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副刊与‘新生代文学’》:
不过,作者没有通过具体论述和文本对照证明此观点,未能对入选本届诗年选中立意较为浅显、语言较为粗糙的作品进行析论;也没有就马华诗坛发展涉及诗歌书写状况。其实这也反映出马华文坛长期以来的文化处境,迫切希望借助外来的认同缓解内心面临的文化焦虑。客观地说,这一困境直到今天都没有彻底解决,文化自信心是一个持续的问题,它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专业期刊等平台组建的综合评价机制才能真正确立。
1996年,张光达接手诗选工作。作为表达诗歌观察和审视的一部分,张光达在年选前面附了一个长篇序言。他意识到诗选与文学史的关系,重点阐释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标准,同时也谨慎强调了对题材与艺术的严格区分:“编一部诗选,一部涵盖1996年度南洋文艺所刊载的诗选,我注意的是诗的文本,文本的表现内涵和艺术效果。历史传统的题材是一种可能,与传统历史切断的素材也是一种可能,但是题材却绝不是我最终的关怀。前者在诗语言的粗糙和概念的陈旧注定了大部分这类的作品无法人选,后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实验精神和丰富新颖的宏伟视野令我震撼,深深被其中的可为不可为的诗生命力感动。”年选由张景云、方昂、张光达任复审(王润华编的年选《镜子说》复审委员由吴岸、张景云、温任平、傅承得担任),照顾到作者的涵盖度,但也从数量上体现出对重点诗人和作品的关注倾向,郑云城11首,林金城5首,辛金顺9首,宋飞龙4首,陈强华4首,钟可斯3首,邱琲钧、方昂、释开御(李敬德)、张光达、陈大为、杨启平、许裕全各2首,其余诗人皆1首,从这里的入选篇幅可以看出新生代诗人占据绝对优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