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然流淌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608137
  • 作      者:
    童麟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童麟,本名鲁荣平,籍贯湖北武汉,1954年生于四川长寿县(现重庆长寿区),酉阳龙潭镇长大。曾插队当知青,就读农校,历经30多年从政生涯。20世纪80年代初在《乌江文艺》《黔江文艺》发表过短篇小说,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其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自然流淌》部分内容散见发表于《作家视野》。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围绕作者的个人经历展开,上部“成长岁月 ”包括儿时记忆、知青年代、辗转流光三章,下部从政生涯包括秘书历程、区市参政、离岗以后三章。以自己的视角,诚恳记录下自己经历的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以期通过个人跌宕的人生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烙印。

展开
精彩书摘
  《自然流淌》: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农村朱鲁湾。父亲22岁与母亲结婚,先后有了我的4个哥哥及我和弟弟。除大哥在武汉出生外,我们其余几个都在原四川省长寿县(现重庆市长寿区)出生。
  听父亲说,日本投降前,武汉一直处于战乱,一些工厂陆续迁往内陆地区,他的一位堂兄在汉口开办的纱厂也迁到位于长江上游的长寿县,并在此新建了秦安纱厂。父亲跑了几年单帮后,随之进了这家厂子。1946年上半年,陆续将我母亲和当时年幼的大哥以及祖母接到长寿,居住县城河街镇鱼市街。这一住就是十年时间,我们后面5个兄弟就出生在这期间。
  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苏友好时期,由苏联专家帮助,政府决定在酉阳龙潭镇所辖江口地段兴建一座现代化的磷肥厂。建厂急需大批业务骨干,父亲当时在长寿秦安纱厂任财会股长,被先期调往龙潭,参加建厂前期筹备。
  父亲在龙潭待了几个月,觉得龙潭是个适合居家的地方。
  龙潭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街面商铺林立,来往人员络绎不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有一所省立中学,周边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子弟均在此就读高中;汽车站附近的龙潭小学也远近闻名,方便孩子们上学读书。镇上不但有公办的镇卫生院、联合诊所,还有不少当地名老中医挂牌看诊。
  这里的日常用品更是十分便宜,各类土特产应有尽有,价廉物美。那时一个鸡蛋只卖两分钱,这在长寿难以想象。特别让人称道的是,此地民风淳朴,镇街秩序井然。许多外省人长期定居于此,乡音混杂,十分有趣。
  父亲回到长寿家中,向我母亲细说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母亲听后甚是动心,也认为确应从长计议,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居下来,不能再这样漂来漂去了。她主张,既然父亲先调去了龙潭,这个家也应该及早搬过去,早去早安心,一家人好有个照应。于是,迁居龙潭的事就这样确定下来。
  因工作繁忙,父亲有一段时间脱不开身,便商量母亲,先做一些搬迁的准备事宜,待他这一段忙过了,再回长寿一起搬家迁居。母亲本是一个行事果断之人,不等不靠,便自己着手准备搬迁。她陆续卖掉带不走的家具物件,抽时间收拾几大包落地就能管用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们的衣物鞋袜,汇集在长寿的全部家人,照上合影照后,于1956年夏天,告别年迈的婆婆和亲朋,带我们踏上迁居龙潭的行程。
  当时大哥才12岁,弟弟不满3个月,我们中间4个兄弟的年龄,依次一个比一个长两岁。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兄弟六人还都只是一个个不谙人事的“小不点”,平时都离不开大人照料。而眼下,却像一片片离开根茎的树叶飘零空中,等待着我们的,将是迁徙到不知有多遥远、完全陌生的异地他乡,去重新谋生路求生存,其风险难以想象。
  ……
展开
目录

上部 成长岁月

第一章 儿时记忆

一、由长寿到龙潭 / 005

二、从小长大的地方 / 007

三、神秘的外来人家 / 012

四、难忘的记忆 / 016

五、小学时光 / 020

六、学雷锋活动 / 028

七、就读耕读班 / 031

八、初次远行 / 034

九、启迪 / 046

十、分担 / 053

第二章 知青年代

一、插队白竹 / 061

二、日出而作 / 068

三、串队 / 081

四、闹五爷 / 086

五、这里的姑娘 / 091

六、抉择 / 098

七、夜路 / 101

第三章 辗转流光

一、走进农校 / 109

二、不期而至 / 113

三、涪陵蹲点 / 117

四、垫江住队 / 125

五、初涉机关 / 132

六、酉阳住场 / 136

七、异地之恋 / 142

八、调往黔江 / 146

下部 从政生涯

第四章 秘书历程

一、新来的年轻人 / 157

二、县府办秘书 / 162

三、党校学习 / 170

四、临时受命 / 176

五、秘书科长 / 183

六、压担子 / 188

七、也有忧虑 / 194

八、冒犯 / 197

九、行署秘书长 / 204

十、苦干之精神 / 210

第五章 区市参政

一、当上副专员 / 217

二、企业改制 / 220

三、城建破题 / 226

四、选择 / 230

五、调到市里 / 233

六、晴天霹雳 / 238

七、走出低谷 / 244

八、承担 / 250

九、环卫划转 / 256

第六章 离岗以后

一、父亲母亲 / 271

二、退休 / 281

三、重逢 / 289

四、路在心中(结语) / 299

后记

让其自然流淌 / 304

附录

关注与鼓励 / 307

人生最是高峰时 / 32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