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28094
  • 作      者:
    王亮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结合传播学理论和修辞学理论,从传播修辞的跨学科视角出发,研究网络事件中公众的网络修辞表达行为。首先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评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然后分析影响网络公众修辞表达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网络文化、网民特征等多重因素,构建理解网络修辞行为的传播语境和背景框架。接下来分别从网络修辞表达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出发,考察网络公众如何利用话语修辞发动社会运动、开展社会抗争。最后总结并提炼出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公众修辞行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价值。《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有助于读者认识和理解网络语言和网络修辞行为的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传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
  也有学者从社会运动角度出发考察网络事件,如杨国斌提出,“网络事件是勃兴于中国的网络公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运动的角度看网络事件,则网络事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网络事件一般起源于影响力较大的论坛或社区,网民对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第二,网民以口头抗议的形式参与事件,网上动员常常伴随线下行动。第三,网民多为自发参与,组织性不强。第四,网络事件影响越来越大,对公共舆论和国家政策会有直接影响。这种研究取向将网络事件放在公民社会中社会运动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强调网络事件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并非所有的网络事件都可以放在社会运动的框架下考察,诸如芙蓉姐姐、杜甫很忙之类的文化事件,似乎并不属于社会运动的范畴。另外,社会运动理论视角重视情感动员、话语符号在网络事件中的作用,认为不同类型的情感诉求和话语修辞是影响网络事件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但这类研究很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某类情感诉求和话语表达会促进某一网络事件的讨论,却无法促进其他的网络事件讨论。另外,这类研究过于关注传播者的话语修辞和情感动员,忽视了网络事件中受众的心理机制和选择行为。 
  另一种研究取向延续了勒庞开创的群体心理学研究传统,将网络事件看成群体的非理性行为,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需要严加防范和管理。如郁彩虹提出,“网络公共事件,在广义上是指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响应,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但是,网络公共事件并不一定是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非正常事件。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序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研究框架结构

第2章 网络事件研究与公众修辞研究综述
2.1 网络事件研究 
2.2 公众舆论研究 
2.3 传播修辞研究 

第3章 公众修辞的语境
3.1 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因素 
3.2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因素 
3.3 网络公众的特征 

第4章 公众修辞行为的静态结构
4.1 网络修辞与传统修辞的比较 
4.2 网络公众常用修辞手法 
4.3 网络意见领袖常用修辞手法 
4.4 网络流行语的修辞传播特点
 
第5章 公众修辞行为的动态结构
5.1 网络事件中公共话语框架的建构策略
5.2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 

第6章 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6.1 网络事件中的动员功能 
6.2 公众修辞与抵抗规制 
6.3 释放社会冲突 
6.4 权力博弈中的公众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