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白尘评传(江苏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38201
  • 作      者:
    周安华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 研究陈白尘先生生平及创作成就的必读资料。

« 著名剧作家、小说家陈白尘先生评传,考据严谨、资料详实,全面梳理陈白尘一生创作成就,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周安华教授撰写,陈白尘之女陈虹女士审定,附陈白尘先生珍贵照片资料。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安华,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戏剧戏曲学专业(含电影电视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话剧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著名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陈白尘先生的评传,全面准确地反映作家一生的生平和创作成就,按生平时间线索推进,做到传中有评,评传结合。由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周安华教授撰写,陈白尘之女陈虹女士审定,考据严谨,资料详实,并附有多张珍贵照资料,是研究陈白尘生平及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苏北少年陈增鸿(1908—1925)

 

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历1908年3月1日),大约寅时,江苏省淮阴县十里长街东头一个小商人家庭的草顶房屋中,传来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已不算年轻的陈寿年和勤俭持家的妻子徐氏,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孩子,一个男孩,取名陈增鸿,他就是日后享誉剧坛的著名戏剧家陈白尘。他还曾用过陈征鸿、陈幻尘、墨沙等笔名,“陈白尘”是他1928年在金屋书店出版小说《漩涡》时开始使用的。

 

在清河当地,陈家不算殷实之家,日子过得一般,陈寿年是个店员,爱好颇多,字画、彩灯、装裱都颇在行,且生性乐观,好说笑,街坊四邻称呼他“陈大迷马”。“迷马”在淮阴土话中大概是马虎豁达的意思。徐氏虽未正式进过学堂,但也识文断字,偏爱古典小说,口才又极佳,故而一家六口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倒也平顺欢喜。只是家里的“老幺子”似乎并不怎么开心,大哥哥们自有各种乐事,跌跌撞撞的小弟弟不免寂寞。

 

 

一、 “寂寞的童年”

 

一切似乎预示了这个孤单的孩子,日后终究是从书本和舞台而非亲情来寻找乐趣。

据陈白尘回忆,他童年记忆的中心不是十里长街上的过往人群,而是火。有一天晚上,陈家附近“走水”(失火)了,满天红彤彤的,他的大哥背着他跑到沙老医生的诊所避难,街上的景象是那么的紧张恐怖,燃烧着的“火鸽子”漫天飞舞,开道的、紧急的铜锣不住地敲,水龙一架架疾驰而过,担水的、提水的人们满街奔跑……好像末日就要来临,火灾的恐怖印象,陈白尘历时七十余年而未能忘。他还有一个深刻记忆亦是火,亦是夜里的火,虽然这次天空不及上次红,亦没有铜锣声,但远处不断有零星的枪声,幼年的他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氛围,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才知道那一夜是“光复”,是辛亥革命之夜。后来,当“文革”初期他看到满街 “红色恐怖万岁”的标语时,又唤起了这两次红色恐怖的记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很快就席卷了南北,包括淮阴在内的江苏多地陆续“光复”,然而,普通人家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辫子虽然没了,衙门依旧还在。出于对革命与不革命两方都不得罪,双亲为陈增鸿理了一个名为“马桶盖”的短发,即头顶剃光一个圆圈,四周留下一圈大约三寸长的头发,这个发型一直留到五岁。因为革命氛围日益紧迫,陈增鸿坚决要求剃除。懵懂年纪的陈增鸿,因着时代的关系,不得不与“革命”结缘了。

在陈增鸿五岁那年,陈家搬迁到清江浦城,并以店铺为营生,其家就安在店铺后面,有三间堂屋、两间厢房,并且是瓦屋。这时的陈增鸿最为寂寞,最小的哥哥比他大八岁,小他六岁的妹妹尚未出世,去读书吧,尚未到入塾读书的年龄。无聊的他在家东翻西找,寻觅些可消遣的物件,有一天他在阁楼上翻出没有顶子的红缨帽、一两个缺胳膊少腿的陶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欣喜。

陈母是陈增鸿接触文学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每天晨起她开始训子课,讲“古记”,譬如《水浒》《三国》《西游记》乃至《红楼梦》,但那时的陈白尘太小还不能领略文学的美,“未免是‘对牛弹琴’”。陈母也是陈增鸿的戏剧启蒙老师,陈母在讲“古记”的时候,有时也会讲讲戏剧故事,讲故事前先说番孝顺之道,最后唱几句戏文,其中便有《三教娘子》。“老实说,她既无天赋的歌喉,又未从名师学艺,荒腔走板,确实不是味道”。因此,他对《三娘教子》这出戏一直很反感。

大概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久,上海来了一文明戏班在城内张园演出,二哥见小弟弟寂寞,便带着他去看了文明戏《张文祥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陈增鸿看不大懂,觉得张文祥杨乃武都不是什么可爱可敬的人物。

陈增鸿心中惦记着的是阁楼上的“宝贝”。有一天,他又偷偷地摸上阁楼,从那本厚厚的大账簿中翻出许许多多一寸多长的小纸人儿,有唐僧师徒们和一群虾兵蟹将,还有一个法海老和尚。更奇怪的是,这些人物的手臂、腿部、腰部和颈部可以活动,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陈白尘痴痴地沉迷在这些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小纸人儿中。忽然,陈母大声呼唤:“四儿!四儿!你在哪里?”

陈增鸿赶紧抱着这堆小纸人儿走下阁楼,自然引起了陈母的一顿责骂。奈何陈增鸿撒娇放赖,硬是问出了“陈大迷马”的半生奋斗史。原来“陈大迷马”十多岁时在钱铺当学徒,但却经常去隔壁的裱画店偷学手艺,满师后居然当了个裱画匠。

陈增鸿愈发好奇了,问道:“他会画画儿么?”

陈母说:“破宫扇上的山水人物,不就是他画的么?他呀,也真能干,学什么一学都会!”

“那这些小纸人儿也是我大画的了?”

“自然!”

“做什么用的呀?”

“四儿,你没看见那红缨帽、朝珠跟泥人儿么?”

原来陈父裱字画缺助手,歇业了,开古董店的朋友游说他入伙,但他觉得卖假古董缺德,干了半年不干了!于是他去纸扎店偷学手艺,扎起灯来了。

陈增鸿一听,乐了:“今年过年请我大扎个‘四大爷打面缸’吧!”

陈母傲然地说:“你大才不扎那种灯。”

“扎的走马灯吗?”

“扎的走马灯上的人儿。”原来陈父扎的那些小人儿都很大,“纸人儿在一个门洞里跑来跑去兜圈子;这些小纸人儿有几十上百,都站在白纸上打仗。”

“啧啧,真有趣。那现在怎么不做了?”

陈母叹息道:“一架灯要卖几石米。你大和你大哥两人只能带上三四架灯,还要坐船到扬州去赶灯节,那里盐商有钱,才能买得起。可如今扬州也不行了!”

陈白尘后来评价道:“我父亲虽不是什么工艺美术家,但他一辈子做商人,却也颇有些‘艺术家’的风度。”

陈父生性乐观,平易近人,爱说笑,从不发愁,或许陈白尘乐观的心态、对戏剧人物的强烈兴趣是受陈大迷马的影响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陈白尘即便身陷囹圄仍能“笑傲坎坷人生路”,仍能坚持创作,仍能不屈服于逆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苏北少年陈增鸿(1908—1925)

一、 “寂寞的童年”

二、 潇洒“少年行”

三、 “舞文弄墨”有才华

第二章  文坛新人陈白尘(1926—1936)

一、 在“野鸡大学”里

二、 “荒郊黑夜里发现了一丝灯光”——田汉先生

三、 那些漂泊的时光

四、 监狱里诞生的“作家”

五、 《金田村》:“亭子间”里的奠基作

第三章  一个剧作家的黄金时代 (1937—1949)

一、 上海影人剧团入川与《魔窟》

二、 一桩“流血惨案”和喜剧《乱世男女》

三、 《大地回春》与中华剧艺社

四、 重作历史剧《大渡河》

五、 “岁寒知松柏”——《岁寒图》的创作

六、 舞台剧代表作—— “怒书”《升官图》

七、 “触电”之后:《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

第四章  政治和时代的“囚徒”(1949—1976)

一、 新中国成立初的政治风云与《宋景诗》始末

二、 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与“大跃进”时期的喜

剧创作

三、 《鲁迅传》:“不求创作上有功”

四、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 难忘的记忆——“牛棚”往事

六、 “五七干校”的生活与《牛棚日记》

 

七、 聆听春天来临

第五章  笔耕不辍的晚年(1977—1994)

一、 宝刀未老《大风歌》

二、 《阿Q正传》:最后的杰作

三、 “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 “执笔到白头”——暮年的散文创作

陈白尘创作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