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庄纪事》:
仅从这样的介绍来看,吉庄给人的印象不外乎农村、农业、农民三大要素,类似的自然村在中国北方比比皆是,即使在朔城区,也可以说不在少数。那么,想象中的吉庄是不是太平凡太普通了? 然而,当我们走进吉庄,才能感受到吉庄在貌似寻常中的与众不同。
吉庄的地理位置应该比较特别。西邻是东神头村,间距不足千米,而东南四公里处就是马邑村。三个村庄连成一线,恰是桑干河踏上漫长旅途前起步之际的一段弯曲的北岸,而吉庄居于中间,就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民,其声不响,其貌不扬。默然积累着如马邑曾有的厚重,蕴蓄着如神头曾有的隽秀,实在是大音希声。作为一个村庄,与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样,往往各具性格,有些轻浮于表面,难免感觉华而不实;有些敦厚于内在,势必叫人肃然起敬。
吉庄人的祖先就很聪明。由村民普遍认可并在口头相传中,吉庄村名的来历和尉迟恭擒海马有关。显而易见,吉庄的名字根本没有包含马字的丝毫内涵与外延,但当地土话,“猛然一跳的意思发音同吉”,都说尉迟恭在司马泊金龙池骑上海马后,海马一下子跃到吉庄,略作停顿,接着才跳到马跳庄。研究汉语言文字可以发现,实际“跳跃只能跟另一个比较生僻的同音汉字“躇”挂起钩来,那么原来的吉庄推理该是“躇庄”。古语说:“毋践履,毋躇席。”躇者,踩踏的意思,来表达马匹的动作基本说得过去,但被一匹牲口踩踏,听起来不大光彩,所以“躇庄”被巧妙地悄然替换为“吉庄”;在明代史书中,还登记过“吉家庄”,更显得与尉迟恭看不出关联来了。反正吉庄这一村名,读起来听起来没什么挑剔之处,显得吉祥、吉利、吉庆、大吉大利,难道是吉庄人的祖先探讨过学问? 是一家之言,莫须有吧。
至少在尉迟恭没有出世时,吉庄本来叫作李家小村,因为吉庄本是李氏的聚居之地,李姓占总人口的将近百分之八十,其余几门杂姓,包括贾、连、刘、阎、孙、赵、林等,加起来不足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多数属于陆续外迁而来。由于李姓是百家姓中的超级大户,数千年来杰出的帝王将相、文人佳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出来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李世民,因此其起源比较容易追溯。
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写过:“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李氏家族的庞大。关于李氏的来历,《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为所有李氏所接受:李氏,出自赢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现河南安阳地区),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理官,上古时候掌握司法的长官,皋陶曾经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剩、宫、大辟,各自的意思是:脸上刺字、割鼻子、剁脚、破坏生殖能力、砍脑袋。所以说,理官位高权重,“以官为姓”的理氏当然在权贵之列。至于后来利贞母子依靠吞吃树上的果实而改姓为李,才把“以官为姓”延伸到了“指树为姓”。然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使得李氏的族源能够进入正史正本清源,比较可靠和完整。
随着大唐李家的兴起,李氏的繁衍迁徙变得有迹可寻,经过漫长的岁月延续,李氏长期聚居而形成家族祖地的郡望,分布在全国十三处,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这么繁杂的系统,在李唐王朝指定专人一步一步地梳理考证寻根后,李氏后人才形成共识:天下李氏出陇西。于是,陇西成为百家姓中李氏的家族标识,被认定为李氏的发源地。
具体到北方边陲的李氏,来头却比较复杂。早在魏晋南北朝开始,来自草原大漠马背民族前赴后继地试图挺进中原,农耕文明受到游牧文明的不断撞击与渗透,其中的不少部落似乎加速了获取汉姓的脚步,包括匈奴、鲜卑、沙陀、契丹、吐蕃、高丽等,直至党项、女真、蒙满。有的长期与汉人混居,或者当权者赐姓,或者崇仰汉人而自己取姓,尤以李姓最多,有名的比如沙陀人李克用之类,高丽李氏王朝之类。这类的李氏,好像与陇西之李有一定的区别,时髦一点,不算是正宗吧,只不过年代太久,早已难以甄别。
不过,山西的一支李姓还算脉络清晰,这就又回到陇西李氏的主干上去。晋朝济北太守李雍之孙李盖,迁入河东的安邑,成为安邑李家的始祖。后魏把安邑划分为北安邑、南安邑两县,随后改北安邑为夏县,南安邑为安邑。这样来说,河东李家多数分布在夏县和安邑县。
而李盖这支陇西李氏的山西支裔,最有可能是远在雁门关外吉庄李家的来向。吉庄槐树院往东原来有一处云庙院,属于李家的祠堂,存放老辈子的名册,因为族谱上已经去世者的名册土话叫“云”,所以就叫成“云庙”。可惜该祠堂早已塌毁了不知多少年,相关的族谱也遗失殆尽,现在只能推理一二,当然需要一个支点,那就是已经小有名气的吉庄大槐树。这棵大槐树是见证吉庄历史唯一的无与伦比的最长寿纪录保持者,只是不会开口说话而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