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铁血西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5088248
  • 作      者:
    徐焰著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东方揭开,正式演化为世界性战争则从欧洲开始。中国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不过却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对抗先进工业国的拼搏,演出的多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场面。在西方战场上,却是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拼搏,飞机、舰艇、坦克一类兵器是战场的主角,人们看到的是一场地面、海洋和空中交织厮杀的机械化战争。回顾和研究人类的机械化战争,就应该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战场,尤其是美、英、法同德国交战西线。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干部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曾在沈阳军区边防部队任过战士、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军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有的著作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并发表过一些书法和美术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西线战场的血雨腥风。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战争、战役背景加以连接梳理,对战争进程进行必要叙述的同时,对比战争双方实力、战术素养及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展开
精彩书摘

战胜纳粹德国,到底是东线还是西线的作用大

20 世纪30 年代在世界上崛起的法西斯势力,一时成为人类公敌,不仅苏联、中国要与之拼死相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新兴金元帝国美国都要同它作战,相互还结成联盟,按进步人士的说法就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战争打赢了,胜利果实又要按功劳和实力分配,这成了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是国际上争夺“话语权”的焦点之一。人们常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不同国度、不同立场的人一向按自己的观点诠释历史,绝不可能像外星人看地球那样超脱。

欧美人出于深入骨髓的“西方中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来都将苏德战场只放在很次要位置,对中国抗日战场更是轻描淡写。过去苏联又一直有着大俄罗斯主义情结,对英法初期的抗德作战定性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后才对美国、英国和“自由法国”同德意的作战加以肯定,不过对其作用仍评价不高。

1999 年,德国政府根据两德统一后汇集的调查统计数字,重新公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死亡数字。从中可以看出,在诺曼底登陆前,精壮的纳粹武士大都已横尸莫斯科郊外雪原、斯大林格勒的残垣和库尔斯克旷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时,遇到的德军部队充斥着超龄兵、少年兵,因而能用较小的代价比较容易地打败他们。

全面研究一场现代立体化的战争中的损失,不仅要看人员伤亡,还要看物资损耗。德军死伤人员的四分之三系苏军造成,本土遭受的轰炸却主要是由美国、英国航空兵实施。德军战损的8 万多架飞机约有4 万架以上是毁于西线,舰艇的损失更是绝大多数在西部战场(苏联海上作战能力很差),只是德国生产的4.2 万辆坦克(包括强击炮)的85% 以上损失于东线。客观地看,消灭纳粹德国的主力是苏联,美英盟国的重大作用也应充分肯定。

 

美英绝对的物质优势决定了西线战争结局

在工业化时代,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钢铁、斗科技水平。像西线那样的投入大量飞机、舰艇的海空战,只有美英这样的国家打得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靠着抗击日本的坚韧性同美、英、苏并列为反法西斯“四强”,却因属于连步枪都不能自给的落后的农业国,有大国的名号却无相应的实力,只能以持久战“熬时间”。美国在战争期间号称“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是因为它战时能年产8000 多万吨钢而占全球一半,飞机、舰艇和战车产量也居首位。不过美国人很爱惜本国人生命,战时主要以租借方式提供武器给英国、苏联和中国,让这些国家当“第一线队员”,自己作为“二线队员”在战争末期才大规模参战,能以最小的人员损失取得最大的战略利益。杜鲁门总统在1945 年战争结束时,敢自夸美国已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就是凭这种实力。

美国和英国作为商业资本主义的代表,一向有精于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费比的习惯,很少打那种拼伤亡的硬仗而注重“巧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可看出,美国和英国在参战各大国中的人员损失最少,打硬仗的苏联和德国人力损失巨大,中国死亡惨重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作战而是遭屠杀。

英国在战争中虽遭受过德国飞机轰炸,炸死的人不过6 万人。美国因有两个大洋相隔,人民都置身于战事之外。苏联的西部国土备受德军蹂躏,加上血流成河的厮杀,死伤超过任何国家。德国起初把战火烧到别国土地,后来在美英盟军轰炸下死亡了差不多80 万人,最惨重的伤亡还是在苏军攻入其国土之后,1945 年头几个月,在战火和逃难之中不下有300 多万德国平民丧生。由此看来,尽量避免在本国土地上作战,确是避免民众遭殃的最好办法。

美英军队在西线作战伤亡较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尽量用科技力量来减少人力损耗,海空力量的优势虽不能代替陆军,却能大大减少地面战的困难。例如在诺曼底登陆这一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中,美英军运用了战役佯动欺骗、电子干扰等种种措施,以不算大的损失一举成功。斯大林曾不无羡慕地致电美英称赞此役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

交战除物质力量的较量外还需要人的意志相搏,过分强调个人生存价值的美英军队在战斗精神方面就一直有欠缺。经历过同美军作战的军人,通常都认为其具有“火力强、战术稳、步兵软”的特点,这种状态也严重影响了夺取全胜。经常只能靠火力驱赶敌人而不能近战歼灭,自然会拖长战争。不过靠着强大的火力压垮德军的意志后,美英军最后两三个月在西线就未遇到多少抵抗,德国人为害怕落入苏军之手还争着奔向西面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特别是西线的作战证明,军事技术常常是头等战斗力。冷兵器时代靠体力作战,游牧民族有时能战胜经济文化较先进的农耕民族。进入以化学能、机械能驱动的热兵器时代,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在强者面前一般就只有被动挨打。

希特勒的最大战略错误便是野心过大而实力不足。德国军备生产上落后于英美本不足怪,在陆战兵器方面还低于经济实力不如自己的苏联。究其原因,是因苏联靠战争正义性能动员人民勒紧裤带,英国也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希特勒却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因物资匮乏出现厌战并导致革命,在1944 年以前一直不敢削减民用消费品生产,其狂热的掠夺精神要靠不断提高国内享受水准来刺激。在战争最后一年,德国因得不到多少外来掠夺物,国内又压缩民品以提高军工生产,生活出现困苦很快使军民感到绝望,随后便出现战斗意志的崩溃。

据历史当事者回忆,美国兵进入德国西部时,经常向当地平民特别是儿童发巧克力、可口可乐,很快赢得了众多人的好感。苏军虽帮助东德的共产党人建立政权,却拆走大量设备作为赔偿,也没有力量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战后德国的东西方很快呈现出很大的生活差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出两个阵营冷战的结局。

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来自于物质。经济科技落后和物资匮乏的一方可以用持久战拖住和逐渐削弱强敌,最后取得彻底全胜的还是综合实力占优势的一方,能成为战胜者的小国、弱国也往往要靠同大国强国结盟。在人类迈向信息化战争时,这一规律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
目录

 

序 言//001

01 纳粹德国崛起后同英法摊牌//001

02 德国横扫波兰并进军挪威//021

03 “闪电”战逞凶和法兰西沦亡//039

04 不列颠孤军苦战纳粹而不屈//061

05 意大利的地中海之梦破灭//081

06 北非沙漠之战以英军全胜结束//101

07 独狼开始行动——德国潜艇和破袭舰开启大西洋海战//123

08 战略大轰炸重创德国战争潜力//145

09 美英反攻促使意大利崩溃//165

10 德国占领区到处燃起游击战火焰//185

11 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207

12 粉碎德军反扑并席卷德国西部//231

尾声//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