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6222
  • 作      者:
    宋亚云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宋亚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上古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败”,分别用在不及物小句“楚国败”和及物小句“败楚国”中时,“败”和“楚国”的语义关系不变,“楚国”均是失败者。而另外一类动词,如“胜”,分别用在“楚国胜”和“胜楚国”中时,其语义关系分别是“施事一动作”和“动作一受事”。“败”之类的动词,就是学界所说的“作格动词”。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即以上古汉语的作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在对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一个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及物动词、作格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还分三类描写了汉语作格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历史演变过程,勾勒了各类作格动词的大体演变趋势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作格动词的这种演变趋势和汉语动结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2.1.8 张猛(1998/2004)对两分体系的扬弃及其三分设想 
  张猛(1998)的博士论文《(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在2004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以下的讨论就以后者为主。作者有感于管燮初(1994)《(左传)句法研究》中对动词分类的庞杂和困难,抛弃了传统根据宾语的有无和性质来划分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两分法,而是根据语义、语法功能和组合关系,将动词分为八个小类:行为动词、关系动词、状态动词、趋止动词、能愿动词、存在动词、感知动词和比类动词。张猛对管燮初的调查分类结果进行了归纳和统计,发现《左传》里面的1558个动词带宾语的情况有15种,其中12种情况的758个动词是有时带、有时不带宾语的。这12种情况意味着有24个小类的动词(带宾语的12类,不带宾语的12类)。另外,《左传》中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谓语动词有时带宾语或带准宾语,有时不带宾语或准宾语。对此,作者发出疑问:“对于这些词,是看作兼属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是由及物动词活用为不及物动词,或是由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呢?仅仅依据宾语的有无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困难。”作者提出了一种设想:“面对这种情况,也可以考虑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及物和不及物两类之外,再列出第三类动词来,即可带可不带宾语的动词。”这种“三分”的设想不乏真知灼见。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去尝试。我们认为,这个办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如果我们全面审视这类及物不及物两用谓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以及它们和其他谓词的区别,以及它们到后来的演变、这种演变对汉语动结式句法结构形成的影响,那么,这种三分法是会有很大的价值的。 
  2.1.9 易福成(1999)的谓词四分体系  
  易福成(1999)《(孙子兵法)谓词句法语义研究》将《孙子兵法》的谓词根据其搭配模式的不同划分为4个句法类:不及物谓词、及物谓词、直接谓词和作格谓词。这种分类的特点是:
  1.将传统所谓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都归人作格谓词,这些谓词带宾语时,主语和谓词的语义关系不同于它们不带宾语时主语和谓词的语义关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写作缘起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三大语言学派对作格的研究
1.2.2 汉语作格动词研究述要
1.2.3 作格动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以往研究方法的回顾
1.3.2 本书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4.1 语料选择范围
1.4.2 关于语料选择与处理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设立作格动词的理由及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
2.1 为什么要在上古汉语词类系统中设立作格动词
2.1.1 马建忠(1898)的“外内皆可,在所驱遣”说
2.1.2 陈承泽(1922)的“致动”、“意动”说
2.1.3 高名凯(1957)的“内动”“外动”无别说
2.1.4 李佐丰(1983)的先秦汉语自动词体系
2.1.5 管燮初(1994)的动词三分体系
2.1.6 崔立斌(2004)的动词两分体系
2.1.7 殷国光(1997)的两分和兼类
2.1.8 张猛(1998/2004)对两分体系的扬弃及其三分设想
2.1.9 易福成(1999)的谓词四分体系
2.2 本书关于上古汉语动词分类体系的初步设想
2.3 各类动词介绍
2.3.1 粘宾动词Vt:宾语不可悬空的动词
2.3.2 中性动词Vθ:宾语可以悬空的动词
2.3.3 不及物动词Vi

第三章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3.1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1.1 以往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1.2 本书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2 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3.2.1 最常见句法特征:用于AVO和SV句式
3.2.2 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
3.2.3 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句法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3.2.4 作格动词的其他句法语义特征
3.2.5 从被动标记的添加看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的区别

第四章 反宾为主、使动用法与作格动词句
4.1 概述
4.1.1 反宾为主
4.1.2 临时活用
4.2 不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反宾为主”类受事主语句的纠葛
4.2.1 什么是“反宾为主”的句法
4.2.2 既往之研究
4.2.3 个案研究
4.2.4 小结
4.3 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属于活用的使动句的纠葛
4.3.1 使动用法研究概述
4.3.2 《吕氏春秋》的使动用法
4.4 上古汉语的动词系统小结

第五章 作格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
5.1 概述
5.2 “破”类强及物性作格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
……
第六章 作格动词的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形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