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与地区传媒研究丛书:印度大众传媒研究》:
三、缺乏基础成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证实,除了开放市场外,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如推广教育、合理的医疗保健、广泛的土地改革、政府坚决带头促进经济增长等——简单地把东亚的成功事迹看成自由化和开放市场的结果是相当幼稚可笑的。
然而,在基础领域,印度做得不够。于是,20多年过去了,印度改革的节奏总是时进时停。若无根本改革措施,印度可能会变得像巴西那样存在大量社会不平等、经济分裂式增长,而不是像经济增长更公平的国家,比如韩国一样。
以班加罗尔为例,该市虽然成了许多高等科技公司的基地,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跟上,交通拥挤,经常停电,许多公司要求市政尽快改进设施建设,修建地铁等以缓解交通拥挤现状。
当然,即使印度占领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也跟那些贫穷的、未受教育的大众没有多大关系。无疑,设计计算机程序比制造简单的刀具和闹钟更有魅力,附加值也高,然而后者为中国的穷人提供收入来源,前者却无法直接为印度人民提供工资支持。
同时,尽管某些特定的高技术产业发达繁荣,但印度的整体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增长率仍相当低。
四、管理落后
更易引起争议的是印度政府的管理能力。印度近期的经济增速放缓表明,它可能已经达到了在黑暗中增长的极限。曾经,印度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它成功渡过了金融危机,增长迅速,就业岗位增加,数百万人脱贫。在印度,创新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开始登上全球舞台。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1991年开始的自由市场改革。从那以后,政府持续缓步推行改革,使印度成为全球增长第二快的经济体。
印度经济欲调整发展,高盛公司曾经概述了10件它必须要做的事:1.改善政府治理;2.提高教育成果;3.提高大学的质量和数量;4.控制通货膨胀;5.发展可靠的财政政策;6.金融市场自由化;7.增加与邻近国家的贸易;8.提高农业生产力;9.改善基础设施;10.改善环境质量。
不过,也有论者指出,高盛为私人金融机构,该公司为印度抹金,是为配合金砖四国的投资炒作提供材料。这10件事,即使做了,效果也很难判断。例如,金融自由化并不是繁荣的必备要素,反而造成金融海啸,而大学和教育提高并不能解释诸多欧美大学年轻人低就和失业的现象,同样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却因不同科系、家世而有相差甚大的就业结果。同时,印度语言、宗教、政治过于多元,使得政策无法强力推动,外资对此诟病甚多。
第四节前景不明
1991年5月4日出版的《经济学家》的封面故事,是一份对印度经济的调查报告,它把印度经济比喻为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针对印度经济的举步维艰,《经济学家》断定:印度的未来,将陷入比许多年来状况都要危险的境地;新政府会立即面临财政危机,它可能——只是可能会重新评估政府早应该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新政府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与该预期相去不远。
同样是《经济学家》,在2008年年底发表《突然变得脆弱>-文,指出,经济低迷甚至绝望的阴云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地方。但这一变化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得最为突然。直到最近以前,这两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认为自己绝缘于这场将富裕世界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传染病。乐观主义者甚至希望,这些大的新兴市场能够成为将世界从衰退中拯救出来的发动机。然而,全球经济低迷会把中国和印度一同拉下水,给这两个仍然贫穷的国家带来大规模失业。
这种悲观主义论调可能有些过头。无疑,两国都面临着艰难的经济和政治困境,但它们仍然是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印度刚刚建立起的积极的自我形象遭遇双重打击:经济震动以及上月袭击孟买的恐怖主义行动。孟买袭击事件使得外界担心印度会产生地区冲突。另外,经济挫折感也十分明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