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362831
  • 作      者:
    张后尘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张后尘编著的《学路》共分八个模块分别是:感悟榜样、主编言志、学术探索、序跋摭评、留住真情、先辈遗风、情爱无疆、莫斯科行。其中包括《清如玉壶冰——向名家学习、致敬》、《秀中,你永远在我们心中》、《金婚夜话》、《先辈遗风》、《哪怕只有一个人记得你》、《学路无尽头》等文章。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后尘,笔名白柯,籍贯北京,1933年生。教授、科普作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1952年8月毕业于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后保送到辽宁大学外语系,11955年1月本科毕业,分配到化工部,随同苏联专家从事口译和笔译。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情报所做科技翻译和科学文摘编辑。1960年调到辽宁科技大学任教。1970年调人大连外国语学院任教。80年代后任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退休后,聘到《中国外语》任主编。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辞书研究》、《中国翻译》等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10余所大学聘任为兼职(荣誉、客座)教授,如厦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校。90年代创办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中国外语博士论坛等学术会议。
展开
内容介绍
  《学路》原名叫做《学路无悔》,学路,学字当头,就先说学吧。学是一生的事。学不仅包括学习各门知识,还要向各方面的人学习,把别人的知识学过来,更是受用终生的。因为他那里积存着宝贵的财富。在学路上,不能疏忽任何一方面。要见知识就学,见方法就学,见知识分子就学,见农民也要学,见任何人都要学,而且要毕恭毕敬地学。要活到老、学到老,搞清所学有何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清如玉壶冰——向名家学习、致敬
  中央电视台有“东方之子”专题,《外语与外语教学》仿之创办了“名家论要”专栏,置于刊首。
  顾名思义,在外语学术刊物上开辟“名家论要”这个专栏,就是请外语界的专家学者,为外语人写一些重要的东西——凝聚在名家身上的人生精华,以启迪后学。这个栏目自、1997年推出以来,就受到外语界学人的赞赏和关爱。青年学子更是偏爱有加。他们可以从中辨明科研方向,找到治学方法,认识人生价值。 .
  名家们对人品、修养极为重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个真正的学者首先应是品德高尚的人。记得我的恩师辽宁大学那纯志教授在我大学毕业前夕讲过一句话:“要做学问先做人。”攀登学术巅峰,要锲而不舍,不畏险阻,而要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学者,则要脱胎换骨,毕生苦炼。名家的人生历程证明,磨难和厄运,没有把他们吓倒,压垮!高远的目标,脱俗的人品,使他们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名家论要”,不设条条框框。名家们在这里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呼唤青年学子的崛起。他们心里装着爱,装着诚,心地如冰清玉洁,没有一丝夹杂物。“清如玉壶冰”(鲍照《白头吟》)一句至理箴言,正是名家人品的昭示。
  “名家论要”语言朴实,寓意深远,饱含着学者们的睿智。从学风建设到学科展望,从科研方法到理论创新,从治学思想到育人方略,无不显示学者们的博大胸I不和博学多识。他们或用事实揭示一个道理,或用哲理透析一种方法,或用经历述说一个结论……美哉!美哉!让名家的智慧武装新一代,去创造一个个完美的学术殿堂吧!
  本书收入的“名家论要”自《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始,直到2000年第lO期,可谓跨世纪!全书共40篇,顺序按来稿发表先后。年轻朋友不妨读读它,愿名家的宝贵的人生精华代代相传。 
  1999年6月9日于大连南山脚下
  谨以二支小曲入乐章——为刘重德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桃李忘不了您的培育;新苗牢记着您的养护。
  岳麓山的枫林分外嫣红;中原大地的菊香格外袭人。此时此刻,湘江好像放慢了流速,吟唱着一曲曲祝寿的欢歌,传颂着一句句倾城的祝福。作为6 000外的远方朋友,虽无缘做您的真传弟子,但同您的学子们一样,为得到您的爱与无私的教诲而自慰。您作为顾问和作者,为我主编多年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倾注了无限的关爱。您当之无愧是我的恩师,师生情紧系着渤海与湘江。 在庆祝老师90华诞的日子,我们看到,满园桃李映射着您的辉煌。这一天,人们想写的题目很多,想写您的教学生涯,想写您的翻译思想……这些会有很多人去写。于是我决定,写我耳闻目睹,写我聆听的教诲,作为献给庆典的一支小曲。
  我的一本《外语名家论要》凝聚着名家身上的人生精华。我在前言中写道:“名家的人生历程证明,磨难和厄运,没有把他们吓倒,压垮!高远的目标,脱俗的人生,使他们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刘老——您就是写不尽的篇章!您在《与大学生谈治学》一文中回顾了青年时代的艰难历程,铭记着先师们的治学真髓,寄托着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肺腑之言,坦诚相见,文风朴实,扣人心弦。您向青年学子敞开心扉,呼唤一代新人崛起,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您心里装着爱,装着诚,至爱至诚,心地“清如玉壶冰”(鲍照《白头吟》)。您的一席推心对话,情真意切,没有大话,没有空话,没有口号,但它为许多迷茫求索中的青年指明了方向。读了这篇文章,一位刚迈进大学之门的学生(山西,张华斌)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道出了青年们对您的敬谢。他工工整整地写给您的长信留在我的案头。他写道:“我们新生的图书借阅证刚刚发下来,我就进了图书馆。偶然发现了您写的《与大学生谈治学》一文,正在迷茫中的我,如黑夜中漂泊在海上的小船发现了指航的灯塔,我如饥似渴地拜读了您的文章,读完又复读一遍,又做了笔记,就差把它抄下来了。……您提的最后一点——解放思想,更是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壮大了胆子,真正让我‘解放思想’了。您使我对科学研究充满了信心,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这一反响,不正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一句箴言的注释吗?
  刘老对青年学子的爱是博大的,至深的。我在主编学报中,提出“关爱青年作者”的思想,得到刘老的称道与支持。1997年,我提出“既要恭请名家的佳构,也要珍爱青年的习作。青年是未来的脊梁,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正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一次,我去拜访刘老,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把培养青年作者提到办刊的日程上来,是非常有远见的,是有战略意义的。试想,如果我们的学术刊物不去培养青年作者,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成长起来呢?当然,刊物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应该留给年轻人一定的版面,让有才气的年轻人早露头角”。刘老还注意推荐年轻教师的论文,并且写出中肯的评语。有时,他还在文中提出修改的建议。
  刘老关怀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思想是一贯的。我正在筹划主编《中国外语学者文库》,这是一套多卷本的大型文库。当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刘老非常认真地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功德无量的事业,这项工作很繁重”,建议我在中青年中培养几个人,以便能在今后挑起重担。刘老着重提出,“要选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愿意奉献的人”。 刘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几代学人。人们可以从他的治学、备课、论文中找到许多例证,有时甚至为了一个标点,也不放过。2002年2月21日刘老给我写来一封挂号信,提出刚发去的一篇“简介”中,“直,意,结合”的标点有误,要求把错打的标点改过来。从改正这一小小标点可以看出刘老的严谨学风。
  刘老在著述中惜墨如金,字字珠玑。刘老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主编了一部《汉英翻译例句词典》,对词典编纂的艰辛深有感触。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编词典比写作或翻译还要难。”他在审定例句中感到,“如不亲自逐词检查,便不能实现我在编写之初就提出的五不选原则。结果又整整花了11个月的时间才校审完毕。为了尽量保证质量,删去了五分之一的条目,因为我的指导思想是宁缺毋滥”。这“宁缺毋滥”耗去了他多少心血啊!
  2001年,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讨论科研创新,刘老对此次沙龙的召开十分关注。他应约写来论文——《经典翻译新议》,全文万余字。可知,这时刘老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了。他深刻探讨了“经典的可译与不可译”、“经典的外国译者与中国译者”、“经典翻译的方式,独译与合译,校注与重译”等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言之凿凿,说理切当,证明经典的可译性,提出对中外译者应持的态度,以及经典的各种译法为我国典籍翻译廓清了许多原则问题。刘老这种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我们还可以从刘老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切”看出,他不囿于严复的“信、达、雅”一说,而是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话,同那种“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的百舌绝然不同。刘老的创新精神,在我发表他的《与大学生谈治学》一文时就注意到。他提出:“做学问……如果只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者只是比猫画虎,依样画葫芦,何来真知灼见?何来创造发明?”这同韩愈《答刘正夫书》所云“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的思想完全一致。
  最令我难忘的是,2002年春,我去南方讲学,经长沙,去拜访刘老。这时我已不再担任大外学报主编。刘老待我一如既往,十分热情,让我放松放松,在湖南多住几天。刘老夫人为我们准备了几道拿手好菜,刘老把珍藏已久的一瓶“剑南春”拿出来,让我开封。对一个年龄比刘老小两旬的学生来说,受到如此盛情款待,倍感不安。我们边饮边谈,十分尽兴。刘老说,湖南不少学者对你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青年学者,你对他们的部分论文耐心地提出改进意见,使他们无形中受到启发,进步较陕,迅速成才。我们还谈到学术争鸣的事,刘老认为,学术上各家各派,自古有之,不可能只是一种声音,那会万马齐喑的。他特别强调,“争鸣要讲道理,心态要好,以理服人,不能搞一言堂,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要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同刘老交谈,深感他的博大胸襟,他的辩证思想,听了之后受益匪浅。
  刘老学术精湛,治学严谨,待人宽厚,至爱至诚,关怀青年,无私奉献。为人为学,都是我们的楷模。刘老的崇高境界,昭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的美德。
  祝刘老及夫人健康、长寿、幸福。
  ……
展开
目录
感悟榜样
清如玉壶冰——向名家学习、致敬
谨以一支小曲入乐章——为刘重德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不待扬鞭自奋蹄——记编审禾果
献身科学的勇士——数学王国的精英
创新·拼搏·有序——一个迟来的高教人感悟外语分社
主编言志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
论外语学报主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关于21世纪外语学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办好学报,交流信息,促进外语教学与科研——纪念《外语与外语教学》创刊60期
回顾与展望 ——《外语与外语教学》93新年献词
再上新台阶——《外语与外语教学》94新年献词
三十而立——纪念大连外院建院50年、《外语与外语教学》创刊1 5年
主编寄语——《外语与外语教学》96新年献词
纪念是一次推动——《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献词
携手共铸辉煌——《外语与外语教学》97新年献词
借鉴·创新·发展——新世纪第一春献词
在审稿中学习——访王宗炎教授
立足改革高扬创新
《中国外语》05新年贺词
引进与创新——纪念《中国外语》创刊一周年
回顾与前瞻——《中国外语》06元旦献词
珍视过去,开创未来——写在《中国外语》创办两年的日子里
与时俱进,不袭一体——《中国外语》07元旦献词
《中国外语》08新年献词
《中国外语》第二届编委扩大会(广州)发言
学术探索
语言学研究热点扫描
深化外汉语言对比研究,提高语言研究和教学水平——全国俄汉语言对比研讨会侧记
从文化对比到跨文化对话
视野融合的立足点
外语科研创新三题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原则
翻译学:在大论辩中成长
语言学研究与现代科学发展
词典编纂是创造性的科研活动
关于双语词典的特色
创新与双语词典编纂
双语词典抽样比较研究
西语哲研究大有前途——寄语2009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年会
寄语第六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方法论思考
“整合高端论坛” (2008年12月)开幕词
准备、创新与开疆拓域——外语学术研究方法论中的几个问题
序跋摭评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学语言学》再版序
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前言)
研究外语教育发展战略开创外语教育的新局面——《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评介
翻译学:欢迎深入扎实的基础工作——兼评《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语言与翻译新论》评析
《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序
研究·借鉴·创新——《英俄德法西日语文词典研究》评介
引导方向开阔视野——2002年《外语研究》纵览
“雕虫”寄语——《全国青年俄语学者学术论文集》编审记
《外语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序
留住真情
要多关爱青年作者
学者对话的力量
学路无尽头
哪怕只有一个人记得你
举贤是一种责任
留住真情
先辈遗风
先辈遗风
情爱无疆
金婚夜话
秀中,你永远在我们心中
莫斯科行
莫斯科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