了长达二百年之久的争夺战。处于汉藏走廊地带的陇南、川北一带的氐人,既受战争之苦也无时不在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机。
唐贞观以后,先是羌,后是吐蕃几次进攻松州(湔氐道),公元763年松州没于吐蕃。
位于文县西白水江上游的甸氐道,除白马氐人之外还居住着白水羌(邓至羌)。
甸氐县晋时已废,没于羌族,其地曾为吐谷浑占据。西魏收复后,于此设邓州及邓宁郡,隋初改扶州,又改同昌郡,到唐上元元年(760)陷于吐蕃,大中二年(848)收复,时间长达88年。
武都和仇池是杨氐势力最大的两个地方,在唐代分别属于武州和成州。武都于大历(766-799)年间被吐蕃占领,咸通(860—873)时期才得以收复,时间长达百年左右;成州于宝应元年(762)被吐蕃占领,到公元866年方才收回,已超过百年。
在被吐蕃攻陷的地域中,史书唯独没有提及古阴平道和刚氐道被吐蕃占领。
《新唐书。吐蕃传》说,文州,吐蕃曾掠及,而未长期占领。大历“十三年,虏大酋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汉、御史、尚书三渠以扰屯田,为朔方留后常谦光所逐,重英残盐、庆而去。乃合南诏众二十万攻茂州,掠扶、文,遂侵黎、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