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批评的召唤:文学启示与主题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1695
  • 作      者:
    史言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史言,男,1983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曲阜,现籍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语言文学及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现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香港新诗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批评的召唤:文学启示与主题思考》所录多为旧作,绝大部分是按学苑体制规范要求撰写的相对独立的学术文章,它们或曾宣读于各类学术研讨会议,或曾在期刊论集发表,正是这些论文构成了全书内容的基础。书中,法国科学哲学家、诗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诗学理论可以说是三个主体专辑的灵感来源,也是笔者当时研读西方文论的兴趣所在。近半年时光,因改写修订而再次直面这批多年前的青涩之作,遮蔽于文字背后的彼时心境也逐一复现,颇有些许蓦然回首之感。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生命的升华
  或许正如桑塔格所预言的那样,像癌症一类的疾病,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现代社会的日趋复杂,那种将事情简单化的隐喻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单一疾病的隐喻变得愈发显出局限,以往的疾病隐喻已经很难取得昔日的效果而辉煌不再。洛夫将疾病意象诉诸诗作时,大概对这一点也同样有所洞察,只要再次回顾我们对洛夫诗疾病意象的梳理,便会发现越是诗人晚近的作品越是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才直接提到疾病。虽然前文我们列举了诸多在医学上有名有目的疾病,特定的疾病名称亦不下十种,但整体考察洛夫数十年的诗作,这些名目的出现频率终究不算高,似乎洛夫不倾向于罗列医学上的术语,就好像刚刚分析过的“肿瘤”与“毒瘤”,虽然属于癌症的范畴,却几乎没有“癌”、“癌症”、“癌瘤”等用词。取而代之的写法是描慕疾病的症状,这也就是我们在本章早前部分的统计中所发现的一个结果(参见本章附录二)。这样处理,大概就是要模糊单一疾病的界线,从而突破某些传统疾病隐喻的束缚。
  然而,恰在此时我们触发了一系列长久以来困扰文学疾病主题的疑问,那就是:疾病的界限在哪里?谁来断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疾病”之所以为疾病?是医生还是作品的作者?或以一般众人的理解为前提.说什么是病态或日不正常?波兰特认为,文学中的疾病这个题目预示着通过疾病达到界限的逾越。波兰特指出,表现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常见的人类疑难问题“并不一定要从疾病这个角度去考察,然而却可以作为文学的疾病主题的发端,例如描写毫无节制、恣意纵情的状态,这种状态升级以后就接近于病态……这类作品越过了通常和非常之间以及健全和病态之间的界限”①。
  若从这种“界限超越”的观点出发,把洛夫诗歌里最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咳嗽[咯血]”、“盗汗”、“潮红”、“呕吐”、“消瘦”、“疲乏”等)综合起来,不免使人联想到“结核病”这个颇受重视而又隐喻意味极为丰富的疾病,同时肺结核或痨病又常常作为令生命升华的隐喻来使用。日本评论家柄谷行人(KARATANIKojin,1941-)说,“蔓延于社会的肺结核是非常悲惨的,而文学中肺结核作为隐喻,经由文学而神化了”①。这种文学上的“神化”,通过桑塔格的解读,表现为四个方面:(1)结核病曾一直被情感化地加以看待,被浪漫化地加以处理;(2)易患结核病的人多是生性敏感、耽于感情,他们脸色的苍白与潮红表示了热情的顺从与举止的亢奋;(3)肺结核发生的部位处于身体上半部,属于精神化的部位,因此获得相对应的精神化品质;(4)结核病患者的死亡也被美化,被赋予道德色彩,死于结核病的人被视为具有浪漫人格②。桑塔格甚至断言,世界上没有一种疾病能像结核病那样,成为人类理想和激情的源泉③。
  只要略微对比一下肺结核的病发症状——“呼吸短促,声音嘶哑,食欲不振,体重和力量逐步消耗,胸腔疼痛,梦中盗汗,吐血和杂物,脸部晕红,手足发热……持续的体质损耗,直至死亡”④——那么便可看出,洛夫诗没有明言的病症描述大多具有指涉结核病的意味,我们对照癌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相较于癌症,结核病被视为症状对比极端突出的病:苍白与潮红,一会儿亢奋,一会儿疲乏。这种阵发性过程可经由“咳嗽”这个被认为是结核病的典型症状看出,“患者痛苦地咳完后,又疲乏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缓过气来,正常呼吸;然后,又咳开了”⑤。癌症则与之不同,不带有那种据认为是结核病特征的矛盾行为的对比——亢奋的举止、热情的顺从⑥。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第一节 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第二节 “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第三节 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第四节 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辑一 身体思辨
第二章 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第一节 对“身体”及“心一身”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 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三节 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第四节 诗学想象:介于“心一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第三章 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第四章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第一节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
第二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社会隐喻
第三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军事隐喻
第四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道德隐喻

辑二 嗅觉书写
第五章 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第一节 反思“感知-嗅觉-记忆”阐释模式
第二节 建构“身体感-嗅觉-想象”言说体系
第三节 作为“身体感”书写的“嗅觉意象”及其审视原则
第六章 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
第一节 余诗1950年以前及5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二节 余诗6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三节 余诗7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四节 余诗8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五节 余诗90年代及90年代至今的嗅觉意象
第七章 “泥香”与“土香”的辩证:论余光中诗歌的大地梦想
第一节 余光中笔下的“泥土之香”:三位一体式嗅觉书写
第二节 “泥”与“土”:关于大地的两种想象
第八章 从嗅觉书写到迷宫叙事:朱天文、村上春树小说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干草”及其气味:《世纪末的华丽》之嗅觉书写
第二节 “芳草”之香:从《挪威的森林》到《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第三节 迷宫叙事与嗅觉之旅:从深井原型到气味差异
……
辑三 孤独心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