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芦田庞姓族谱所载:其开山祖“庞国辉,明朝洪武十六年从广西贺县黄茶山来穗,住阳山芦田横水乡”。
阳山庞氏在庞国辉以前有四代人均在贺县留居,国辉抵阳山后传下十六代,居阳山秤架603年。阳山秤架至今依然是瑶族聚居地方并成立了瑶族乡。
乳源瑶族自治县龙南乡海岱村的黄姓瑶自言其祖先从阳山县秤架太平洞、南木村(其实南木村在贺县)迁来,显然其迁徙路线由桂北(贺县)一阳山一乳源一路走来,这里的瑶族语言与当地过山瑶语不同,带有排瑶语音,应与阳山瑶族有血缘关系。据贺县文化馆刘小春调查:贺县桂岭有不少排瑶先人古墓。关于贺县原有排瑶居住的史实,贺县政协文史委及广西通志馆的同志曾作过考察,认为当时较早于壮族定居在南乡、桂岭、大宁、双程之前的居民可能是瑶族。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贺县就有瑶族聚居。
《宋史·蛮夷列传》载:“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长宁县属桂阳、郴、连、贺、韶四州。”从贺县瑶人珍藏的《评王券牒》亦载:“宋正忠景定元年……古置东南西山,置广东海连山、广西(东)怀集山,右成铜鼓山,北置通儒乡,继聚南山,广西程家八峒山,南木山(今贺县贺城乡境内),又置流眉山,又置大罗等山……桂东桂南八面山。”其中的程家八峒,即是今贺县与南乡毗邻的步头双程八山。说明当时贺县的东北部地区均为瑶族的聚居地。据贺县有关资料反映,当地过山瑶和土瑶均晚于宋代进入贺县;由此可以推论当时居住在桂岭、双程、南乡的瑶族是排瑶支系。
由于排瑶聚族而居,声势壮大,性情强悍,在湘、粤、桂地区影响较大,曾多次招致明、清封建王朝的疯狂剿杀,连山五大排中的里八洞、火烧排就是被官兵围剿焚烧殆尽,落下“火烧排”的名字。而在这两排居住的瑶民,被迫迁居到了金坑大小龙山等地。
至今为止,可知排瑶是广东瑶族甚至全国瑶族定居时间最长、社会结构最为完整、民居建筑最为古老、民族特色最为浓厚的支系之一。排瑶族谱及口头传说均谈及其祖先从湖南辰、道州,经桂北迁来连山、连南,并在宗教仪式上“过九州”,让先人灵魂随“九州”路回到祖先故地。
这也许是对“湖南九州”仍有记忆,或“九州”是排瑶祖先曾经逗留过的地方。
据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根据族谱则可从其(排瑶)记录世系的代数(每代约25年)推算出迁徙的大致年代。从罗列的族谱看,排瑶最早人粤者是原火烧排的房姓。排瑶41代人,按25年一代当在千年以上;里八洞排沈姓39代定居连南,亦在千年左右。所以界定排瑶最早入粤的时问定在唐宋之间的五代似较为合理。此外有军寮排李姓,定居29代约700年,大概在宋、元之交;其余姓氏一般在连南定居20代左右,亦超过了500年,约在元、明之际。三排的盘姓龙姓,定居16代约400年,相当于明代中后叶,但其居民多从油岭、南岗排迁出,其祖先在三排之前已定居连地。
由此得知排瑶的迁徙入粤也不尽一致,从唐、宋的五代至明中叶几百年间陆续进行。明代战乱,又迂回迁徙在粤北附近山区。当时的火烧排、里八洞排、军寮排同属连山县管辖,与贺县地域相连,部分瑶族从湖南进入桂北到连山连南,是顺理成章之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