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颜氏家训的一脉传承者;
★颜真卿,颜体书法的千秋创立者;
★颜真卿,颜氏官范的终生践行者。
颜真卿不仅仅是位书法家。他从中进士登甲科开始,在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中功勋卓著,先后被任命为朝廷御史。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御使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颜真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赢得老百姓爱戴。在即将致仕之际,为了劝说叛将李希烈,毅然不顾年迈舍命前往,最终命陨贼营。
本书以颜真卿的人物命运变迁为切入点,以颜真卿的一生仕途为着力点,以为民除害、与怀素、吴道子、王昌龄、岑参、李白、杜甫等艺术大咖的交往为主要节点,全景式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一特定时期的嬗变轨迹,以及当时社会面对时代巨变的挣扎与蜕变、惶惑与新生。
本书语言流畅、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文史知识的运用严谨、准确,对主人公颜真卿的描写深刻、到位,许多章节内容催人泪下。作者寇丹以十年之功,泣血书写颜真卿一生,艺术展示其政治家的伟大一生,全景展现所处时代的社会全貌。人物生动感人,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具艺术含量及思想张力。
本书首次艺术地再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硕学鸿儒——颜真卿。做官,他是一位廉明清正、竭智尽忠、克己奉公、爱民如子的清官廉吏;做人,他是一位怀瑾握瑜、志洁行芳、自强不息、博学多才的槃槃大儒;在朝,他更是一位文可治国、武可安邦、刚正不阿、正色立朝的社稷大臣、国家重器。
一 颜真卿金榜题名
大唐开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初一寅初时刻,京都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漫漫长夜的静谧之中。城东南隅的敦化坊颜家院内,正在床上酣睡的青年学子颜真卿听到第一声金鸡打鸣,脑子一激灵挺身坐了起来。他抬头看看窗户,窗外还漆黑一片。北方的仲春之夜乍暖还寒,夜风从纸窗的隙缝钻进来,依然凉丝丝的。他急忙披了上衣,伸手从床头小几上摸到火镰、火石、火绒,“嚓”地一声打出火花并燃着了火绒。他撮着唇轻轻吹了两下,火绒“腾”地跳出一朵火苗,映亮了颜真卿的面庞。那是一张浑实的方方正正的国字脸,脸上长着粗粗的眉,细细长长的眼,高挺的鼻梁和厚厚的唇。他眯缝着双眼,盯着火苗看了会儿,然后又点燃蜡烛。烛苗像一块透亮的金琥珀,金珀包着血珀,黄中透出鲜红,灿烂艳丽,赏心悦目。颜真卿那张年轻而疲惫的脸随之也灿烂光辉了许多。
烛苗摇摇曳曳越燃越旺,渐渐照亮了整个房间,照出了房内的书桌、书柜、座椅以及墙壁上悬挂的字画条幅。特别窗眉上悬挂的木匾“弗措斋”三个苍劲的篆书大字,昭示着室主人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远大志向。匾额下边的书桌上置放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书柜上堆着一摞摞的书籍卷轴和一札札的手抄诗文,连颜真卿睡觉的窄窄的木板床上也散乱地堆着许多书札和卷帙,地上还横着几张颜真卿睡觉前练笔写的大字斗方,室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一股丝丝凉风从窗隙透入室内,将颜真卿身上最后一点倦意也驱散了。他大概仅睡了一个时辰,无论如何睡不着了。他穿好上衣,用棉被裹了两腿,如同一尊菩萨静静地盘腿坐着,心中却像汛期的长江、大河一样,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他怎么能睡得着呢?大唐律制,每年正月下旬尚书省吏部在贡院举行全国学子科举大比,三月一日(也就是今天),是放榜的日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这一天能否金榜题名,是决定一个士子终生前途命运的关键一天。这一夜不只是颜真卿一个人难以入眠,全国三都四府十五道、三百六十五州、一千五百二十八县入京参加本年度科举考试的三千举子都难以入眠。他们一个个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等待着东方欲晓、红日将出的辰时——那个令人怦怦心跳的放榜时刻。
大唐科举分两类,一类叫制举,一类叫常举。制举是皇帝为求非常之材亲自主持的临时性招仕考试。所谓非常之材,是根据皇帝的特殊需要而定,实在凤毛麟角,非常得很。有时一年一招,有时三五年一招。制目试题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出类拔萃可任卿相科,雄才大略堪任将帅科,硕学鸿儒才堪经邦科,公正廉直可宰百里科,疾恶如仇不惮权贵堪任御史科,刚正不阿志烈秋霜忠于社稷科,独负奇才未逢知己科,怀才抱器高蹈不仕科……虽五花八门,却目的明确,招之即用。制举并非一般人所能参加,你就是有非常之材,若没有高官显贵的推荐,连皇宫大门都进不了,怎么可能站在金銮殿上回答皇帝的策问呢?实际上大唐的科举取仕主要靠常举这一条道路。
常举是定时定点定科目的招仕考试。常举生员一是各地学馆的学子,二是各郡县推荐的名曰“贡生”和“举子”的自学人才。常举科目主要是进士和明经两大类,两科之中又以进士为贵,人称“一品白衫”,不仅考试极其严格,而且录取名额很少。每年大比,三千考生中总取不过百人,百人之中还包括明法、明算、三史、医药等科并非官职的专门技术人员,进士一科每年仅录二三十人。人们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些考生一考几十年,白发苍苍能榜上题名,就算鸿运当头、三生有幸了。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八月六日,颜真卿出生于长安敦化坊一个仕宦之家,字清臣,号应方,小名羡门子。颜氏家族自“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志不改”的孔门大弟子颜渊起,世代以儒学传家,以仕途为业,至颜真卿四十代。就近五代来说,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官北周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平原太守,著《家训》二十篇传世,家喻户晓、孺子必读。高祖父颜思鲁博学善文,官隋朝东宫学士,入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曾祖父颜勤礼工篆籀文字,精训诂,官朝散大夫、著作郎,崇贤、弘文两馆学士;曾伯祖颜师古官太宗朝秘书监,崇贤、弘文两馆学士,有《注汉书》传世;另一位曾伯祖颜相时官礼部侍郎,贞观盛世为大唐十八学士之魁。祖父颜昭甫工篆籀草隶,明训诂,时称硕儒,官曹王(李治)侍读。
颜真卿的父辈弟兄两人。伯父颜元孙,历官朝议大夫和滁州、沂州、濠州三州刺史。景云二年(711)唐玄宗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曾令颜元孙独掌令诰,誉满朝野。李隆基为了表彰颜元孙才能出众,作诗赞曰:“孔门称哲,宋室闻贤。翰墨元捷,莫之与先。”给颜元孙极高评价。颜元孙有五子:颜春卿、颜杲卿、颜曜卿、颜旭卿、颜茂曾。个个满腹学问,任职于全国各地。
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于武后朝的天授元年(689)科举糊名考试判入高等,在玄宗李隆基的兄弟薛王李隆业府任王友,从五品下衔。颜真卿同胞兄弟七人(不包括夭折一人),两个姐姐,共九人,七兄弟分别叫颜阙疑、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真卿、颜允臧,加上伯父的五个孩子和夭折的两位族兄,颜真卿排行第十三,所以人称“十三郎”,弟弟允臧人称“十四郎”。
先天元年(712)颜真卿四岁时,父亲颜惟贞因病去世,一家人顿时陷入困顿之中,母亲殷拴女哭干了眼泪,万般无奈之下,带领九个子女千里迢迢南下吴县,投奔时任吴县县令的父亲殷子敬。在吴期间,颜真卿的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大哥颜阙疑明经入仕,出任杭州府参军,二哥颜允南于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次年分配到洛阳任右武卫兵曹参军,不久,三哥颜乔卿出为富平县尉,四哥颜真长明经入仕,分到剑南任职。五哥颜幼舆出任太原兵曹参军。家中就只剩下颜真卿和弟弟颜允臧。开元十六年,母亲带着弟弟允臧到洛阳与二哥允南一起生活,二十岁的颜真卿辞别外公只身回到长安,进入国子监太学。不久发现太学皆高官子弟,学费昂贵,学风不正,只好退学,跑到南山进入一所名曰“福山草堂”的义学,苦读四年,于开元二十年(732)参加大比,不幸落榜。次年又考,再次落榜。
开元二十二年是颜真卿第三次参加全国大比,大考之前,他流着眼泪给二哥颜允南写了封信,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如果今年再不中榜 ,就打算走弃笔从戎之路——那是一条“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艰难之路,一般士人不敢涉足。
颜真卿一连考了三场。第一场杂文,一诗一赋,诗题《咏怀》,赋题《象魏》,第二场经帖,第三场策文,文题《武库》。考试那天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砚台上的墨汁要不断哈气释冻才能行笔写字,但他这一诗三文写得却十分顺利。每次作文,他先打好腹稿,然后走笔疾书,腹中的词句就像山中小溪一样,奔涌跳跃,汩汩流淌。文章层次分明,立意高远,对仗工整,言情并茂,引经据典无不得体。文章写得顺手,也就有暇顾及书体。
颜真卿三岁提笔习书,练了二十多年,笔下的字横平竖直,雄浑敦厚,俨如其人。交卷之前,他从头至尾读了两遍,心中惬意,顺手在卷尾题了两句“皇天不负我,我自报皇恩”的口号。诗赋经策三举大关顺利结束了,可是能否金榜题名,一个月来他心中每天都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颜真卿坐在床头胡思乱想,忽然听到十里之外太极宫承天门城楼鼓台上的启门鼓擂响了。那是朝廷太史局司天台刻漏院下设的指挥鼓。启门鼓一响,长安城内九衢十三街的街鼓也都闻声雷动,咕隆隆——咕隆隆——启门鼓一气要擂三千槌,此起彼伏,声撼全城。接着,长安城东西南北几十座大小城门、宫门,几百扇街门、坊门无不闻声而动,到处都是咯咯吱吱的启门声。颜真卿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跳到地上。他穿好衣服,打开房门,抬头看看,天上仍然黑黢黢的,只有东方天边刚刚泛出一缕苍苍的鱼肚白色。
这次大考之前,为了照料颜真卿的起居,母亲殷拴女带着小儿子允臧和丫鬟九菊也回到长安,住在敦化坊老宅。殷拴女这年五十八岁,千辛万苦将九个子女拉扯大,年未花甲已满头白发,举止也略显迟钝。她听到启门鼓声,急忙起床给儿子做饭。她看儿子有些心急火燎,怀揣了两块胡饼就急着到皇宫去看榜。于是将儿子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十三郎,你老大不小了,遇事一定要沉得住气,千万不可心浮气躁。常言道,每遇大事有静气。今日吏部放榜,你要做好两种准备,中了,是祖上阴德,颜门荣耀,切忌得意忘形;未中,也不要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记住,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心怀高志总是有出路的……”
颜真卿急着去看榜,不想听母亲啰唆,胸一挺说道:“母亲放心,今科如不取我,天下无士可取。”
殷拴女柳眉一竖,怒道:“放肆……”正要申斥儿子,颜真卿一跺脚,已经跑出了大门,殷拴女急忙让小儿子颜允臧与哥哥一同去看吏部放榜。
颜真卿和弟弟颜允臧一气跑到皇城的东大门景风门外。这时天仍未大亮,景风门外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晨雾缭绕之中,到处闪烁着形状各异、忽高忽低、明明灭灭的小红灯笼,此时此刻,俨然成为京都长安一大景观。
天渐渐亮了起来,东方的天空浮出一条长长的鱼鳞似的云河,尚在地平线下向上涌动的朝阳射出的光芒给鱼鳞白色的云河镶上一丝金红色的边。人们互相看清了面孔。景风门紧闭着,巨大的城门前列队站着身着盔甲、手执大刀长矛的八百名高大威武的皇城卫士。
辰时一刻到了,刻漏房钟楼上的撞钟小吏攒足了劲,将粗大的紫檀吊桩用力拉了起来,然后使出全身力气向巨大的金钟撞去,“咣——”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响彻长安。两扇钉满碗口般大的镏金乳钉的巨大官门被二十名高大威武的门卫缓缓地推开了,宫门洞内传出咯咯吱吱的启门声。举子中有人大喊一声“金榜墙张榜了,快看皇榜去啊!”三千举子和许多看热闹的人发威似的“啊嗬”一声,一齐向景风门的大门洞内冲去。
颜真卿紧紧拉着弟弟颜允臧的手,随了人流拥进了景风门内。穿过几条宫道,一直跑到尚书省吏部选院广场才停下脚步。
张榜墙在吏部选院广场南边,紧靠着一座巍峨的大殿,坐南面北,是一座一丈宽、两丈高、四丈长的长亭式建筑,顶上琉璃瓦金光闪闪,飞檐凌空。张榜墙四周竖着一圈铁栅栏,栏外有二十名身着盔甲、佩刀执戟的卫士守护着。皇榜上金纸黑字,人称金榜。金榜前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几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张榜墙,议论纷纷,嗡嗡一片。
颜真卿和兄弟允臧站在后边。因为离得远,只看到榜首写着“吏部选院”四个大字,榜文和中榜人名金光闪闪一片模糊。
此时,有人高喊一声“肃静”,选院广场上立刻鸦雀无声一片静寂。有一个头戴幞帽、身穿绯袍的考功司宣榜官员,晃动着肥胖的身躯被人搀扶着站在一张高凳上。他神气十足地举目环视了一遍广场人海,然后清了下嗓门,朗声唱道:
皇唐开元二十二年三月一日诏:
奉天承运,大唐一统,四海晏如,国家昌盛。
皇帝竭虑,忧思民生,诏告天下,荐贤举能。
举国英才,雄聚上京,群策安邦,国运永恒。
今科俊杰,如下大名,千秋万岁,永载汗青。
本科状元:李琚。
甲科进士:颜真卿、韩液、郗昂、梁洽、杨谏、王澄、魏缜、李史渔。
乙科进士:杜鸿渐、阎防、张茂之、申堂构、崔圆、马之、卢先之、孙嵩、柳纵、陆据、玉成。
颜真卿恍忽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心头咯噔一下,浑身血液涌上脑门,但他没有吱声,只是紧紧抓着兄弟的手有些颤抖。颜允臧听到了宣榜官叫了哥哥的名字,激动得抱着颜真卿叫道:“哥哥,你中了!你中了!”颜真卿声音颤颤地问道:“是吗?你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哥哥,你是甲科第一名呢!”颜允臧大声说道。
颜真卿大传 上
一颜真卿金榜题名
二大明宫新进士拜相
三探花郎惊马遇美人
四载誉归颜母教子
五探弦娘结识大儒
六兴庆宫颜真卿殿试
七花烛夜窥师书壁
八洛阳城一日三绝
九有幸结识韩朝宗
十赴醴泉途遇冤情
十一斗官邪一身正气
十二下钓饵诱贼上钩
十三长公主大义救民女
十四九成宫观碑受拘
十五阴霾下的天宝盛世
十六南楼宴巧遇郭子仪
十七贤淑女韦弦娘相夫
十八喧闹的长安西市
十九三百僧人围县衙
二十不畏豪门秉公断案
二十一南山可移不改判书
二十二震动京华的西市盗案
二十三施巧计引蛇出洞
二十四君子一怒弃官习书
二十五张旭公竹堂授法
二十六鼍鼓坎坎诉民之冤
二十七神秘的传国宝玺
二十八感天动地御史雨
二十九胡笳歌送君赴河陇
三十神奇的足书
三十一小御史弹劾大将军
三十二逆国舅贬谪东都
颜真卿大传 中
三十三东辚辚马萧萧
三十四奇怪的武库大火
三十五多宝塔因书传千古
三十六含元殿犯颜直谏
三十七拒谀碑再逆国舅
三十八受排挤外贬平原郡
三十九颜太守访贤拜张镐
四十安禄山遣使暗察平原
四十一颂古贤书赞东方朔
四十二背信义安胡儿造反
四十三小侠女义助大孝子
四十四举义旗歃血结盟
四十五斥元凶颜杲卿殉国
四十六保国库李崿借兵
四十七群英会马燧献策
四十八战堂邑举兵伐魏
四十九躬自厚出牒寻友
五十援平卢质子渡海
五十一筹军饷太守卖盐
五十二兵临城下马燧策反
五十三顾大局太守弃城
五十四颜尚书秉公救李白
五十五闾丘晓妒杀王昌龄
五十六鸣不平杜子美受黜
五十七婴逆鳞龙颜震怒
五十八犯小人被贬出京
五十九颜蒲州愤书《祭侄文》
六十遭左迁途游华山
六十一元次山观碑察贼迹
六十二龟山驿偶遇李太白
颜真卿大传 下
六十三刘晏让贤
六十四颜右丞持正斗权宦
六十五郭子仪复出立新功
六十六全国书艺大比
六十七争座位笔伐郭英
六十八斥奸相朝堂切谏
六十九遥遥贬谪路
七十拯危济困下临川
七十一春风化雨颜抚州
七十二洪州府群贤雅聚
七十三颜清臣梦断茅山
七十四遇怀素龙门论道
七十五苕溪畔鸾翔凤集
七十六苍天开眼颜颇生还
七十七返朝廷三请致仕
七十八申道义笏击大奸
七十九颜少师举能荐贤
八十“盲宰相”力荐“吹破天”
八十一遭奸谋太师受命
八十二闯虎穴威震敌胆
八十三说忠义舌战匪酋
八十四陷狼巢不辱使命
八十五昭日月耿耿丹心
八十六颜鲁公驾鹤升天
附录 巨著皇皇暗香远 高山仰止月光明/王国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