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工程”成果系列丛书: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指南》:
沙门氏菌,弓形虫和钩端螺旋体之类人畜共患性病原的诱发性或自发性感染,对实验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是具有“中等”程度危险性的职业性感染。大多数可自发或诱发感染的固有传染性病原,在危害性评定分类中,均列为“中等危险性”,“即二级生物安全”(BSL-2)。职业性感染危害主要途径是非肠道感染(如被感染动物噬咬或搔抓)、摄入感染性材料或传染性微滴接触黏膜。
列为高度危险性职业性感染(BSI.-3)的病原,其特征为:感染剂量低(ID20<100个菌体);一般人群易感率高;并可通过传染性气溶胶传播。具有这类特征的病原有:结核分枝杆菌,伯氏柯克斯氏体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I.CM)病毒(在卫生部关于印发《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通知中做了详尽规定,见附件六)。该三种病原都是有案可查的对工作人员危害因子,均能经无症状的自然感染动物传人动物群中,而且人体可因接触或使用感染动物时而感染。
列为高度危险性职业性感染(BSL-4)的病原,其特征为:感染剂量低,一般人群易感率高,并可通过传染性气溶胶传播。具有这类特征的病原有:埃博拉(Ebola)病毒,马尔堡病毒(Marbdrg)和拉萨热(Lassafever)感染,能引起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
实验室或动物设施的主管人员须负责决定哪些人可以进入实验室或动物室区域,并保证向他们说明这类工作区内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当研究项目正在进行时,只有参与该项研究和为其服务的人员才准许进入该工作区。凡对感染具有高度敏感性、或者感染后可能受到异常危害的人一般不得进入工作区。
门是将实验室或动物室与走廊分隔开,用以控制人员进入的一种简单屏障。这类出入门均须向内开启,并设有自动闭锁装置,在关养感染动物时可保持关闭状态。
对于使用特定的传染性病原的项目,实验室或动物设施的主管人员可制订专门规定.例如,进入人员必须先施行预防性免疫接种。如有必要,可在实验室或动物室区域的入口处,设置通用的生物危害符号的危害示警标记。此种危害示警标记须标明传染性病原的种类:负责人的姓名和电话,以及进入该区域的专门要求等。
2.个人卫生和防护衣着
实验室和动物室工作人员需执行的卫生措施,属于防止职业性疾病的最重要措施,其最根本的要求是,每次接触培养物和实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或动物室之前,须彻底洗手。为此,在关养实验动物和处理传染性材料的工作区,必须设置洗手槽。
工作人员的手十分容易受到污染,而且能将污染物四散传播。因此,在对感染动物进行饲喂、供水、捕捉或搬动等操作时以及皮肤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传染性材料的情况下,均须穿上正压防护服。赤裸的双手无论如何不得伸人实验室。工作人员还必须养成不以双手触及面、鼻、眼或口部的习惯,以免黏膜发生感染。禁止在动物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可避免传染性病原经消化道感染。
气溶胶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因而,进入动物室的人员都必须穿上正压防护服,以减少接触变应原或可能有传染性的气溶胶。在关养非人灵长动物的区域,尤其要强调这一要求,以减少吸人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
穿着实验室的正压防护服,有助于防止直接接触污染的表面和材料所引起的污染。这类工作服能够大大减少因传染性材料的意外溅洒所造成的污染。离开动物或实验室时,必须经过化学沐浴系统处理后,再脱下正压防护服。
一旦发生传染性材料意外溅泼或正压防护服出现划伤时,须采取重要的个人卫生措施。首先必须迸住呼吸并立即离开溅泼区,以免吸人可能有传染性的气溶胶;关闭出入门,向其他人发出警告,防止继续接触;随即进入化学沐浴系统及清洗区,小心地脱下内防护服,将划伤曝露的部位向内折叠起来,再将其装入塑料袋内,然后作消除污染处理或者弃置;对全身可能接触污染的部位以及手、手臂和脸面各部位,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彻底淋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