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案件和调查改编的年轻警探“养成系”小说
当意识的视角将立体的客观架构平面化之后,便隐去了实质
破开迷雾,发现真相
看见不等于发现
就是从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生活和人生的“密码”
年轻貌美的警察鲁丁从警校毕业后,拜师老刑警刘镜,通过跟随师父办理一系列疑难案件,逐步增加对案件现场的认识,诠释“看见不等于发现”的深刻内涵。
小说中的故事均源于真实案件,通过对犯罪现场各种蛛丝马迹(痕迹物证)的侦查、检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找出事实真相。
心理的地形图
台风的红色预警播报尚未结束,暴雨便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铅黑色如同锅盖般厚厚的云层下,城市变得是那么昏暗而渺小,唯独道路上的红绿灯依然不屈不挠地闪烁着,维护着一种规则,在这特殊的境况下让城市有了一丝生机。一时间,我心里竟油然升起了对它的敬意。
也许是湿润的空气助长了声音的传递,桌上的内线电话铃刺耳地响了起来,震得我耳鼓膜一跳一跳的,同时也把我的思绪从漫游中拉回到了现实。
尸块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被一名过路人发现的。他是本地的农民,今天去小镇上买东西,下午返家途中发现天色不好要下大雨,所以选择了抄近道走,路过现场时发现水泥小路边的草丛内有一个包裹,便好奇地走近前去观看,先是闻到了一股臭味,以为是旁边田地内的肥料发出的气味,便没有在意,当他解开包裹后才看清楚,里面竟是一块一块的人体躯干。
现场在远郊,勘查车闪着警灯,在暴雨中艰难地挪动着。
尸块是用两个大的塑料编织袋包装的。现场位于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小路南侧的草丛内。编织袋的北侧约三米处依次是水泥小路、菜地,编织袋的南侧不到一米是一堵残破的围墙,编织袋以东是水泥路的延伸段,一直通往一公里外的村落,编织袋以西约五十米处是与水泥小路呈“丁”字状相连接的南北走向的公路,公路往北通向市区,往南则是郊区农村地带。
勘查车停在距离现场约四十米处的一块荒地上,老师带着技术员小李子、胖胖他们下车去现场方向了。
雨非常大,雨伞几乎就是一个摆设,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水坑,技术员们犹如行走在地雷区中,雨伞主要是用于保护携带的各种装备,在一闪一闪的手电筒光映衬下,他们的身影被车窗上的水流反复地扭曲着,渐渐地随着弯道消失在视线里。
强光手电筒的光柱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在落幕的雨夜中肆意地割划着、劈砍着,雨丝反着惨白的光,仿佛因愤怒而变得更加狰狞。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老师他们返回的灯光在我眼前晃动,把我从阳光明媚的大学校园拉回到了狂风呼啸的雨夜命案现场。
“哇,好冷!”一踏进车门立刻有技术员缩紧身体叫道。
“丁探,把空调的风档开到最小,温度调高一些,否则大家会生病的。”老师一边拧着衣角上的水一边对我说。
这辆勘查车是专门用于重特大案件的重案勘查车,经过专门的改装,车上各种勘查器材、物品、电脑等一应俱全,并且还可以容纳十名技术员乘坐。
大家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紧贴着身体,雨伞全都用于了保护勘查器材,大家一坐到车内的座椅上便深深地喘着气,负责现场照相和摄像的技术员翻看着机器内的图像,其他技术员整理着勘查器材,擦拭着箱体外表的雨水,很少有人说话,即使是对话也是极简短的语句,看得出来,他们太累了。
车内右前侧靠车门处的单人位置是老师的“专座”。这是上车前技术员小李子小声告诉我的。我好奇地看了小李子一眼,但没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问问,但就是没问,上车后自己抢下了与之并排的左侧座位。此刻,老师就坐在那个位子上,一条腿高置于座位前的扶手栏杆上,眼睛盯着车大灯照亮的方向,一言不发。
也许是受到了重案勘查车上那种沉默气氛的感染或者暗示的缘故,我也一言不发。其实,前面自己一个人坐在车上等待的时候脑子里面已列出了一长串要问的问题,但现场却一句都问不出口,我和车上的技术员一样都在关注着老师的动静,似乎他就是一切的答案。
“丁探!”
老师把手横着伸了过来。我立刻反应过来,马上把事先专门准备好的一个精装中号笔记本连同一支新笔一起递给了老师。这可是我平常工作中事先做好的功课。资深老技术员胖胖告诉过我一些老师工作中的主要特点和习惯,老师出现场一般不自己携带笔记本,特别是重特大案件,据说为的是“轻装上阵”,老师勘查现场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亲力勘查,什么环境都阻碍不了他,爬过树、上过墙、钻过房顶……经常会让年轻的技术员们一惊一乍的。当他对现场形成了成熟的分析意见时就会用助手的笔记本进行分析要点的记录,这也是他回到案件指挥部进行现场勘查情况及案情分析汇报时的重点所在。事后,技术员会将老师在笔记本上的分析页整齐地裁剪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将它们归入自己专门的一本档案册中做永久的保存。胖胖姓陈,喜欢猫,但没人叫他大号,因为他比较胖且待人和善、长有一张佛一般的圆脸的缘故吧,大家都喜欢叫他胖胖,他跟着老师近二十年了,是老师得力的助手之一。
老师接过笔记本放在膝盖上,打开窗旁边的小型照明灯专注地写了起来。车厢内又归于一片安静之中,我可以很清晰地听见笔在纸面上书写划动发出的沙沙声,声音急速而连贯,我从中感触到了老师思绪的倾泻……
我的手突然颤动起来,原来是老师的手机,是指挥部的总内勤来电。不用说,肯定是问询现场勘查情况的,我犹豫地看了老师一眼,这时,一个手掌在我眼前晃动了一下,一回头,是胖胖在示意我把手机给他。
胖胖嘴上叼着一支香烟,但没有点火。他拿过手机侧身压低声音说着什么,一会儿把手机还给了我,身体往座位靠背上一躺,一言不发,继续品味着那支没有点火的香烟。
在现场完成对案件勘查情况及分析意见的整理书写也是胖胖告诉我的有关老师的工作作风和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再次实地进行观察研究。再有就是在这种时候最好谁都不要去打断老师的思路。所以刚才我才会出现犹豫。
“啪!”约莫过了半个小时,老师合上了笔记本,我马上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在老师埋头疾书的这段时间,我移到后面的座位听着技术员们小声给我讲整个勘查工作的过程,以及老师和大家在临场勘查中的讨论和分析的重点。这也是老师对我的要求,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深入地了解现场情况,是听不懂对现场的分析的。
随着老师的这个动作,车内的技术员们一下子都来了精神头,胖胖坐直身体,手上魔术般地出现了一把打火机并用征询的目光看着老师。
“抽吧。”老师冲着胖胖晃动了一下笔记本。胖胖是个“老烟枪”,为了不影响老师的思考,胖胖一直强忍着,我甚至认为,如果老师再不解除禁令的话,他会把那支在嘴上叼了许久的香烟生吞下去的。
胖胖眼中闪现出了一丝光芒,甚至有些炫耀地环视着大家,但当他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碰时眼中的光芒瞬间又消退了。
“这是一起杀人后碎尸抛尸的案件。”老师扭过身来面向大家说道。
“凶手和被害人之间是熟人,杀人行为没有预谋,是由于某种矛盾的激化而临时突发的杀人案件。杀人的第一现场在室内,而且是一个非常简陋、没有专门卫生间的房间。第一现场距离抛尸现场不远,应在三公里范围内。运送尸体使用了两轮类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第一现场就是作案人的住处。凶手为一个中年男性,生活层次不高,曾在建筑类场所做过工。”
老师略微停顿了一下,用手拉了拉贴在前胸和后背的衣服。先前被雨水淋透的T恤勘查服几乎已经被身体焐干了。
“至于被害人,死亡时间初步分析在三天左右,是一个中年女性,长期穿着高跟鞋,平常步行量较大……简单地说,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到附近的村落寻找和确认被害人的身源,身源明、案件破。”
老师一口气说出了对案件现场及作案人、被害人的分析意见。
“老师,您说到附近的村落寻找?这是因为……”
“别急丁探,你先消化一下,等你研究过现场照片和录像后我再逐点给你讲解。”这是老师的汇总结束语,看来上述内容老师和技术员们已经在勘查过程中深度研究过了,难怪大家返回勘查车后一个个都波澜不惊的样子。
“去指挥部。”
一、拜师 / 003
二、心理的地形图 / 008
三、思维的年龄 / 023
四、证据的盲视区 / 040
五、视角的魅力 / 058
六、真与假 / 073
七、火的舞韵 / 086
八、死者的“话” / 105
九、地下的“呐喊” / 123
十、被剥离的人性 / 140
十一、思维的制导 / 154
十二、看见不等于发现 / 177
十三、现场的“穴位” / 200
十四、证据不老 / 215
十五、解读现场 / 247
十六、解冻证据 / 272
十七、第二战线 / 281
十八、采集生活 / 290
十九、立体思维 / 299
二十、勘查之道 / 307
二十一、侦案通途 / 316
二十二、度的深厚 / 324
二十三、证据的性格 / 333
二十四、时间的发酵 / 343
二十五、偏锋之刃 / 357
二十六、隐伤悠痛 / 365
二十七、秒之长度 / 373
二十八、无言之誓 / 379
二十九、拓进尖兵 / 389
三十、利刃之砺 / 396
三十一、工匠之涉 / 406
三十二、日常的底蕴 / 418
三十三、实质之表象 / 429
三十四、打造构成 / 438
三十五、自然的雕塑 / 449
三十六、静谧的回声 / 458
三十七、网的经纬 / 469
三十八、残缺的完整 / 482
三十九、静水流深 / 490
四十、根的绽放 / 500
四十一、无声的写意 / 508
四十二、方寸的刻度 / 515
四十三、组合的架构 / 527
四十四、积累的搭建 / 540
四十五、意识的渗透 / 548
四十六、弯道的火候 / 557
四十七、拉伸的意识 / 566
四十八、点与面的呼应 / 576
四十九、渗析的演变 / 585
五十、师者 /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