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0465
  • 作      者:
    王列耀,温明明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列耀,湖北武汉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人文社科霞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存《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隔海之望: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望”与“乡”》《困者之舞:日J度尼西亚华文文学四十年》《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等学术专*多种,丰编“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丛书”。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温明明,江两赣州人,文学博土,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现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在《暨南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华夏文化论坛》《中外论坛》(美国)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华新生代作家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充分抓住了马华新生代文学在90年代兴起的传媒语境,一次从文学与副刊的角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马华新生代文学所呈现的各种面貌。《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立足于90年代《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两大马华报纸副刊,在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语境下,深入分析了副刊语境中马华新生代文学的美学面貌、艺术特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揭示了90年代马华新生代文学与华文报纸副刊之间深层复杂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
  不过,作者没有通过具体论述和文本对照证明此观点,未能对入选本届诗年选中立意较为浅显、语言较为粗糙的作品进行析论;也没有就马华诗坛发展涉及诗歌书写状况。其实这也反映出马华文坛长期以来的文化处境,迫切希望借助外来的认同缓解内心面临的文化焦虑。客观地说,这一困境直到今天都没有彻底解决,文化自信心是一个持续的问题,它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专业期刊等平台组建的综合评价机制才能真正确立。
  1996年,张光达接手诗选工作。作为表达诗歌观察和审视的一部分,张光达在年选前面附了一个长篇序言。他意识到诗选与文学史的关系,重点阐释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标准,同时也谨慎强调了对题材与艺术的严格区分:“编一部诗选,一部涵盖1996年度南洋文艺所刊载的诗选,我注意的是诗的文本,文本的表现内涵和艺术效果。历史传统的题材是一种可能,与传统历史切断的素材也是一种可能,但是题材却绝不是我最终的关怀。前者在诗语言的粗糙和概念的陈旧注定了大部分这类的作品无法人选,后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实验精神和丰富新颖的宏伟视野令我震撼,深深被其中的可为不可为的诗生命力感动。”年选由张景云、方昂、张光达任复审(王润华编的年选《镜子说》复审委员由吴岸、张景云、温任平、傅承得担任),照顾到作者的涵盖度,但也从数量上体现出对重点诗人和作品的关注倾向,郑云城11首,林金城5首,辛金顺9首,宋飞龙4首,陈强华4首,钟可斯3首,邱琲钧、方昂、释开御(李敬德)、张光达、陈大为、杨启平、许裕全各2首,其余诗人皆1首,从这里的入选篇幅可以看出新生代诗人占据绝对优势。
  ……
展开
目录
绪论 马华文学研究对象、现状与方法
第一节 作为文化镜像的海外中文——马华文学及其学术价值
第二节 相关概念、术语阐释
一 字辈断代法
二 马华“新生代作家”
三 留台与旅台作家
第三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研究
二 马华新生代文学研究
三 新生代文学与报纸副刊关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边缘的声音:华文报纸的承担
第一节 参与的政治:华文报纸与华人话语权
一 宰制与回应:华人政治与文化生态
二 “为承认而斗争”:华人社会与华文报纸
三 时间帷幕:《星洲日报》、《南洋商报》
第二节 90年代:报纸副刊的文学承担
一 花团锦簇:报纸文艺副刊巡礼
二 文艺副刊:夹缝中的文化空间
三 编辑理念与副刊走向——以张永修为对象

第二章 马华报纸副刊与作家代际演变
第一节 副刊变革与新生代崛起
一 副刊改版与秩序重构
二 文学专辑、专栏与“新生代”
第二节 马华报纸副刊与文坛论争
一 从“‘马华文学’全称之商榷”到“开庭审讯”
二 从“经典缺席”到“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
三 从“当代诗选”到“当代文学大系”
四 从“中国性”到“奶水论”
第三节 文坛论争与文学“新生代”
一 副刊“课题”与文坛论争
二“广场”、“话题”与文坛论争
三 “课题”、“话题”与新文学史策略

第三章 副刊语境与新生代诗歌书写
第一节 文艺副刊与新生代诗人
一 副刊与新生代诗人的文学史登场
二 扶持与展示:诗歌新美学的生成
三 诗歌新观念与文学空间之互塑
第二节 副刊语境与新生代诗歌的文化政治
一 栖身于副刊的诗性言说
二 新生代诗歌的政治性
三 新生代诗歌的文化政治表述策略
第三节 放逐书写及其诗学韵味
一 放逐与离散
二 传统意识的放逐书写
三 新生代诗人的自我放逐与主体建构

第四章文艺副刊与新生代小说
第一节 栖身于副刊的新生代小说
一 媒介文化与新生代读者群
二 报纸副刊对新生代小说的推动
三 反思:文学性的流失
第二节 文艺副刊与新生代小说的历史书写
一 历史何以言说:文艺副刊的视角
二 下南洋:历史的尽头
三 “乡关何处”:故乡与原乡
四 族裔伤痛:马共与种族政治
第三节 副刊语境中的新生代主体性建构:以黎紫书、
黄锦树为对象
一 参与的主体性:副刊的意义
二 “告别的年代”:“母土”中的黎紫书
三 “由岛至岛”:弑“父”的黄锦树

第五章 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散文
第一节 副刊“换帅”与新生代散文
一 本土化:副刊与新生代的共鸣
二 “换帅”与新生代的登场
第二节 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化散文
一 副刊“规划”与新生代文化散文
二 副刊与“文学民意”的生产与传播
第三节 文化散文的政治学与美学诉求
一 “原乡”神话:疏离与撕裂
二 “新神州”:“隶属”与“归属”
三 文类“互渗”:“论说化”、“诗化”、“小说化”
第四节 “副刊化”生存:散文发展的“双刃剑”
一 “生活流”、“谈话风”与“文化”
二 “公共性”取向与议论性散文
三 “媒体革命”:机遇还是威胁?

第六章 报纸副刊与新生代理论话语
第一节 新生代的文学批评生态
一 在地批评与本土观照
二 旅台学者与边缘论述
三 直面相同的对象:在地批评者与旅台学者比较
第二节 评论专栏、专辑与新生代
一 副刊的评论专栏与专辑
二 张永修的“有所建树”
第三节 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批评
一 合理的在场:新生代批评的副刊空间
二 话语的狂欢:副刊语境中的文学论争
三 辩证的反思:朝向一个学理性批评空间

第七章 “花踪”与新生代群体的崛起
第一节 《星洲日报》与花踪文学奖
一 “花踪”的诞生背景
二 “花踪”的奖项设置
三 花踪文学奖的“奥斯卡”效应
第二节 “花踪”与新生代的成长
一 “花踪”与文学场“占位”
二 步入“花踪”舞台的新生代
三 “花踪”与新生代“文学典律”的生成
第三节 “花踪”与新生代文学追求
一 “花踪”与新生代创作的“本土性”
二 “花踪”与新生代创作的美学追求
三 “花踪”盛宴之后的反思

第八章 反思:90年代马华报纸与新生代文学
第一节 依附或互动?
第二节 共同的抵抗:生动与深刻的时代文学
第三节 抵抗与妥协:艰辛与悲情的“文化表演”
第四节 互动之后:反思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