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一小时逆转人生》:
你看,对我来说,虫子就是虫子,这跟它在哪儿飞没一点关系。可对她来说,屋子里的虫子跟院子里的虫子偏不是一码事!屋子里的飞虫就吓人!为什么啊?只因为我之前告诉她,会对室外的飞虫免疫吗?她的大脑从字面上接受了这条建议。虽然一般人都会自动地理解为,这项建议所说的昆虫包括屋内的昆虫,可她显然不是一般人。我没猜到虫子会飞进屋里。我给她又开了一个催眠疗程,确保她对哪里的飞虫都能免疫。她对结果表示满意。
还有一次,我为一位经常受恐慌困扰的先生录制了一张放松光碟。一周后他来找我,说他每天晚上都会听这张CD,可催眠就是不管用。他的恐慌症状依然经常发作。我问他听CD的时候在干什么。他说:“我一边听,一边不停对自己说:‘这太蠢了。这不会起作用。我是个失败者。这不可能帮到我。”’
他没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是不是很正常?我向他解释说,催眠是一种合作性尝试。催眠的目的之一就是替换掉负面的自我对话,并不是跟它博弈。我告诉他再听一星期,这一次要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我录下的话语。一周后他来见我,说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他不再受恐慌的困扰了!
这两则故事的寓意是:首先,催眠有时不管用,是因为所提的建议太局限于具体情境,弥补措施——尽可能在任何情境下利用可视化联想,并在心里提前演练下这种新行为;其次,先人为主的负面想法让催眠无效化,解决方法一积极乐观地期待自己能达到好的效果。
前文中的两个例子并不多见。如果让我指出催眠失败的罪魁祸首,那很有可能是内心矛盾。那些用催眠(或其他自助类方法)取得完美成效的人都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只有你希望它起作用,催眠才能真的管用。一点动力都没有的人不可能会被催眠说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