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新史学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新史学中,有一些问题关乎整个进程、全局,现提出来,有的或许已被学术界解决了,有的则还需继续探讨。
1.史学史的分期
既然中国新史学在时间意义上,从20世纪初开始,那么把它做长时段考察,从工作方便角度来说,总要弄个分期出来。
目前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总体上还没有明朗的观点提出来。不过,对于1949年以后则大体上比较明确,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文化大革命”1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
历史学分期至少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史学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二是史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正是学术史写作所谓的内在理路和外在理路。
这样,大体可以先划分两个50年。其外在因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权败逃中国台湾。其内在因素为:前50年,传统史学受到挑战并发生蜕变;日本、欧美史学在中国广为传播;学派纷呈、此消彼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三足鼎立。后50年,中国史学在地域上发生大分裂,那就是大陆史学和港台史学,新史学也摆脱不了这一格局,不过,海峡两岸新史学均有建树,各有千秋。
若还要细分,那么前50年可以分为:前30年,传统史学受到域外史学冲击和影响而发生蜕变,走向新史学,例如,梁启超批判旧史学,古史辨派摧毁旧古史体系,新史学理论逐渐流行,一批史学家以新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清史稿》遭禁,大学史学系建立,“中研院”专门研究机构史语所成立,专业杂志例如《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史地丛刊》等纷纷创立;后20年,各种新史学之间竞争交融,实证主义史学框架下,出现有所偏重的史观派和史料搜求派,或者可称为解释派和考证派;在政治上史学家有不同表现,或为国民党政府服务,或为共产党服务,或走自由道路。
后50年也可细划为:“文化大革命”前17年,大陆上苏联史学模式主宰史学界,而台湾则是来自欧美的史料学派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大革命”10年,大陆的苏联模式史学发展到极致,而台湾史料学派慢慢退缩,来自欧美的新新史学渐占上风。改革开放后,欧美新新史学理论在大陆风行,而台湾史学界则在新新史学影响下发生新的成长,对过去大陆的史学观点提出挑战并发生影响,海峡两岸史学交往愈来愈频繁。
2.学缘、学派及其消长
中国新史学的历史观、史料观、史学方法等,都受益于欧美新史学,所有新史学流派都与欧美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美新史学输入者主要是留学归国学者,主要传播手段是办杂志、开展课堂教学、举办专题演讲、出版著作等;从输入源上说,先是取自日本,后来取白欧美。
中国新史学,依据不同标准,有许多分派方式。学缘上,有学院派和自成派,学院派内有本土派和海归派;古今关系上,有信古派、疑古派;史论关系上,有史料派和史观派;阶级属性上,有资产阶级史学派、无产阶级史学派;地域上,有京津史学、东南学派、沪杭学派、西南学派、延安史学等;期刊上,有《学衡》派、《国粹》派、《食货》派、《禹贡》派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