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世瞩目的马王堆帛书中,除《老子》甲乙本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黄帝四经》,它在老子思想和黄老学派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2,特立独行的明代思想巨人李贽,不吝溢美之辞为《关尹子》背书,说它“宜随身”,极适合用来修身养性。
3,尸子协助商鞅变法,殷勤游走于道家、法家之间,《尸子》一书,集其一生之思想之大成。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作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而举世瞩目。包含《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清静自守。其书文辞博丽,深远隽永,充分体现了“道”的内涵,极宜修身养性。今本《关尹子》,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尸子》,战国时期商鞅的重要谋士尸佼著。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同时热衷于治国理政,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欲知得失请①,必审名察刑②。刑恒自定③,是我俞静④;事恒自㐌⑤,是我无为⑥。静翳不动⑦,来自至,去自往。能一乎⑧?能止乎⑨?能毋有己⑩?能自择而尊理乎⑪?也⑫,毛也⑬,其如莫存⑭。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⑮。我不臧故⑯,不挟陈⑰。乡者已去⑱,至者乃新,新故不翏⑲,我有所周⑳。
【注释】
①请(qíng):通“情”。真实情况。
②审名察刑:即“审查名刑”。弄清楚事物本体与其名称之间的关系。也即要名实相副。刑,通“形”。形体,实体。
③刑恒自定:万物具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属性。刑,通“形”。形体。这里代指万物。定,确定的属性。
④是我俞静: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安静下来而不要多事。是,代指“刑恒自定”。俞,通“愈”。更加地。既然万物具有各自恒定不变的属性,那么人们就不要多事,不要人为地去改变万物的属性。
⑤事恒自㐌(yì):万物具有自己永恒不变的发展规律。㐌,通“施”。发展,变化。这里指发展变化的规律。
⑥是我无为: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不要去人为地干涉万物。是,代指“事恒自㐌”。无为,顺应着自然规律和万物本性去做事,而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万物的发展变化,这叫作“无为”。
⑦静翳(yì)不动:安静下来,不要多事。翳,隐藏不显。比喻静止下来。一说“翳”通“也”,为语气词;一说“翳”通“壹”,专一的意思。不动,不要妄动。
⑧能一乎:能够做到用心专一吗?本句用反问的口气表示肯定的意思,也即要求人们做事专一。以下各句均如此。
⑨能止乎:能够安静下来吗?止,停止,安静。
⑩能毋有己:能够做到忘却自我吗?只有忘却自己的成心、成见,才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
⑪能自择而尊理乎: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去尊重天理吗?
⑫(bǎo):同“”。,通“葆”。遮蔽,隐藏。这里指消失。
⑬毛:应为“屯”字之误。出现,显现。
⑭其如莫存:都要把它们看作似有似无。莫存,似乎不存在。也即似有似无。本句的意思是,无论是消失的事物,还是存在的事物,都要把它们看作似有似无,从而使自己能够超然于万物之上。
⑮我无不能应:我没有不能应付、处理的。
⑯不臧(cáng)故:不把过去的事情老放在心里。臧,通“藏”。藏在,放在。故,过去的事情。
⑰不挟陈:不要老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陈,陈旧的事情。一说,“陈”疑为“新”字之误:“‘不挟陈’与‘不臧故’意思重复,‘陈’疑‘新’字之声误(二者同为‘真’部字)。‘不臧故’,即‘去自往’也;‘不挟新’,即‘来自至’也。”(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⑱乡(xiàng)者已去:过去的事物已经过去了。乡,过去,从前。这个意义又写作“向”。
⑲新故不翏(jiū):现在的事情和过去的事情都不能扰乱自己的平静心境。翏,通“摎”。纠缠,干扰。
⑳我有所周:我都能够顺应它们。周,和调,适应。
【译文】
要想弄清楚得失祸福的真实情况,就一定要弄明白事物名称与事物本体之间的关系。万物都有各自永恒不变的属性,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安静下来而不要多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清静无为而不去干涉万物。人们要安静下来而不必多事,应该出现的事物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出现,应该消失的事物就让它自然而然地消失。我们能够做到用心专一吗?能够做到清静无事吗?能够消除自己的成心成见吗?能够做出选择去遵循天理吗?有的事物消失不见了,有的事物出现了,我们都要视之若有若无而超然其上。万事万物纷至沓来,我们都能够应对自如。我们不要把过去的事情放在心里,不要去纠缠已往的东西。过去的事物就让它过去,新生的事物就任其新生,无论是新生的事物还是消失的事物,都不能扰乱我们的平静心境,这是因为我们能够顺应着事物变化而变化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