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增广贤文》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310530
  • 作      者:
    岳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岳晗,1980年出生,汉族,江苏淮安人,哲学博士,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哲学史、儒家传统文化、和合学等。著有《家国情怀:儒家与族谱》,参与撰写《中国政治哲学史:第2卷》,在《学术探索》《理论界》《河南教育》等杂志发表教科研论文11篇,代表论文有《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当代书院复兴》《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华文化复兴》《论先秦阴阳思想的和合意蕴》。国家一流课程“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主要完成人,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奖励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增广贤文》一书既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融为一体,又以其文字浅近易懂、句式灵活多变、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熟读成诵的鲜明特质,成为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不绝的蒙学经典。
  作为蒙学经典,《增广贤文》既可以让人洞悉人生的奥秘,又可以帮人适应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还可以帮人适应纷繁复杂的陌生人社会。此外,它不但告知人们刻苦学习的必要性,而且教给人们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历史上,《增广贤文》也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认同的、一字一句研读、逐字逐句记诵、自觉在为人处世中遵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学养的参差不齐,虽然很多人大概了解条文的语意,却很难看出背后的其他存在。因此,我们要以《增广贤文》中的条文为文本,立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视野为必要基础的前见,使文本的真意、文化语境和现代价值依次出场。《增广贤文》作为常读常新的文本,不仅处于其编纂者的视界之中,而且处于不断解读该书的后人的视界之内。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Gadamer)说:“视界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视界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一切人类生命由之生存的以及以传统形式而存在于那里的过去视界,总是已经处于运动之中了。”视界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理解,从空间维度上看,视界既是人们生存的背景,又随着人们的活动而变迁;从时间维度上看,视界又可以划分为前人和今人两种。可见,要研究《增广贤文》,既要自觉置身该书编纂者的视界,又要立足今人的视界,还要实现今人与该书编纂者的视界融合。
展开
精彩书摘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增广贤文>研究》:
  一、莫因失意忘乐观
  在实然世界中,总有一些人嫌贫爱富,精于利益计算,遇事喜欢斤斤计较。因此,社会上就出现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无义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等情况。有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也有人哀叹“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更有人慨叹“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这些情形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但是,世界除了实然层面,还有应然层面,人们仍然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面对社会的实然层面和个人的一时失意,人们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人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意思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难。由于中国人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所以往往不会把自己的困难告诉别人。但是,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失意,就觉得别人都很幸福,只有自己最倒霉。
  人们要以变通之道为理论指导,不能苛求自己马上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应该拥有“带着问题生活”的勇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过去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此外,要遵循变通之道,人们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妄自菲薄和自命不凡都来自对于自我的错误认识,前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劣势,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后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优势,忘记了自己是人不是神。所以,做人要自尊自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懂得知足。
  人们要学会知足,就得常常体悟“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的智慧。此外,人们更要牢记金缨所做的“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格言联璧·惠吉类》)的忠告。这一忠告又来自老子,原文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大意是说,没有比贪欲更大的罪过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也没有比欲得更惨的灾殃了。因此,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如果人们能够把握现在,就能够活在当下,就不会悔恨过去、担忧将来。
  要学会知足,就要正确看待逆境。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幸,人们不能失去希望,不妨把它设想为自己眼下运气不好。《周易》讲“剥极必复,否极泰来”,意思是坏事发展到顶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逆境中,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增广贤文》说“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这是告诉人们在逆境中要乐天知命,不要灰心绝望,即使面临“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一类的不幸,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
  在今天,人们认为出身、性别等属于原生家庭带给个体的运气。此类运气可以称为原生运气,对财富、遗产继承、政治权利等都会有影响。张继亮写道,“通过应得这一功利性要素,将运气平等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起来”。除了原生运气,个体的选择也会带来后天的运气。运气平等主义强调“人们应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同时,运气因素给分配所带来的影响应当得到缓和”。
  在当今中国,人们强调运气的目的是激励面临厄运的人们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避免他们萎靡不振。即使一个人眼下运气不好,也不代表他的运气一直不好。对于身在逆境的人来讲,如果把眼前的困难归咎于流年不利、运气不好等外在因素,就不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不会对未来失去信心,也就不会陷入一蹶不振的泥潭。所以,人们要恰当看待运气,努力活出精彩和快乐。
  如果懂得知足,人们就能活得轻松;如果懂得活在当下的道理,人们就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会休闲放松。如此一来,人们就能用“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是闲”来劝慰自己。即使遭到不幸,也要向好处想,因为“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即使一个人的钱财再多,也不可忘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忠告。《增广贤文》反对算计,指出“饶人算之本,输入算之机”。如果学会知足,一个人可能会有“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的好运。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天人之学视域下的处世之道
第一节 明分位
第二节 讲中正
第三节 倡变通
第四节 重修德

第二章 儒家命运观及其实践路径
第一节 为何探究命运
第二节 何为命运
第三节 把握运势铸成就

第三章 修身齐家视域下的理想人生
第一节 个人修身
第二节 齐家之道

第四章 理想社会秩序及行动指南
第一节 融突和合
第二节 政治清明
第三节 守望相助
第四节 战略战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