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媒体惊呼“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改革”;在报道移民潮时,媒体将中产阶层对高等教育的不满列入了移民的重要原因。2014年5月更是传来一则高教改革的重磅炸弹: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中国将对高等教学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我认为,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实质性的转型与改革。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在本次研讨会上我想就高教改革背景下的“211”高校本科教学提出几点困惑和思考。
困惑一:上海大学作为“211”高校,我们的本科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定位?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
国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要改变以往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对立的模式,并规划在职业教育中设置硕士和博士的高层次学历。上海大学是“211”高校,不会转型为职业院校,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是否应该强调面向市场需求,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
就此问题,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尚未看到官方消息,只有《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19日的一篇题为《本科专业教育转型势在必行》的报道给了我一丝启发。“中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国外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UAS)’,即‘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可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专业。中国把这一类学校称为‘应用技术大学’,翻译有问题,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排除了非技术类专业和研究型技术大学。技术没有‘应用’和‘不应用’之分;只有科学才有应用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教学型、教学与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职场的‘应用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但它也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它的本科工程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职场培养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oMIT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会读研,但不论他们最终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80%以上还是在产业做工程师,是典型的‘工程师摇篮’。”文章进一步提出,“‘面向职场需求’,满足‘学生求职’和‘职场求才’是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专业教育都要关注和实践的基本方向。”按照我对这篇报道的理解,上海大学的本科专业教育应该是“应用型”的,本科教学也应该面向职场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困惑二:我们毕竟是“211”的高校,即使是面向职场需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怎样与那些职业院校区分开来?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职业教育也设立了硕士、博士的高层次学历序列,有可能与本科教育平分秋色,我们有可能丧失既有的在师资、硬件、生源、就业等方面的优势。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怎样的“面向职场需求”的本科教学?也就是我们要怎样继续保持既有的优势?
我认为,就文科专业而言,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更为广阔的职场。也即,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可能是为某一行业专门输送人才,“211”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更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多个行业就业。如果将那些动手的技术技能视为冰山上的内容,那么思考力、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就是冰山下的内容。“211”高校应该更为注重冰山下的内容,即使是那些培养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课程,也应该强调动脑,强调创新性,强调“脑主导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