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天鹅绒部分
拐弯抹角有时蠢
夏天的时候有次约了几个朋友在路边摊吃啤酒烤串,意图是在于借助轻松的市井氛围和集体的催眠力量帮助饭桌上一个平时异常矜持的小伙子接近另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姑娘。饭局上,姑娘把一对特别珍爱的耳环丢了,于是后来的几天里,小伙子费尽心思四处寻找,终于托朋友买到了一对一模一样的耳环,并且匿名邮递到了姑娘的公司。比较遗憾的是,姑娘没俩月成了她上下班经常搭便车的一个男同事的女友。姑娘说跟那同事也曾提起过丢耳环的事儿,当时还以为耳环是他送的,这令她感动了好几天,对那人爱意倍增。什么是阴差阳错,什么是造化弄人,世间最遗憾的故事也就大抵如此。
类似匿名送耳环这种事情除了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里的无限延续,我实在想不出到底还有什么缘由能让人干出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奇怪举动。这样的人要么属于仍处在恋爱初级阶段的闷骚型人格,要么就是实操经验少得可怜的理想主义者,再或者就是根本不会谈恋爱。示好这种行为理应诚恳而直接,一切的半推半就和拐弯抹角都是都是耍流氓,对于成年适龄的单身男女来讲,向有兴趣的人表达好感和爱意本来也根本就不算什么禁忌。像部分早熟的青少年们普遍喜欢从一起上自习互相解答问题,或者你借我一块橡皮开始慢慢进入状态,即便你成年后仍然十分享受这样经典复古的恋爱过程,对方也不一定愿意陪你浪费情感和时间,再说其实连今天的男女学生们也早就抛弃了这些传统落后的手段,已然迅猛很多了。更何况,面对这些遮遮掩掩,甚至十分晦涩的表露,对方八成也需要具备敏锐的理解能力和超常的第六感才能体会到你的意思吧。
网上流传着不少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结尾的悲催故事。比如有一则讲:好不容易要到了暗恋已久的隔壁班美女的电话号码,把她约了出来。深秋,夜晚,在学校的小树林里,美女突然说:“我冷。”我说:“那咱一起跑跑步吧,跑一跑就暖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还有一则说:和自己一直喜欢的帅哥单独吃饭,他说:“你知道么,咱俩老是出双入对的,同事们都以为我们在谈恋爱呢。”我说:“真过分!别听他们胡说八道,咱身正不怕影子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一切一切的“没有然后”都是含含糊糊表态的乙方时运不济遇上一个心思迟钝得没天理的甲方,最终导致的悲剧合集。
或许中国人擅长表达“我爱你”的方式有点太多了,从纠结的语法到繁乱的修辞,所以才有了各种的旁敲侧击,有了各种的拐弯抹角,有了各种的含蓄晦涩,有了各种的辗转流连。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那么多人才挂掉电话,关上电脑,或者从约会结束后失落不已,黯自饮泣。
我在微博上写过一个笑话,说一个男孩爱上了新来的女邻居,可听别人说她已经有男朋友了,还是个收入不菲的外科医生。不过无论雨雪,每天清晨男孩都执著地把一枚新鲜红润的苹果默默地留在女邻居家门口的蓝色信箱上,直到有天终于还是被人家碰上了。望着男孩的窘迫,她感激道:“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关心。”男孩低着头说:“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虽然这仅仅只是个夸张又没品的笑话,但原型的确是现实里某些人一贯的行为,毕竟表白这东西还是直截了当一些效果更好,那些自认高明的遮遮掩掩的小聪明还是尽量只留在三国杀的游戏桌上吧。
好的搭讪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和我年龄相仿八十年代出生的男女来说,大多数人都应该学过那套经典的朗文英语教材,而我估计每个人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肯定是: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 too.”
这是李雷和韩美美第一次相遇时的对话,而这段对话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引领我们走上英文学习之路提供一个友好又易懂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李雷和韩美美才有可能在之后几年间的英语课本上不断续写新的篇章,有快乐,有悲伤,或汹涌澎湃,或缠绵悱恻。对于那时教室里青春烂漫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成为了枯燥的英语课文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如今想想,这一切的故事,都要归功于初次见面时李雷和韩美美中那个鼓足勇气首先道出“How are you”的人,这便是古往今来一句最成功的搭讪。
无论是男追女、女追男,在校园中、职场上,或是邂逅间、聚会里,一切爱情的开端都源于心生好感。一对男女从陌生到熟识,总要有一个人因为企图从而率先打破寂静开口讲出第一句话,如此看来,几乎绝大部分的爱情都源于搭讪,这么说并不为过。
早有心理学家研究得出这么一个令人无比绝望的结论“你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重塑自己的第一印象”,去看看《傲慢与偏见》你八成就能明白这论断到底有多可怕,达西先生为了让伊丽莎白小姐改变对他的恶劣印象费尽了多少周折。而搭讪正是让对方建立第一印象的关键时刻,所以说,好的搭讪绝对是成功的一半。而类似“咱俩手表都是八点十分,是不是很有缘”,或者“姑娘,这块板砖是你掉的么”这种自取其辱的开场,不出意外的话带来的结果恐怕也注定是如电击疗法般白眼和“你丫有病吧”这样的问候。
所以,搭讪的原则是要友好、真诚,切忌哗众取宠。想想那句无比简单的“How are you”就是这么个道理,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和令人怀疑的企图,我想对此自然谁也不会有什么产生紧张和抗拒的理由,这正是顺利开启一段对话最重要的opening守则。同时,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开场也能让你尽量把不自信和顾虑扔到一边儿,交流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当然之后如何进行,就需要你的灵感、应变以及个人修养了。
另外,显而易见类似便利店、酒吧这样气氛轻松的地方发生邂逅的成功率总是很高。设想一下,如果在一辆将近四十度还异常拥挤的晚高峰公交车上,你突然向面前那位鼻子快要帖在你胸脯上的陌生姑娘开口示好,若我是她,八成会首先下意识地往上拽拽我体恤衫的衣领,接着检查下挎包的拉链,然后就是摸摸口袋里的手机。因此,选对场合也是重中之重,别在错误的地方做不合时宜的事情,这与你在拜访一对不幸有个智障儿子的夫妇时,当着他们给小孩猜脑筋急转弯是一样缺心眼儿的。
当然,书店里和网络上都有许多指导搭讪的书籍和文章,国外甚至还出现了无比火爆的教人搭讪的培训课程,但我总觉得理论指导远比不上实际操作,纸上谈兵谁都可以,没准货架上哪本热销的搭讪指南实际就出自一个年近四十依然夜夜对着电脑屏幕靠双手自给自足的单身宅男呢。诸事一理,包括搭讪在内都是技术门槛并不很高的基本能力,都如康肃公擅射或者卖油翁注油一样,靠的是熟能生巧并无其他什么高深的奥妙。没有人天生成功,也没有人能拒绝所有的尴尬与失败,因此,多加练习,日行一讪才是根本。这样有天在终于遇到目标的紧要关头才能收放自如,轻松拿下。
毁掉一个姑娘的N种方法
有什么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毁掉一首你一直喜欢的好歌呢?叫跑调的朋友在KTV里面开到最大音量唱一遍?用前后都带着失真大喇叭的山寨手机循环播放?或者干脆让杨臣刚亲自抱着吉他给你表演一次?其实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设置成你每天早晨的起床闹铃。
那又有什么办法从心里彻底毁掉一个你一直爱慕的姑娘呢?坚持喂她吃垃圾食品直到160斤?用显微镜观察她毛孔里蠕动的螨虫?或者干脆让她先吃大蒜再吃榴莲之后和你舌吻?其实据说同理也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她娶回家里。
这两个解决方案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里,即便遇到你爱的东西,那感觉也绝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是你口腔溃疡时吃麻辣小龙虾的感觉,是你整宿加班回来准备睡觉时,家里的萨摩犬在床上来回跳的感觉。这就是老婆和女朋友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你没法避免在不合适的情况里遇到她,比如你喝酒唱K凌晨才回家的时候,比如你累到不打算洗脚就上床的时候,或者你计划连续半个多月通宵看世界杯每天都点快餐并且夜夜让她自己睡的时候。
不管你是否曾经切身体验并比较过,谈恋爱和俩人天天一起生活的确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忘了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的姑娘千千万,娶回家里是一样的操蛋。我没法仔细调查至今为止这人交过女朋友的样本数是否足够多,覆盖的类型足够广,以证明这个论断足够有说服力。但不考虑吐槽普遍为达到调侃效果而被迫的极端,其实这句话隐隐约约还是反应了一些客观现实状况的。
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之后,那感觉与你之前的幻想经常会有落差,在这一点上甭管你的姑娘是穷矮丑还是白富美,或者你曾经到底有多么热爱这个女孩都是一样的。也许刚交往时偶尔相约在漆黑的影院里陪她擦着眼泪看一场3D版的《泰坦尼克号》足够让你之后无比回味,并且两眼放光的跟朋友分享好几个星期。但是同居三年以后,要你连续一整个月的每晚黄金档都窝在沙发上同她一起追《新还珠格格》,并且每次睡前都要深入讨论当天的剧情,这对于大部分男人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甭管她是多么的肤白貌美气质过人,都无法缓解两人性别性格差异而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持续折磨。
有个国外的搞笑文章叫做 Why Some Men Have Dogs And Not Wives,就是谈为什么有些男人宁愿养条狗,也不娶个老婆回家的原因所在。里面列举很多理由,包括:你回家越晚狗见到你时就越兴奋;它离开你时不会分你的家产;你不小心对它错喊了另外一只狗的名字它也不会介意;它的父母永远不会来拜访你;狗狗从你身上嗅到其他狗的味道不但不会发怒还会觉得很有趣;还有它绝对不会在大半夜摇醒你,突然问如果它死了你会不会再找另外一条狗。显而易见,完全不分国籍和种族,全地球上的男人都是这么鸡贼和不要脸的。
当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老婆这种生物,转脸又看着别的姑娘流口水估计是所有男人最擅长的事情,但犯贱是绝大部分男人最终又都娶了老婆,这就是理想和理智的区别。在心中毁掉一个姑娘的方法的确有N种,最终在现实里每个男人仍然会尽力去选择把她娶回家的那种,我实在说不好这是不是个甜蜜的噩梦,就像我们还是常常会选择最喜欢的那首歌作为起床闹铃一样。
东东枪部分
不怕冷的大衣
东东枪,你好:
和我的初恋今年暑假分手了。大学里的1年半加上出国后的1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分手的直接原因是近1年来,他一直逼我转学到美国读名校的phd(我现在加拿大公派,也是读phd),他认为这样会让他的家族光耀门楣、会让我们将来的生活非常舒坦。考虑到个人志趣等原因,我委婉拒绝了,但他一直苦苦相逼。暑假,他放言“×××,你知道女人最大的资本是什么吗?是漂亮!你有吗?就靠你家,将来能在北京买房吗?”他第三次说“你要什么没什么”时,我决心彻底放弃。也突然相信,我们大四时,他因为挂科到我们院顶撞老师。当时,我一直为他辩护,死活不相信他会那样出格。
我们在一起前,我用心考察了一年,才同意和他成为朋友。在这一年,他写了很多信给我,让我相信他是忠厚、上进的人。所以在一开始,就认定他是可以一辈子托付终生的人,傻傻付出很多。而他恰恰是个从小受宠的男孩,认为别人对他好是天经地义,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暴躁+性急+经常焦虑,典型的“毛驴”脾气。对于这一切,我其实一直很清楚,只是选择了容忍一切,总抱幻想他会慢慢懂得。
从去年年底开始,他频繁和其前女友联系。最初我知道时,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学业忽视了对他的关心。于是加倍地对他好,也告诉了他,那样我非常难过。他屡次发誓,不再联系。结果,他们的联系比我和他更密切。他也承认了自己陶醉在那种暧昧里,并告诉我借助不正当男女关系往上爬是公司里的潜规则,我不适应也得适应。最后,他告诉了我全部的邮箱和qq密码,让我放心去查看。然后,他继续和前女友保持密切联系。或许他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和他前女友联系了。这个信任危机也一直是我心里的死结。
另外,他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不强,但心气儿超高。以前出国申请我对他帮助很大,可以说,是我帮他拿到了offer,可能一起出国奋斗和对他的扶持是当时维系我们关系的重要纽带。但现在,我的博士还要有至少2年,他借助家里的关系拿到了香港投行的工作,便开始看不起我。有时,我会觉得,他只是需要我,有事给我电话,没事儿就自娱自乐。暑假见面,他奢华了,骨子里的骄傲流露了出来。谈及理想,无非是京城最好的房子、跑车。他的眼里充斥着更多的钱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大概就是我们分手的全部原因,呵呵,容纳了性格、志趣林林总总。老实讲,这段时间比较消沉,曾经当作最亲的人侮辱自己,过去大量的付出似乎浪费在了一个不值得的人身上。只怪自己太没判断力,没能早点识别这点。现在意识到,对于女人来说,能找个好爱人才是最大的幸福。学业再出色只是一时,生活幸福才是一世。所以接下来,我会把找个如意郎君当头等大事来抓!嘿嘿,不过,有时也会对将来突然有种恐慌——现在的圈子很小,读完博士估计就25-26岁了,自己还能遇见属于自己的人吗?
另外,貌似我迄今还没找到人生的谱儿,内心非常胆小和脆弱,如你所言,会因一时一地的挫折而经常地怀疑人生、否定自我。性格上,看问题非常容易悲观,很敏感。只要对方所做所说不如我的预期,就很低落和气愤。
期待你的指点!
小叮当
小叮当,你好:
不知道你小时候是否看过一部叫做《不怕冷的大衣》的动画片?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那部电影是1986年摄制的,估计跟你的年龄差不多。那是“小兔淘淘”系列中的一部,就是《雪孩子》里那个小兔淘淘。
那动画片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冬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耍,小兔淘淘却因为怕冷而不愿出屋,妈妈对他说,姥姥家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穿上就会浑身冒热气,如果真怕冷就自己去取。小兔淘淘就穿上厚厚的衣服,出门去姥姥家,去拿那件不怕冷的大衣。一路上,很多在滑雪、堆雪人的小朋友都邀请淘淘加入,可淘淘却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去姥姥家,拿一件不怕冷的大衣。但终于,他还是一起滑起雪来。不一会儿,就滑得浑身是汗。等他赶到姥姥家,说明来意时,姥姥笑着对他说:你还需要不怕冷的大衣么?
所谓“人生的准谱儿”,我觉得,其实也不过是一件不怕冷的大衣。不是到了姥姥家,姥姥就能交到你手上的。姥姥不能给,我也就更给不了。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大衣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真想得到,还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寻觅,慢慢发现。直到有一天,虽然你尚未发觉,这件大衣却早已披在了你的身上。
而从你的来信中,我隐约觉得,你已经走在了这条寻找不怕冷的大衣的道路之上。你所经历的这些人生情节、感情际遇,你对自己的不断反省、揣测、修正,都是在帮自己一点点织造这件大衣——以前你抱着幻想,认为他会“慢慢懂得”,现在你不这样想了,与他分开;以前你能容忍他的一次次质问和侮辱,现在你不忍受了,选择放弃……这都是进步,都是成长。
对于你提到的这次分手,我的感觉,总而言之只有三个字:分得好。
从你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私、势利、猥琐、粗暴的男人。这样一个男人,配不上你的真心,更不值得你为他做出任何付出。他太自以为是了,浅薄而不自知。这完全是一个妖魔化的人,他所抱有的全是一些妖魔化的价值观。那些价值观或许倒可以算是他的那件“不怕冷的大衣”,可惜的是,他这大衣比外边的雪还要更冷一些——女人最大的资本是漂亮、要能在大城市买房才算成功、借助不正当男女关系往上爬是正常现象必须适应、靠家里的关系得到一份工作很值得骄傲……
还是分了吧。姑娘。早该分。真的。
未来永远是让人恐慌的,这很正常。我们对自己也总是有各种不满与质疑的,这也很正常。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你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恐怕还会不断被修正,甚至颠覆。这股力量可能来自于外物,也有可能来自你自己。这就像小兔淘淘第一次开始和小朋友们一起滑雪——先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然后是不断地跌倒又爬起来……而那件不怕冷的大衣,就是这样穿到淘淘的身上的。
如果没看过,还是去看看那部动画片吧。在网上找找,很容易找到。里头还有很多很好听的插曲,最好听的一首是海豹爷爷和小兔淘淘一起唱的,不信你自己听听。
东东枪
旁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东东枪,你好:
我来自台湾。用google reader订阅您的文章半年多。您的《鸳鸯谱》单元每篇文章我十之八九都要按个星星把它细心留存起来。因为有时您的文章观点简直让人太心有戚戚焉了。
其实我的感情没有什么问题,要说真有问题,那也可能是别人觉得有问题。他们觉得的问题在于我是个五十多岁的单身男性,而我的伴侣恰巧也是个男性这样的一件“不可思议”事实。
没错,我是个同性恋者。我跟我的同性伴侣住在一起已将近二十年,彼此都觉得对方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依靠。其实我们跟大部份的异性恋夫妻一样过着平平凡凡的“婚姻生活”:一起游玩、一起分工家事、一起规划未来的日子。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没有子女,我们的婚姻生活里就没有所谓的“天伦”,我们不能带着子女出游、也没有机会为子女的教育互相争吵。也不需有要拉着对方去见自己的长辈(所以当然也没有婆媳问题)。但我们却极有可能没有后代为我们送终,不过这一点小事比起很多人生中的不幸,一点也不算什么遗憾。而我也没从有为这样的事烦过。
因为长久以来,我一直是个半公开的同性恋者,也不觉得我在感情上有什么困扰,所以也不会到处找人倾吐、哭诉,然后再问别人自己用什么方式活下去比较妥当。但我之所以写信给您,是因为觉得您对事事物物总有一番比别人更通透的想法。所以想问您对像我们这样的gay couple 的人们,有没有什么建议或想法(不管是在生活、社交、情欲、甚或人生等种种的议题上皆可)。
非常感谢。
多多洛
多多洛,你好:
开办这个专栏以来,我已收到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们的来信,他们各自述说着他们的感情纠葛、恋爱苦恼,在这些来信中间,您的来信显得格外特别——不仅因为您的年纪大过差不多此前所有来信者,更是因为您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婚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坦然与笃定。同性间的爱恋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都已不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新闻。但这样持久稳定、状态良好的同性关系,却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大家实在都听说或亲见过太多不得不生活在暗影下,于隐秘中尝尽挣扎滋味的同性恋者了。
我十几岁时第一次知道身边的朋友中就有同性恋者,那是与我关系最好的朋友之一。而后来,我读大学时,我身边最亲密的几个朋友中也有一个是同性恋者。大学毕业之后这几年,在各种场合遇到的同性恋者也就更加不胜枚举。
十几年前,在那尚无便利互联网络的时代,在我生长的小小县城里,我亲眼目睹我那朋友如何因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痛苦万分,又怎样数次试图自杀。后来,我也亲见他如何因为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而逐渐适应接纳了这样的自己,得释重负,快乐起来。那几年,因为他的原因,我集中阅读过一些关于同性恋的书籍,也去参观过一些相关的网站,对各种理论探讨、对这类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相关名词术语也多少有了些了解。我还记得早在电影《蓝宇》拍摄之前很久,我就读过原著小说《北京故事》,并且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幸好,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所见到的同性恋者已经不必承受那么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当中的很多已经不必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就像黄舒骏在那首《改变1995》里所唱到的张国荣那样,终于可以“开心地承认他是个gay”。
实话说,直到现在,我也并不能明确地知道同性恋究竟要算是常态之一种,还是一种本不该发生的病态。但我想,我能肯定的是,一个人是同性恋者,并无任何罪恶或丑陋之处。很多人只是生而不同,而哪怕是后天环境所赐,甚至纯属自己的个人选择,因为并不伤害旁人,也就都可以理解。固然有人仍然坚决不能认同这样的关系,我觉得也无所谓,不必把是否接受同性恋爱当作判断是否“文明”、是否“政治正确”的显著标准——爱接受不接受呗,反正不认同也不能怎样,不接受也不代表就有权利干涉他人的生活、侵犯别人的自由,必要时甩一句“干你屁事”算作回应也就足矣了。
西安的诗人伊沙早年间曾写过一篇小说,叫《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说的是一对热衷于SM的夫妻。这里的“俗人”二字,我想是有些调侃在其中的,若换做“旁人”,就中性多了。而同性恋人间的亲密,对于大多人来说,恐怕就要算做是“旁人理解不了的幸福”。可是,既有旁人理解不了的幸福,也就必然有他人体会不到的痛苦。
据我所见,作为一名同性恋者,确实还是要付出很多额外的代价,承受很多普通人不必承受的压力。我见到过的,就有因为迫于各种压力而不得不隐瞒同性恋者身份与某位直女成婚的,也有因为没有合法的同性婚姻制度而陷于各种财产及琐事纠葛的,也有因为目前同志生活中的某些人群生态而导致只能不断在各种短期关系中颠沛辗转的……这可能只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局限,但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目前似乎都尚无法逃脱。我自己并没见过谁纯粹因为好奇或追慕“时尚”而主动尝试同性关系甚至转化为双性恋、同性恋者,但据说是有的——我觉得,至少要提前认清这样做所可能招致的后果,以及可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同那些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饱受煎熬的人们相比,您所享有的这段长达近20年且直奔白头偕老而去的爱情,实在是难能可贵了,该算是可资旁人艳羡追慕的楷模。既如此,也就并无什么可容我置喙之处。以上所述,只是就您这话题说说我自己的一点体会而已。如果概括一下,我个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对于如我般的旁人来说,那和普通的异性恋情没有任何区别,我也并不觉得有任何区别对待、横加指责,甚至粗暴干涉之必要。
很多电影中的同性恋情曾带给我不少感动。因为我发觉他们的爱情与我所信仰的那一种并无两样,虽然其中不少微妙之处仍是旁人理解不了的幸福,但那触碰我的分明是同一种温度,那撞击我的分明是同一种美好。
东东枪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