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刘美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510135
  • 作      者:
    滕贞甫主编
  • 出 版 社 :
    大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刘美华将高雅的艺术与普通的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事认真负责。作为演员,她演的人物活灵活现;作为领导,她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她育出桃李满天下……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滕贞甫,笔名老藤,1963年生于山东即墨,毕业于黑河师专中文系和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渤海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任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连市文联主席。1984年开始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作品,出版有《鼓掌》、《会殇》、《儒学笔记》等七部著作,曾获东北文学奖、辽宁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是对大连市文艺“金苹果奖”得主的创作成就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一本,书以传主的名字命名,包含“苦乐人生”“慧眼识珠”“春华秋实”三个部分。“苦乐人生”中,他回顾了自己创作和追求艺术的历程。“慧眼识珠”收录了《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评论家对其作品的鉴赏品评,使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深层次、多角度的认识。“春华秋实”是作者前中后期美术作品的集锦,如宣传画、水墨画、国画等各类作品,充分展现了晁德仁的艺术成就。“艺术年表”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各时期的作品、个人成就、艺术交流活动等。

展开
精彩书评

      刘美华拥有姣好的外形和优秀的内在表演素质,她贴近生活、勤苦练功。在独角戏《勾魂唢呐》中她从一个少女演到九旬老妪,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纯朴的中国女性形象,使话剧向民族化方向做了新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勾魂唢呐》,她恍然道:“这不正应了当初,岁数大了,真就演了个老太太。”
   在话剧舞台上的十几年生活,刘美华既说不上不幸,也算不上幸运。参加了二十几个剧目的演出,除个别剧目外,她大多扮演些“二流”角色。虽然她也为自己曾出演主角的戏而津津乐道,但真正使她感到满意的,是类似《少帅传奇》中唱小曲的黑姑娘一类。在她的心目中,即使在大连话剧团,她也仅仅是一个小演员,有些主角的活儿,她自然而然地认定那是大演员们的事。然而,大连话剧团的许多戏,又正经离不了她。久而久之,她在团里也算得上一个人物了。时间长了,她也为自己积攒了些家底,终于在1995年,因成功地饰演了《勾魂唢呐》中的老太太,获得了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她扮演的角色中,留给人们印象较深的,多是些泼辣尖酸、风风火火的形象,或是些用她自己的话讲,叫“坏女人”的人物。熟悉她的人,有不少以为她恰好或只好来扮演这类角色,对此,她似乎默认了。但实际上,她心底潜藏着一种不服气,她在寻找着在舞台重塑自身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当几经打磨的剧本《勾魂唢呐》放在她手上时,她意识到这是大可为之一搏的时刻。她仿照剧本,编了一句自勉的话:“现在不拼还等到什么时候?还得等到九十多岁吗?”表面上看,刘美华的秉性与她扮演过的泼辣角色十分接近,直率,快人快语,讲话做事直奔主题,甚至有些粗声大气,眼神、颧骨、嘴角,让人觉得招惹不起。其实如同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要注意到全部复杂性,刘美华也并不就是单色调的主儿,较为细腻的情感和较为深沉的体验,与一触即发的激切热烈,共同存在于她的身上。并且,她也曾在扮演《疯狂过年车》中魏华的形象时,为塑造复杂深邃的心理形象,做出过努力。《勾魂唢呐》中的老太太,行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形象,需要艺术家以深厚的功力和灵动的创造,去完成这项充满魅力的工程。据说,有人已打算将这个剧本纳入戏剧学院的表演教材之中。除去老太太形象中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感和丰厚的思想内容,
  单就这个形象的长距离时间跨度、无对象无实物交流、时空转换的迅速及强烈的地域色彩等表演要求,就足以令人却步。在这个角色面前,刘美华调动了自身的各种积蓄。她充分利用了自己擅激情、长表现、投入迅速、转换机敏的一面,又进一步发掘了自己深入体验,细腻连贯的潜能。她终于成功了。
   《勾魂唢呐》全剧由老太太迷离恍惚的追忆连缀而成。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斟自饮,疑神疑鬼,刘美华以较为夸张的形体和表情,创造了一个既富于沧桑意味,又豁达爽利的平民老妪。“出嫁”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农家少女的清纯为特征,又于其中初露刚强的端倪。质朴轻盈的近乎载歌载舞的表演,与单纯而倔强的内在性格结合,较好地为全部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偷情”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少妇的觉醒为特征,又于其中刻意展示觉醒的人生追求与固有的心灵障碍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冲突。表演中,她十分细致地在甜与苦、进与退、欲与止之间,刻画出心理动作线索。“文革”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家庭妇女的泼辣为特征,又于其中努力舒张一“义”字。她夸张地运用着那个年代通常使用的语言,将扶弱济难的性格与“造反”的气派一同拿出来,与“造反派”针锋相对,很有分寸地表现了身处特定社会环境中良知不泯的百姓形象。“救夫”一段,刘美华着重以中国妇女的坚韧和明事理为特征,又于其中隐匿着某种柔弱。她以坚强和理解面对身中数弹的丈夫,却以忧伤和无望表露心中的忧痛,将女人的弱与强的结合现于剧中。“大侄子”一段,刘美华着重以“情”字为特征,又于其中衬以爽快。爱惜晚辈而致忧国,心痛孩子而致感激那些脊梁式的人物,她将这段戏演得激动人心。“打夫”一段,刘美华着重以趣味为特征,又于其中复现泼辣。结尾的戏中,刘美华虽在外形上复归九十多岁老妪,却努力加重了沉稳和坦然,并在最后创造了超越空灵的心理感觉,将人物推向升华。整个演出,刘美华既把握了人物,也把握了剧场。观众由她的表演而牵动着情绪,亦喜亦忧,亦沉亦浮。当戏结束时,同行们说演得好,别的观众说没看够。
   刘美华的舞台道路,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业余”演出阶段,她锻造了面对观众时的热情和勇气,也培养了多面手的基本素质。二是“类型化”阶段,她以演泼辣风火的角色见长,尤以煽动观众趣味和制造演出气氛而引人注意。三是进入“性格化”阶段,以《勾魂唢呐》成功演出为标志,刘美华逐步走向表演艺术的更高境界。刘美华的表演总的说是在注重“体验”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表现”。她善于从剧情和情境中,捕捉触动情绪活动的因素,迅速地转化为内心感受,并简洁明了地外化为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表演方式。同时,她也善于运用表演的外在的手段,激发内在情感,并提示观众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在表演艺术那既鲜花盛开又充满荆棘的路途中,刘美华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可以相信,这种探索只要坚持下去,会成为通往艺术仙境的途径之一。
   刘美华满身爽直,又不乏谦逊。在谈到要写这篇文字时,她再三强调要感谢那些给予过她帮助的人和事:老师、导演、剧本、上海戏剧学院……对了,她说她要格外感谢生活给予她艺术创作的营养。她怀念当年歌唱的大山,她不忘导演为一个小品整天将她赶入菜地,她为《勾魂唢呐》而每天加入老人晨练的人群,结交了好些口操山东方言的平常人家的老妇人,从她们的眼神、表情、举止和心事、家事中,寻找素材……当与之切磋她表演中的某些问题时,她显得尤为兴奋。她不因此而恼怒,反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构思着改进、完善表演的方略。看她的意思,舞台表演是她意欲奋斗终生的事情了。
   看到话剧《勾魂唢呐》剧本,多数人不禁担忧:独角戏,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整出戏里絮叨着自己一生的经历,这戏怎么演?观众怎么看?当导演将老太太的角色分派给刘美华,她也忐忑。然而,就在她提心吊胆地读完剧本之后,一种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这戏就是给我写的,这是我命运中的一次机遇!1995
   年10月初的沈阳,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中,话剧《勾魂唢呐》的演出大获成功。刘美华,也随着这成功成为人们关注的人物。也许,刘美华真正在舞台上寻找到了自己命运的机缘。
   刘美华,大连话剧团三级演员,祖籍山东,l954年出生于大连。可能天性所致,她从小就追逐上了艺术,虽然这种追逐是许多人都有过的,但她追得有耐心,追得长久。和许多孩子一样,她喜欢唱歌,从孩提唱到青春。1967年,她被调到大连市电业局搞业余文艺,她在舞台上唱。1969年,她到了山东威海农村,在
  大山里唱。她对自己“业余”的经历颇感自豪。据说,她那时曾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扮演韩英,唱得小有名气呢。当然,后来她回顾这段经历时,最深的感慨,还是“业余”所造就的那种“文武昆乱不挡”的本事和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儿”。之后她在专业剧团里扮演《救救她》中的李晓霞,导演便要求她
   拿出“业余”的冲劲儿。1979年,大连歌舞团和大连话剧团同时看中了刘美华。她经过挺实在的考虑,主要取“话剧演员的艺术寿命长些,年轻演小姑娘,老了演老太太”之说,加入了大连话剧团的阵营。当演完了《勾魂唢呐》,她恍然道:“这不正应了当初,岁数大了,真就演了个老太太。”
   在话剧舞台上的十几年生活,刘美华既说不上不幸,也算不上幸运。参加了二十几个剧目的演出,除个别剧目外,她大多扮演些“二流”角色。虽然她也为自己曾出演主角的戏而津津乐道,但真正使她感到满意的,是类似《少帅传奇》中唱小曲的黑姑娘一类。在她的心目中,即使在大连话剧团,她也仅仅是一个小演员,有些主角的活儿,她自然而然地认定那是大演员们的事。然而,大连话剧团的许多戏,又正经离不了她。久而久之,她在团里也算得上一个人物了。时间长了,她也为自己积攒了些家底,终于在1995年,因成功地饰演了《勾魂唢呐》中的老太太,获得了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她扮演的角色中,留给人们印象较深的,多是些泼辣尖酸、风风火火的形象,或是些用她自己的话讲,叫“坏女人”的人物。熟悉她的人,有不少以为她恰好或只好来扮演这类角色,对此,她似乎默认了。但实际上,她心底潜藏着一种不服气,她在寻找着在舞台重塑自身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当几经打磨的剧本《勾魂唢呐》放在她手上时,她意识到这是大可为之一搏的时刻。她仿照剧本,编了一句自勉的话:“现在不拼还等到什么时候?还得等到九十多岁吗?”表面上看,刘美华的秉性与她扮演过的泼辣角色十分接近,直率,快人快语,讲话做事直奔主题,甚至有些粗声大气,眼神、颧骨、嘴角,让人觉得招惹不起。其实如同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要注意到全部复杂性,刘美华也并不就是单色调的主儿,较为细腻的情感和较为深沉的体验,与一触即发的激切热烈,共同存在于她的身上。并且,她也曾在扮演《疯狂过年车》中魏华的形象时,为塑造复杂深邃的心理形象,做出过努力。《勾魂唢呐》中的老太太,行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形象,需要艺术家以深厚的功力和灵动的创造,去完成这项充满魅力的工程。据说,有人已打算将这个剧本纳入戏剧学院的表演教材之中。除去老太太形象中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感和丰厚的思想内容,
   单就这个形象的长距离时间跨度、无对象无实物交流、时空转换的迅速及强烈的地域色彩等表演要求,就足以令人却步。在这个角色面前,刘美华调动了自身的各种积蓄。她充分利用了自己擅激情、长表现、投入迅速、转换机敏的一面,又进一步发掘了自己深入体验,细腻连贯的潜能。她终于成功了。
   《勾魂唢呐》全剧由老太太迷离恍惚的追忆连缀而成。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斟自饮,疑神疑鬼,刘美华以较为夸张的形体和表情,创造了一个既富于沧桑意味,又豁达爽利的平民老妪。“出嫁”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农家少女的清纯为特征,又于其中初露刚强的端倪。质朴轻盈的近乎载歌载舞的表演,与单纯而倔强的内在性格结合,较好地为全部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偷情”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少妇的觉醒为特征,又于其中刻意展示觉醒的人生追求与固有的心灵障碍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冲突。表演中,她十分细致地在甜与苦、进与退、欲与止之间,刻画出心理动作线索。“文革”一段,刘美华着重以家庭妇女的泼辣为特征,又于其中努力舒张一“义”字。她夸张地运用着那个年代通常使用的语言,将扶弱济难的性格与“造反”的气派一同拿出来,与“造反派”针锋相对,很有分寸地表现了身处特定社会环境中良知不泯的百姓形象。“救夫”一段,刘美华着重以中国妇女的坚韧和明事理为特征,又于其中隐匿着某种柔弱。她以坚强和理解面对身中数弹的丈夫,却以忧伤和无望表露心中的忧痛,将女人的弱与强的结合现于剧中。“大侄子”一段,刘美华着重以“情”字为特征,又于其中衬以爽快。爱惜晚辈而致忧国,心痛孩子而致感激那些脊梁式的人物,她将这段戏演得激动人心。“打夫”一段,刘美华着重以趣味为特征,又于其中复现泼辣。结尾的戏中,刘美华虽在外形上复归九十多岁老妪,却努力加重了沉稳和坦然,并在最后创造了超越空灵的心理感觉,将人物推向升华。整个演出,刘美华既把握了人物,也把握了剧场。观众由她的表演而牵动着情绪,亦喜亦忧,亦沉亦浮。当戏结束时,同行们说演得好,别的观众说没看够。
   刘美华的舞台道路,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业余”演出阶段,她锻造了面对观众时的热情和勇气,也培养了多面手的基本素质。二是“类型化”阶段,她以演泼辣风火的角色见长,尤以煽动观众趣味和制造演出气氛而引人注意。三是进入“性格化”阶段,以《勾魂唢呐》成功演出为标志,刘美华逐步走向表演艺术的更高境界。刘美华的表演总的说是在注重“体验”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表现”。她善于从剧情和情境中,捕捉触动情绪活动的因素,迅速地转化为内心感受,并简洁明了地外化为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表演方式。同时,她也善于运用表演的外在的手段,激发内在情感,并提示观众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在表演艺术那既鲜花盛开又充满荆棘的路途中,刘美华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可以相信,这种探索只要坚持下去,会成为通往艺术仙境的途径之一。
   刘美华满身爽直,又不乏谦逊。在谈到要写这篇文字时,她再三强调要感谢那些给予过她帮助的人和事:老师、导演、剧本、上海戏剧学院……对了,她说她要格外感谢生活给予她艺术创作的营养。她怀念当年歌唱的大山,她不忘导演为一个小品整天将她赶入菜地,她为《勾魂唢呐》而每天加入老人晨练的人群,结交了好些口操山东方言的平常人家的老妇人,从她们的眼神、表情、举止和心事、家事中,寻找素材……当与之切磋她表演中的某些问题时,她显得尤为兴奋。她不因此而恼怒,反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构思着改进、完善表演的方略。看她的意思,舞台表演是她意欲奋斗终生的事情了。
   ……

展开
目录

苦乐人生
挑挑拣拣的记忆
慧眼识珠
《勾魂唢呐》进京演出座谈会发言摘编
在舞台寻找命运的机缘——记大连话剧团演员刘美华
只有一个角色的大戏——观话剧《勾魂唢呐》
掌声响起来——访第十四届梅花奖获得者
话剧演员刘美华
独角戏《勾魂唢呐》的新、奇、特
面对挑战——谈刘美华在《勾魂唢呐》中的表演
一个特异的戏剧形象——评独角戏《勾魂唢呐》
话剧舞台的“黑马”
老经典:话剧《勾魂唢呐》
一人一台戏
一晚演一生
——陈慕华高度评价该剧“新、奇、特”
春华秋实
多彩的人生?多彩的舞台
眼睛、语言——心灵的窗户、思想的通途——《勾魂唢呐》表演体会
永远勾魂的唢呐——独角戏《勾魂唢呐》的表演感受
作品展示
艺术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