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杂技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讲述大连著名杂技人崔风云老师的书,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崔风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杂技艺术大师的道路,并且把他的杂技技艺、中国传统杂技艺术带出国门,名扬世界的心路历程,另外,书中诸多的精美演出照也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这套丛书共24册,每位获奖者单独成册。书中内容包括获奖者的生平经历,获奖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记录,以及后来自身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创新和坚守带来的成功体验。书中还展示了获奖者不同时期艺术成就的照片、图片,许多的艺术观点、艺术个性彰显其中。
《崔风云/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通过讲述崔风云的杂技生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为弘扬中国民间杂技艺术半个多世纪,用杂技实现人生价值的名杂技表演艺术家的形象,看到他如何师承家传,从小练习杂技的趣闻轶事,看到他在杂技创作中的孜孜以求、继承创新和无私奉献,以及走出国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书中阐述了作者的艺术观点,选取了大量国内外获奖作品和活动照片以及多篇评论文章。
《崔风云/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父亲与师爷 吴桥,被誉为“天下杂技第一乡”。“没有吴桥不成班”是杂技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吴桥之于中国杂技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吴桥杂技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西欧十四国,每到一处他总能在所接见的华侨中发现吴桥杂技艺人的身影。周总理曾欣喜地感叹道:“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南朝梁任防《述异记》记载:“今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角抵戏源自蚩尤戏,先秦时主要指摔跤等力技杂技,后泛指杂技表演。) 吴桥位于古冀州南部,地处黄河故道下游,人多地少,水灾频发。春冬两闲时外出卖艺,是吴桥人世代延续下来的一条糊口生路。有一句民谣在吴桥流传了上千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是吴桥杂技人的生动写照。我的师爷、我的父亲,还有我,都是循着这古老的足迹,踏上了杂技之路。我们吴桥杂技人,就是一个带着另一个、一个教着另一个、一个帮衬着另一个地走出吴桥,登上了世界杂技的舞台。
都说杂技人不善言辞,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因此,我特别感谢这次“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让我可以好好想_想、写一写,把我们这些“老杂技”的经历和故事“倒”出来。我的师爷、我的父亲,还有我,我们走出吴桥的那天,人生就和杂技“搅”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我干杂技这行,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杂技。而我的父亲,是被我的师爷领进了杂技的大门。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吴桥县何庄乡崔庄。我的父亲崔忠孚于1918年出生。那时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全家都在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离我家五里路远的地方有个姚庄,我的师爷蔡吉照就来自那里。父亲7岁那年被蔡吉照收为徒弟,从此开始苦练杂技。
我的师爷蔡吉照也是从小练杂技,尤其擅演《飞叉》。他早年一个人走南闯北到处表演,后来于1951年加入旅大魔术杂技改进小组(旅大杂技团前身),是旅大杂技团(1981年改称大连杂技团)最早的二十二名成员之一。我就是应他的召唤于1959年来到大连的。
父亲是师爷蔡吉照唯一的徒弟。为了尽快学到师爷的本事,也为了早日改变全家的贫困生活,7岁的父亲每天训练十多个小时,累得一天到晚腰酸腿疼,被师爷打骂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苦练了一年后,父亲第一次走出崔庄,怀着忐忑的心情跟随师爷坐上火车,坐上船,开始了漂泊异国的卖艺生涯。
……
苦乐人生
杂技传承路
父亲与师爷
印度演马戏
我要干杂技
结缘《水流星》
创新《水流星》
从大连走向世界
海外演出见闻
培养后继者
慧眼识珠
崔风云
狠、磨出真功——介绍大连杂技团主要演员崔风云
春华秋实
浅谈杂技艺术与创新
作品展示
荣誉奖状展示
奖章展示
艺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