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堂吉诃德》讲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76214
  • 作      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堂吉诃德>讲稿》与《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作为“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一同推出,跟着天才作家纳博科夫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读者,让阅读回归阅读,欣赏纯粹的艺术性的美。

2.纳博科夫在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中,选定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作为探讨小说发展的起点。纳博科夫在七拼八凑的哥特式纪念堂里、六百位学生面前,彻底批判《堂吉诃德》这部残酷人性百科全书,纠偏人们长久以来的误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导师、批评家和小说家,纳博科夫纳博科夫采用普特南的《堂吉诃德》英译本,先为小说写了梗概,梗概包括他自己的叙述和原文引文。在熟悉小说内容后,他以"胜利与失败"为主线,从梗概中抽选内容加以详述、扩充与评论,重新编排、改写,形成了六篇讲稿定稿以及改写后弃置或备用的材料。英文版《<堂吉诃德>讲稿》编者(原编者)按照出版需要,将所有材料编辑整合,成书包含(一)引论,以《堂吉诃德》作为讨论小说发展的起点,概括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与特色;(二)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人物形象评述;(三)小说的解构手法与多重主线,如田园牧歌式主线和骑士书主线;(四)小说的残酷性、蒙骗与魔法;(五)小说中的历史编写者主线、杜尔西内娅和死亡;(六)罗列并点评堂吉诃德的胜利与失败;(七)故事与解说,即纳博科夫*先成稿的梗概,方便读者查考;(八)附录,纳博科夫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的油印件,作为了解背景的阅读材料。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时代具原创性和创造力的作家。——《金融时报》


纳博科夫的天赋不仅在于他能将一切主题都转化成清晰的视觉意象,

他还有近乎放肆的幽默感,任何悲剧在他笔下都能荒诞毕现。——《观察者》


鲜活的记忆萦绕其中,面对命运的恶意嘲讽,或游戏其间,或与之抗争…纳博科夫幽暗跌宕的故事之中闪烁着救赎的微光。

——《新闻日报》


他所使用的语言是一件神奇的工具,微妙至极,却又充满力量:

我们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包括乔伊斯,能像他这样,捕捉世界瞬息万变的光影。

——《波士顿环球报》


天才之作……

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奔泻无隘,直抵始终如一的独造意象,

于无形中将思维的逻辑演绎到了极限。

——《沃斯堡星报》


任何一个认为人、人的思想及缺陷极为重要的个体,

自能发现其中的意趣。

——《里士满时讯报》


在塑造个人经历并赋予其意义上,心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纳博科夫对其刻画之生动、探索之灵活有力,无人能出其右,

由此推及,对于理解和包容个人的经历,亦无人能与他比肩。

——《华盛顿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结构问题

 我把堂吉诃德的生理特征都已经罗列出来了,例如他粗大的骨骼,他背上痣,钢铁一样的筋骨和隐隐作痛的肾,瘦细的四肢,他的抑郁、瘦削、黝黑的脸,呈现在惨白的月光底下的几件怪诞的、已经锈蚀的武器装备。我还一条一条地说明了他精神上的特点——例如他的严肃,他庄严的态度,他无比的勇气,他的疯,他精神状态的变化模式,一阵的清醒,一阵的错乱,仿佛是马(国际象棋中的棋子)的走法,可以跳来跳去,从疯子的逻辑一下子跳到正常人的逻辑,然后又跳回到疯子的逻辑。前面我还谈到了他的令人怜悯的轻度无助,关于这一点,等我们讨论这部书的美的时候,我还要详细地谈一谈。我还列举了桑丘的特征,他的吉诃德式的瘦细的腿,他的“奥古斯特”的肚子和脸。在现代马戏行话里,“奥古斯特”是用来称呼流浪汉一类的小丑的名字。我还提到过他的一些特征,在这些方面,他原先的闹剧型的个性隔天这时就与他主人引人注目的影子连接在一起了。

 现在来谈一点一般的问题。《堂吉诃德》曾经被说成是有史以来写下的杰出的小说。这当然是胡说八道。实际上,甚至它是世界上杰出的小说之一这样的话也不能说,但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却是塞万提斯的天才之举,因为这个人物,一匹瘦马的背上骑着的一个瘦削的巨人,如此奇妙地在隐约间矗立在文学的地平线之上,于是这部书存活下来了,并且将继续存活下去,究其原因,就因为塞万提斯在一个非常凌乱、缺乏条理的故事的主要人物身上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因为这个任务的创造者的神奇的艺术直觉,使他的堂吉诃德在故事的恰当时刻活动起来,这个人物才得救,而没有崩溃。

?

残酷性与蒙骗

作者似乎是这样构思的: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因为你爱看一只充了气的活狗像足球一样被人踢过来又踢过去;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因为你在礼拜天的上午,在去教堂的路上或者做完礼拜之后回家的路上,喜欢用手杖去捅戴上枷锁的无赖,或者朝他吐唾沫;随我来吧,没有教养的读者,想一想我会把滑稽可笑、脆弱易受伤害的主人公,交到多么聪敏又残忍的人的手中。

按照我们一些思想成熟老练的批评家——比如说,奥伯雷?贝尔——的观点来看,从这部书的民族背景产生的总体特点是敏感、精明干练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即幽默、仁慈,这个话纯然是说不通的。竟然会说仁慈,真难以相信!要是可以这样说,又如何解释骇人听闻的残忍——也许作者也有这样的意图,也许没有,也许作者准许这样做,也许并不准许——充斥全书,从而使得幽默变味的残忍?我们还是别把民族性牵扯进来。堂吉诃德时代的西班牙人对疯子、对动物、对虾仁、对不遵守规范的人,所表现的行为态度,在那个残暴又辉煌的的年代和其他国家一样残忍。或者说,和之后更残暴但却不那么辉煌的年代相比也毫不逊色。在那些年代,所谓残酷性已经是张牙舞爪了。堂吉诃德在冒险途中遇见的一批用铁链串在一起的囚犯中,有一个偷牛贼,他已经被套上了枷锁,但书中提到这个细节的时候,似乎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在古时候的西班牙或者古时候的意大利,就像在我们当代的极权国家里一样,用刑是很随便的——尽管在古代西班牙或古代意大利,酷刑更加公开地采用。在堂吉诃德的时代,西班牙人把精神失常看作是有趣的事,后来的英国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常常到伦敦疯人院观光旅游。

……

然而,听我说了这么多话之后千万不要认为,《堂吉诃德》上演的融合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的交响乐,是一部只能在遥远的古代的乐器上才能演奏的音乐作品。也不要认为,如今,这些痛苦之琴弦只能弹拨出遥远的铁幕后的暴虐。痛苦仍然伴随着我们,仍然在我们周围,仍然在我们当中。我所指的不是微不足道的皮肉伤痛——尽管在痛苦历史上这些皮肉伤痛也有它的地位——如脑袋被撞了,肚子被踢了,鼻子被揍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电影和幽默连环画中的有趣特点。我心里想的是在好的管理制度下的更加琐细的事情。在我们的学校里,偶尔发生模样怪异的孩子被虐待的事例,而虐待他们的人就是他们的同伴,就像乡绅子弟吉诃德被他的魔法师们恣意虐待一样;流浪汉,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偶尔会在胫骨上挨壮实的警察一脚,那就像身穿盔甲的流浪汉和他的扈从在西班牙的大路上的遭遇一样。


胜利与失败

 在小说原著中,从一开始,堂吉诃德的形象就经历了一个身影不断增大的过程。(一)先是初的一个令人厌烦的乡绅,吉贾纳老爷;(二)后则是一个善良的人吉贾诺,他仿佛既有狂人堂吉诃德的荒唐又有悔恨的乡绅的无奈……

 我们的面前摆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产生这个人物的书脱离了关系;离开了他的祖国,离开了他的创作者的书案,在游历西班牙之后又来游历世界。因此,堂吉诃德比塞万提斯构思的时候要伟大得多。三百五十年以来,他穿越了人类思想的丛林与冻原——他的活力更充沛,他的形象更高大了。我们已经不再嘲笑他了。他的纹章是怜悯,他的口号是美。他代表了一切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这诙谐的模仿已经变成杰出的典范。

……

我们应该把堂吉诃德和他的扈从想象为两个小小的身影,在大片火红的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在远处骑马缓行,而他们的两个巨大的黑影,其中一个黑影特别的长,掠过几个世纪的旷野,一直伸展到我们身边。


对话与写景


倘若我们遵循文学形式和手法的演变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至我们的时代,我们注意到对话艺术的发展与渐臻完善,比描写自然,说得更恰当一些是表现自然,要早很多很多。到了一六○○年,所有国家的伟大作家写的对话都已很精彩—自然,流畅,生动,活泼。但是用文字形式来描述风景还需要再等待时日,大致说起来,还要等到十九世纪的初叶,才能达到两百年前对话所达到的同等水平;而只有到了十九世纪的下半叶的时候,涉及外部自然界的描述性文字,才与故事本身结合起来,与故事融为一体,不再成为独立的段落,与故事不相关联,从而成了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在我们这部书中,对话是生动活泼的,而写景却是死气沉沉的,这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尤其要你们注意小说第二部第五章桑丘和他的妻子之间非常动人的自然流畅的谈话。


“‘你带什么东西回家了,桑丘我的好老公,’她问道,‘叫你这么高兴?’


“‘老婆,’他回答道,‘假如这是上帝的旨意,那我就乐得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兴呢。’


“‘我弄不明白,老公,’她说道。‘我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祝愿自己不要像现在这么高兴。可能我是个傻瓜,可是我就不明白你怎么会乐得不高兴呢。’


“‘你听我说,特莱莎,’桑丘说道,‘我这么高兴是因为我已经决定再回去服侍我的主人堂吉诃德,他想第三次到外面去寻找冒险,……虽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把你还有我们的孩子丢在家里我心里很难过。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待在家里吃我的面包,弄得干干净净的,不想把我拖出门去大路不走走小路,小路不走走岔路—上帝不必花什么代价,他只要表示一下他的旨意就行了—那样的话,不说也明白,我的高兴劲儿比我现在这样子还要实实在在,还要高兴得长久,可是我现在虽说也高兴,这高兴还夹着伤心,因为要把你们丢下不管了。我说假如上帝要下达旨意我乐得心里不高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吗。’


“‘你听我说,桑丘,’他的妻子回答道。‘自从你跟一个游侠骑士结伙以来,你说起话来老是拐弯抹角、爱兜圈子,叫我没法弄明白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婆,假如上帝明白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那不就行了吗;因为上帝什么都明白,对我说来那就是上上大吉了……


“‘……我答应你,老婆,……假如上帝保佑让我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岛屿,只要有了,我一定叫女儿玛丽嫁一个地位很高的姑爷,哪一个人要靠近她都必须叫她一声“夫人”。’


“‘不行,桑丘,’他妻子说道。‘嫁一个和她出身相当的人;这才是上策。假如你叫她脱了木头鞋,穿上木底鞋,假如你叫她脱了绒布裙子,穿上丝绸圈环裙,……我们可怜的姑娘就要晕头转向,每走一步路就要闹出上千个笑话来,她这个土布加粗线做的材料就要漏洞百出的。’


“‘你给我住嘴,蠢女人,’桑丘说道。‘没什么了不得的,两三年之后她就习惯了,什么庄重,什么仪态,就跟一只手套一样,服服帖帖;假如还不适应,那有什么了不得的?就让她做一个“夫人”,也不管出什么乱子。’……


“‘老公,’特莱莎说道,‘你能肯定你明白自己说的这些话吗?因为,我非常地担心,生怕万一我的女儿做了伯爵夫人,她这一辈子就被我们毁了。你想怎么样尽管去做,叫她做公爵夫人也好,叫她做公主也好,尽管去做吧,可是我要告诉你,我是一概不答应,一概不同意的。……


“‘你呀,老兄,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你去做你的荒岛总督,你去昂首挺胸吧,我可要以我进了天堂的妈妈的名义告诉你,我跟我的女儿是绝对不会迈出这村子一步的。……你走吧,你跟你的什么堂吉诃德走吧,去找你们的冒险吧,让我们娘儿俩在这儿受苦受难吧;要是我们有这个福分,上帝自然会替我们排除万难的。……


“‘我跟你说,假如你决意要做什么总督的话,你就把你的儿子桑丘带走,这样一来你也可以教教他,让他学学怎样做总督;因为儿子跟老子学,接老子的班,那也是一件好事。’


“‘我一旦有了要管的政府,’桑丘说道,‘立马就派人来叫他过去。同时我还会给你送钱来;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会把钱借给没有钱用的总督。而且我要你把他好好装扮装扮,他的本来面目要遮一遮,千万别让人看出来,但是又务必要让人觉得他就是现在装扮的体面的人。’


“‘要是你寄钱回来,’特莱莎回答说,‘我一定把事情办好。’


“‘那么,好,这事就算这样说定了,对吧,咱们的女儿就嫁一个伯爵?’


“‘哪一天我见她做了伯爵夫人,’特莱莎回答道,‘我就觉得我是在把她往坟墓里送。不过我再跟你说一遍: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们女人生来就担当着听从男人的义务,不管男人有多么傻,多么蠢,我们非得听从。’


“话刚刚说完,她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哭泣起来了,仿佛她已经看到她的女儿桑契卡(注:桑查的昵称)死了,送进了坟墓。”


塞万提斯对于自然的热爱具有所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的典型特点—落入俗套的小溪流、永远不变的葱绿的草地,以及令人心旷神怡的树林构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人的要求来创作的,又是按照人的要求来改变的。这一个世界将伴随着我们度过十八世纪;你们可以在简? 奥斯丁小说中的英国找到这样的风景。我们这部小说中对自然的毫无生气、矫揉造作、陈腐老套的描写的一个很好例子,就是第二部第十四章写到的黎明,有成千上万只鸟儿和它们的快乐的歌唱迎接黎明的到来,还有那晶亮闪烁的露珠,叮咚欢笑的泉水,潺潺流淌的溪流,以及这一枯燥乏味的构想的其他方面①。这些溪流和小河在《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窃窃私语,说了人的坏话,并在书中噩梦那样可怕的河岸革命中举行暴动。


我的上帝呀,你们设想一下西班牙的山区,荒芜、严酷、太阳曝晒、冰冻、干裂、黄褐色、深褐色、深绿色,然后再来读读晶莹闪烁的露珠和欢快歌唱的鸟儿!这就好比跋涉了我们西部的艾草遍地的高原之后,或者攀登了到处都是颤杨、松树、花岗岩、激流峡谷、泥沼、冰

川、黝黑的犹他州或科罗拉多州的山峰之后——旅游者却要根据一座新英格兰假山庭院的景致来将所见所闻加以描绘,但是在新英格兰假山庭院你们看到的却是修剪得像鬈毛狗似的进口灌木和油漆成拟绿色的橡皮软管。


展开
目录

《堂吉诃德》讲稿

原编者前言 [美] 弗莱德森·鲍尔斯 I


导 言 IX


引 论 4


两幅画像:堂吉诃德和桑丘· 潘沙 20


结构问题 38


残酷性与蒙骗 71


历史编写者主线,杜尔西内娅,以及死亡 104


胜利与失败 121


故事与解说,第一部(一六○五年) 151


故事与解说,第二部(一六一五年) 208


附 录 27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