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副文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809346
  • 作      者:
    (法)达尼埃尔·库埃尼亚斯著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达尼埃尔·库埃尼亚斯,生于1945年,雷恩大学教授。他撰写了关于哥特式小说的博士论文及许多关于“通俗”小说文学的文章,并自1980年起主持副文学分析杂志——《想象物手册》的工作。
  
  马利红,女,1972年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曾在《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辑刊》、《法国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启蒙的精神》、《在北京最后的日子》等多部译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文学丛书(第三辑):副文学导论》翻译法国学者达尼埃尔·库埃尼亚斯的关于“副文学”的学术著作,介绍了副文学这一概念,从副文学的出版样式、内文样式、语言美感、文本特征、蕴含意义以及文学人物特征等方面对“副文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另一种现象的分析:托多罗夫
  茨维坦·托多罗夫在将本身创造出一种新美学的“巨著”①和大众文学加以对比时指出:“还是有那么一个幸福的领域不存在作品与文类之间的辩证矛盾,即大众文学的领域。习见的文学名著只属于自己的文体而不能归类于任何其他文学文类;而大众文学名著确切讲就是那么一本与其文类极为契合的书。”(《散文的诗学》,第56页)人们会惊讶于后一种定义:如果也存在“大众文学名著”的话,怎么可能不涉及那些或多或少与其所属文类决裂的作品呢?否则,从什么方面去识别它们呢?这种论断在我们看来是草率的,至少理由不够充分。引入注目的著作,不管副文学还是非副文学的,都命运多舛,并不总能立即被认可。在这方面,夏洛克.福尔摩斯最初经历的例证是非常有意义的:故事的新颖并没有一下子引起公众的追捧,断裂效应、读者的痴迷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跟上。
  托多罗夫在另一部著作中发展了他的思想。对于他,只存在副文学“文类”,因为被他称为“文学本身”的文本是通过其独创性、相异性(仅仅是相对的,他明确指出)③和新颖性来定义的:“不能满足这一条件的文本就自动转入另一个范畴:那边是所谓‘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范畴;这边是经院写作的范畴。”(《散文的诗学》)如果托多罗夫认为一切非名著的东西都应搁在“通俗”文学拥挤而低价的书架上,正如目前的情况那样,那么他的观点我们无法苟同。为什么要把侦探、历险、科幻、魔幻或情感小说家与模仿创新者的人混为一谈呢?一部“糟糕的”小说也是文学作品。“流行”作家并不都是平庸的作家、模仿者、自随者……
  他们可能也以重复的方式坚持使用一些秘方,他们反复地讲,并不让苛刻的读者感觉意外。无论如何,我们得承认托多罗夫看到了两种对立审美倾向的(和平?)共存:一种在于抬高唯一性,追求令人手足无措的稀有的审美感受;另一种则相反,充满重复性,受着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方法导引。那么,马丁.伊登所说的被普遍纳入“劣文学”的“副文学”因此是以内在重复机制的重要性为特征的吗?事实上,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首先,除了“副文学”,还有许多其他文类,甚至连给一种“文类”下定义都是一件冒险的事。我们只需回顾一下让一玛丽.舍费尔所说的:“类属的逻辑绝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根据一种属性例证,一种规则应用,一种家谱关系或类比关系存在的标准,‘把文本进行分类’能讲出一些不同的东西。”(《什么是文学文类》,第181页)。因此,一种文类将同时是:全部文本属性及物质、结构、实用限制(期待视野,阅读契约);一系列规则及形式与审美惯例;一种作品传统及互文空间,具有复制、偏差、对立和超越的机制;所有超乎历史联系、具有相似性,尤其是主题相似的著作。①我们能证实:首先,所有文学文类从本体论上讲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其次,副文学的重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
展开
目录
总序(栾栋)
导论
第一章 准文本身份
一、文学丛书、副文学丛书
二、关于作者的名字
三、标题
四、插画封面
五、其他准文本要素
六、准文本与阅读契约

第二章 重复的形式
一、现象的感知:马丁·伊登的副文学公式
二、另一种现象的分析:托多罗夫
三、重复与口传:故事
四、诗歌文本与歌曲中的重复
五、“文学的”小说文本中的重复
六、副文学的产物:新颖与相似的矛盾
七、重复的互文形式:文类、副文类(sous-genre)
八、文本,互文本?激增的重复

第三章 参照错觉
一、副文学的阅读,现实与虚构
二、一种通透的“美学”
三、陈述动程
四、陈词与逼真性(vraisemblable)
五、对话的重要性
六、参照的错觉和现实的选择

第四章 一切都有意义
一、拒绝无意义(in-signifiant)
二、一些单逻辑的文本
三、副文学提供自身的阅读符码

第五章 占主导地位的叙事性
一、现象的成因
二、副文学的增殖:叙事的操作手法
三、纯故事的躁动
四、叙事的哕唆

第六章 人物
一、初级模仿(mimesis)
二、副文学人物的分类
三、不可避免的认同:幻觉和意识形态的模棱两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