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是该摄《婆沙论》的精髓,以“理长为宗”的态度撰述的论典,所以既不偏于有部,亦不偏于经部。其思想不但精细,词意亦极明白且颇有系统,实不愧被誉为聪明论。
《俱舍要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斥外道凡夫着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远离系缚。
《俱舍》,具称《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śa-śāstra),为佛灭后九百年纪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首都布路沙布逻城(Purusapura)的世亲(婆薮槃豆,Vasubandhu旧译天亲)的著作。阿毗(abhi)是对义,达磨(dharma)是法义,俱舍(kośa)是藏义。所以《阿毗达磨俱舍论》译为对法藏论。对法是指对于佛经中所说的言教法,加以考察推论之意。即由种种角度讨论佛陀言教的态度。所谓的对法有二义,一、“对”是对向、对观,二、“法”是涅槃、四谛,即为对向涅槃,对观四谛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对观四谛理,得对向涅槃的境地的意思。依一般说,能对观四谛的是没有烦恼的无漏正智,所以所谓的对法,毕竟是指无漏正智而言。盖转迷开悟,必假无漏正智,而欲发无漏正智,则必对观四谛,可见这是佛教最大的眼目了。藏有包含、所依二义,因本论包摄了当时能发无漏正智的各种论典,例如《发智》《六足》《婆沙》等论,俱为其所依而作故叫作阿毗达磨俱舍对法藏。
这种对法的论议在印度于佛灭后四百年纪最发达,不特产生了许多冠以“阿毗达磨……”的论书,当时的教界亦几被所谓的阿毗达磨论师(对法师)占光,而风靡一时,这种学潮直到世亲时代始被整理、归纳,而成为《俱舍论》。可见本论在佛学上所占的地位如何了。如果学佛的人没有从《俱舍》下手而开始便研究大乘,那么他非但对于全部教理得不到头绪和基础,更无法把握信解行证的程序和入门的方法。因为大乘的教理是根据小乘而建立的。这部论书本来是为了改善有部宗的教义而根据《阿含经》和律及有部诸论叙述的。其间虽有些论难,但它却被视为含摄小乘三藏的精义和印度一般宗教哲学的名论。故此论在印度又叫作“聪明论”。
俱舍要义
一、总论 001
(一)绪论 001
(二)教团的变迁及《俱舍》的所属 005
(三)所依的经论 007
(四)《俱舍论》的成立及其传译 009
(五)《俱舍论》的组织及内容 013
二、体用论 017
(一)四谛与无我 017
(二)万有的分类 021
(三)蕴、处、界三科 024
(四)色法 027
(五)四大极微 031
(六)心王 034
(七)心所 037
(八)不相应法 046
(九)无为法 051
(十)三世实有 051
(十一)本相、随相 053
(十二)六因、四缘、五果 055
三、转生论 061
(一)世界的形相 061
(二)三界六道 064
(三)世界的变迁 070
(四)义门分别 076
(五)四生、四有 084
(六)十二因缘 087
(七)随眠论 091
(八)业感论 100
四、断证论 111
(一)修道阶位 111
(二)三贤位 113
(三)四善根 117
(四)见道 123
(五)修道 125
(六)定的种类 131
(七)三乘行果 134
(八)二种涅槃 136
俱舍成实宗史观
一、绪论 138
二、本论 149
(一)俱舍宗 149
(二)成实宗 178
(三)结论 193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