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胡向平采取了什么手段,让妻子谢梅莹怀了孕。
他们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依照梅莹的心思,不想生第二胎,怕影响工作。可胡向平要二胎。梅莹知道他心思,就是不点破,一直要求采取避孕措施。胡家是几代单传,她曾动过恻隐之心,但一想到生孩子后的头痛事,就断了念头。不料,胡向平竞如愿以偿。她责怪他,追问阴谋怎么得逞的。胡向平吞吞吐吐,表面承认错误,内心窃喜。说来奇怪,自打怀上后,梅莹就一门心思想生个儿子,为胡家争口气。
谢梅莹在妇保医院被分娩前的阵痛折磨着时,胡向平却还在《越江报》(简称区报)加班。
《越江报》是越江地区机关报,归宣传部管。报纸虽小,五脏俱全,质量全省一流,有郝为民的功劳,他是宣传部副部长兼主编;有胡向平的功劳,他是头版编辑。报社加班是常事,今天是1966年12月31日,非同一般。新年将至,老婆分娩。重要时刻,胡向平想守在医院,无奈脱不开身。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报社受冲击,人手锐减,工作量激增,以至于他这个头版编辑也去做排版、校对等杂活,而且一干就是几个月。他深知,如果没有郝为民的照应,自己早就下去改造思想了。
胡向平做事一向敬业、认真。他一字一句看着,并用最快速度将文章校对好。岳父的电话催过几次了。抬头看钟,新年已经来到,正好是1967年元月1日凌晨18分。
胡向平通过时钟安排作息时间,那是在读大学时养成的习惯。当时学习忙,不敢耽误时间,习惯看钟安排,看钟做事、看钟吃饭、看钟上厕所。他晚上学习很晚,早晨醒不过来,便省吃俭用买了闹钟,直到结婚时仍将其摆在新房。
胡向平将清样交给印刷车间刘天庭师傅,骑着结婚时老婆陪嫁的自行车朝医院赶去。
胡向平老家在几百里外大清山,家中有父母和两个妹妹。他在全族的支持下读完中学,回大清山的木材公司当伙计,新中国成立后考上省清江大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到越江国营化工厂。企业没有埋没人才,让他在宣传部门做了干事,这与胡向平想当大报记者的志愿相差甚远,实在有些不甘心。那时不服从分配是绝对不行的,不仅要承担被扣帽子的风险,起码也对不起在农村的父母,他十分清楚为了能供自己上大学,父母及家族所付出的代价。
好在胡向平是个老实人,拿工资吃饭,那颗初始不安分的心,一段时间后沉了下来。这心一沉,工作便格外出色,领导对他投来赏识的目光。胡向平呢,随着对企业的不断深入了解,渐渐地融入其中。没有想到,付出有了意外收获,许多稿件在《越江报》上发表,有些还被省报用了,他被区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继而又成为区报的特聘记者,五年后顺风顺水地调进了《越江报》担任编辑,很是风光。
刘天庭今年五十二岁了,瘦而精干,蓄胡子,脾气臭,习惯将烟叼在嘴上说话干活。他解放前在私营厂里做印刷工,混得不容易,却学了技艺。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报社印刷厂工作。对于他来说,排版印刷就像是喝水吃饭,顺手提来就行,一般的错误,眼睛一扫就能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来印刷厂工作量增大,主要是材料多。地区各级领导都希望第一时间看到区报,拿到资料,了解动向。刘天庭感到责任重大,会亲自把关。今天是新年,他也想早点印好报纸回家,招呼开机。突然,他的目光从清样上扫过,蓦然觉得版面有些异样,似乎少了一行字。他拿开嘴上的香烟,擦了一下被烟迷糊的眼睛,定神再看,果然,第二版面公安局长唐泽洪的“加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区公安工作”文章结尾少了一句结束语:十七年来地区公安所取得的成绩证明,公安工作是不能“砸烂”的,是必须全面加强的。这句话少了非同小可啊!他大吃一惊,他连忙喊着,停机!停机!P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