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801872
  • 作      者:
    王友胜, 吴广平主编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两个领域的。为了集中展示会议成果,《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选编了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三十三篇,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将另行选编出版。本书由湖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学科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出版,由王友胜与吴广平负责编辑,王友胜主要负责拟定选录篇目,吴广平主要负责全书的文字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主流诗歌中的扬雄典事
  扬雄的文学创作较为全面,除乐府诗而外,西汉流行的文体他几乎都有涉猎,并且均获得较高成就。他的作品,理所当然成为后代作家与文论家取则与批评的对象。首先确立扬雄文学史地位的是刘勰。其《文心雕龙》屡屡提及扬雄的作品以及扬雄关于文学的言论,以为评文论文的准绳。扬雄对于刘勰的影响,前贤时修多有讨论,兹不赘论。但《文心雕龙》是文论著作,它所提及的扬雄情事与文学创作(这里主要就诗歌而言)中的扬雄典事还有所差距。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扬雄典事,经过历代诗人的筛选重塑,已升华超越为诗语符号,这其中,渗透着中国文学的独特情味。
  寂寞不遇的典则。
  中国古代有所谓“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仕途的显达成为衡量读书人(包括文人作家)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准。扬雄博学、覃思、深微、宏丽,使偏有一才的文人多能从巾发现自己的身影。自我意识颇为强烈的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义化的熏陶,也都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但现实境遇与义人对自我的确认,往往呈现出较大落差。心怀牢骚的文人存扬雄的经历中,便尤其关注其寂寞不遇,并以为异代知音。扬雄的寂寞是后世诗人吟咏的重要题材。
  寂寞的前提是高才。两者结合在一起,是文人情感进发的源泉。诗歌中的扬雄,正是高才与寂寞并举。开此端绪者为两晋诗人左思,其《咏史》诗中有一首专门吟咏扬雄: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竞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汉书·扬雄传赞》总结扬雄的著述活动:“(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羽猎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②左思正是以此为基础,概述扬雄的才华。诗的开篇用大量笔墨渲染西京的富丽繁华,贵族的豪奢与喧嚣,以此作为扬雄著述生活的反面陪衬。当贵族沉醉在弦歌钟磬的美妙之时,扬雄独玩《太玄》(“所讲在玄虚”)这垂范后人的著作。非但如此,左思笔下的扬雄,言论(指《法言》)与孔子比肩,辞赋与相如仿佛。但这样一个高才足以命世的人物,虽然死后声名大震,生年却名位不彰,整日与寂寥的门宅相守。这里面,其实熔铸了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慨:左思位卑才高,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倍感压抑。诗人的他,对于高才的自负,声名的寂寞,化为对其所景仰的扬雄的咏叹。后世的相关吟咏,多是此诗的回响与生发。元代诗人余阙《拟古二首》其一对于扬雄的咏叹与左思结构立意均相似,唯叹息更为沉重:“昔在西京日,纵观质前闻。皇皇九衢里,列第起朱门……东家有狂生,容颜若中人。谬言拟仲尼,幽思切玄文。著书空白苦,名宦乃不振。悠悠千载下,安有扬子云。”诗人以为,世俗价值取向在于利禄,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事实。
  ……
展开
目录
韵同相感深
——英国诗人克莱默一班对中国古典诗歌西传的贡献
宇文所安式的破执:重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叙述结构
西王母神话的传播研究

从牵牛到牛郎
——牛郎传说的四个传播层面
略论日本汉诗在中国的传播
美国学者中国古代诗学接受研究之特点

论文学传播中的“共生”效应及其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
——以宋词为中心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扬雄典事及其深层取向
魏晋南北朝邮驿的私人化倾向与诗歌异地传播
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

千年一曲唱《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史考述
王维诗歌盛唐接受的现实与意义

从王维到韩愈
——略论盛中唐文学思想的传承
两宋时期的李贺接受

题壁与记忆
——苏轼题壁诗研究
朱熹《考异》与韩集的近世化
诗集编撰与杨万里诗坛盟主地位的确立
论朱熹、方回对南宋诗人赵蕃的接受
宋词的手抄传播
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

清初唐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对顺治至康熙十年前后唐宋诗选情况的考察
唐诗对清中期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影响
试论清代咏红诗的接受学意义
王先谦所编文章选本与其学术思想和文章学理论
论石刻《醉翁亭记》成功传播的影响
中古赋学审美范畴“丽”的阐释
明代学者对汉赋的评点
许渊冲、卓振英英译<<九辩》的比较研究
明清西厢故事流变论
例戏《天官赐福》的源流与演变
文学传播与《水浒传》的好汉形象塑造
论林纾对中外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引用李杜诗辑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