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选题意义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2008年,随着他的去世,他生前一直为之努力的“新小说”与他曾经在文坛掀起的波澜一样,已成为法国文学史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一部分。
作为小说家兼电影人,阿兰·罗伯-格里耶不但代表了小说发展和电影发展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历史,同时也与二十世纪中期法国社会思潮的革命性遥相呼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小说可以视为对传统小说的清算和革命。他开始发动这场革命时,也正是法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激进思潮爆发的时期。与此同时,法国新浪潮电影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罗伯-格里耶于2008年1月去世,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也于2010年1月去世。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去世,标志着新小说和新电影所引领的小说和电影领域的革新思潮正式告一段落。
在小说领域,虽然“新小说”是否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关于它的定义、相关的作家以及领军人物的归属等也一直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法国“新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阿兰·罗伯-格里耶为小说创作思想的革新以及小说创作实践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本人不断探索小说创作的新途径,发表了大量锐意求新的作品,同时也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介绍、研讨乃至辩论的活动,力图修正外界对新小说的种种误解,并不断扩大“新小说”的影响力。可以说罗伯-格里耶从作品、创作思想以及宣传等方面都为“新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法国新小说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家。
在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阿兰·罗伯-格里耶创作了大量小说以及类小说作品,如电影小说和自传小说,其中有十三部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三部电影小说,以及一部论文集。虽然他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其代表性作品主要集中在五六十以及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他主要从事自传小说三部曲的创作,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则主要致力于各种形式的总结与回顾,只有小说《反复》和《情感小说》问世。
与此同时,外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高潮到平缓的过程。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一面世就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每一部作品的出版都会引发好评与争议,这种争议甚至延伸到他苦心经营的“新小说”阵营的其他作家身上。评论界的关注一直伴随着作家本人的创作生涯,并随着作家创作的不同阶段而经历了发展、高峰与渐趋平淡的历程,在新小说兴起的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在新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并在新小说归于沉寂的时代(八十年代至今)渐趋平静。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研究者从历史的角度和深度审视罗伯-格里耶的创作、作品及其影响,也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参考与参照。
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有对罗伯-格里耶的批评,也不乏对他的溢美之词,但是深入、客观的主题类研究相对贫乏,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研究的广度来看,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作家的前期作品,很少有人关注作家后期的作品。目前为止,对作家全部小说作品的通史性研究还比较少。从研究的深度来看,现有研究成果的主题相对集中,大多满足于对其小说技巧的初步分析,能够从某一角度入手,对其全部小说作品展开深入主题研究的成果也并不多见。总之,与作家的革命性贡献以及声望相比,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无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十世纪的法国作家们早已证明,小说始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的革命性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他对小说时间的革新。因此,本书试图从时间角度入手,对罗伯-格里耶的小说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试图以严谨、客观的分析和观点为罗伯-格里耶及其小说研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