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战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5675
  • 作      者:
    (英)约翰·基根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最负盛名的军事史专家力作,以1卷篇幅展示一战全貌。
  ★全面展示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及偶然因素。
  ★尤其注重战争中历次战役的细节展示,对每次重大战役都做出了相当详细的叙述和点评。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基根,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1998年BBC瑞思讲演人(ReithLecturer),多年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最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著有AHistoryofWarfare,TheSecondWorldWar,TheFaceofBattle,TheMaskofCommand,BattleatSea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一世界大战宣告了欧洲旧有国际格局的土崩瓦解,自文艺复兴以来生机勃勃、自信乐观的欧洲文化遭受重创,其影响甚至波及亚非广大殖民地,因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塑造了现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不理解这两次大战,就无法真正认识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约翰?基根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而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是该领域内的权威著作,文笔优美,令人不忍释卷……基根的著作无论怎样推崇都不会显得过誉。
  -——朱利安·克里奇利(JulianCritchley),《苏格兰人报》(Scotsman)

  ★基根对战役的描述是独一无二的,栩栩如生地把事件的展开和战场的大局联系起来……这本书是对于战争的某种纪念。当对于大战的直接记忆逐渐消退,《一战史》宛如真实的历史一样纪念着逝去的人们。
  -——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Times)

  ★约翰·基根的《一战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这场战争最好、最可读的介绍。
  -——大卫·霍斯普尔(DavidHorspool),《卫报》(Guardian)

  ★对大战的所有前线,从政治、文化起源到血腥结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精彩可读的叙述……引人入胜。--马克斯·威尔金森(MaxWilkinson),《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
  精彩之极……《一战史》以激情、冷静,以及对于全面战略的军事史家视角讲述了一战的故事。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Roberts),《星期日邮报》(MailonSunday)

  ★文笔优美,详述了一战的各种细节……自将近四十年以前西里尔·福尔斯(CyrilFalls)的著作以来,这是面向普通读者关于一战最好的概述。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Howard),《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展开
精彩书摘
  到1915年春,1914年冬季所有参战军队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在东线只比西线晚一点点——这给欧洲带来一条新的边境。这一边境的性质与战前那些老式、松散、往来自由的边境大为不同。战前,人们在寥寥无几的海关口岸通行,无需护照,或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往来,也不需要正式手续。这种新的边境与罗马军团在边境的堡垒(limes)类似,是一种把巨大的军事帝国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的土木工事构成的壁垒。确实,从罗马以来,欧洲从未有过类似的东西出现——查理大帝统治下没有,路易十四统治下没有,拿破仑统治下也没有——直到未来三十年后冷战爆发前也不会再次出现。
  然而,不同于罗马边境的堡垒和铁幕,新的边境既不标志社会边界,也不标志意识形态边界。它只是防御工事而已,既是防御性的也是进攻性的,分开了交战各国。这样的防御工事此前曾经存在,尤其是在美国内战中的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半岛战争中,威灵顿在葡萄牙修建过类似的工事;它也在巴尔干战争中伊斯坦布尔外面的恰塔尔贾(Chatalja)出现过;17和18世纪,沙皇军队在西伯利亚草原也曾修建这样的工事(长砦,Chertalines)。但1915年欧洲的新边境在长度、深度和布置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从波罗的海的梅梅尔(Memel)到喀尔巴阡山的切尔诺维茨,从比利时的纽波特到弗赖贝格(Freiberg)附近的瑞士边境,土木工事形成的界限延展接近1300英里。1870年代美国牧场发明的铁丝网出现在这里,到春季,已在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排列成行。地下掩体也出现了,英国人称之为“防空壕”(dugouts);此外还出现了通往后方的支援和后备堑壕。然而,在本质上,这条新的边界是壕沟,挖掘得足够深,能够保护人,足够窄,使炮弹难以击中,每间隔一段距离后转弯,挖出横道,以便分散爆炸的冲击波、碎片或是弹片,并防止进入战壕的敌人以火力控制太长的距离。在潮湿或是多石的地面,战壕很浅,而在前方设置较高的护墙,用泥土,常常是沙袋建造。土壤越是干燥和适于建造工事,就越不需要用木材或枝条编织物建造的“护墙”支撑战壕内壁,地下掩体也就越深;这些开始时只是作为最靠近敌方的战壕侧面上用来保护入口、避开飞进来的炮弹的“刮痕”,很快发展为很深的掩体、向下延伸的楼梯;德国人最终在阿图瓦和索姆的白垩土中挖到了30英尺或是更深,在最凶猛的炮击中岿然不动。
  但是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战壕体系。不同地方,不同战线上的样式各不相同,设计取决于地形的特点、部队相对于空间的比例——西部高,东部低一一和战术准则,还取决于决定了战线停止在哪里的战斗过程。在1915年东线宽阔的无人区,分隔敌对双方前线的空间可能达到三四千码宽。在克拉科夫以南的戈尔利采和塔尔努夫(Tarnow)之间,即将来临的大规模奥德进攻将发生在这里,“只有一条狭窄、连接也不好的壕沟,前面有一两股铁丝网,而通往后方的交通线常常是在开阔地上……而且也常常没有预备阵地”。相比之下,西线的无人区一般宽两三百码,常常更窄,有些地方只有25码宽。紧张的战壕战甚至导致双方修建了“跨国的”铁丝网障碍。尽管障碍带——先是串在木桩上,后来使用固定时不会发出喧闹锤击声的螺旋桩(screw:pickets)——仍然很窄,到1915年春,铁丝网大量出现。50码深的密集障碍带是稍后一些年发展出来的。在前沿阵地的后面,英国人尝试挖掘一条“支援堑壕”(support1ine),与第一条距离200码,更远的400码处常常还有一条“预备堑壕”(reserveline)。这些不同的堑壕由“交通壕”连接起来,后者同样也挖出横道,使救助和配给人员在从后方接近前线时自始至终得到掩蔽。如果概略地表示,这种布局看起来会与18世纪攻城工程中由坑道连接的“平行堑壕”很像。然而,当战壕遭遇洪水、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下,或者在战斗中落入敌手,所有图表式的整洁都很快荡然无存。总有新的战壕被挖掘出来以“改善”战线或者弥补在战斗中的损失:旧的支援壕或是交通壕成为新的前线;一次成功的推进可以把整个战壕体系抛诸身后,可能只有当局部优势转移到另一方时才会重新启用。而就如第一张航空照片不久揭示的那样,西线很快成为一个重复的场景和死胡同组成的迷宫,士兵们,有时候是整支部队很容易在其中迷路。当在前线的期限结束,一个营将接替另一个营的阵地时,熟知战壕地理的向导是换防时不可或缺的伙伴。指向较为结实的战壕和民居遗迹的布告板同样必不可少;在1914—1915年冬天的伊普尔突出部,至今仍有被英国士兵命名为电车小屋、巴特西农场、乞丐寮、苹果别墅、白马酒窖、堪萨斯路口、玩具屋的建筑的遗迹。
  英国人在1914年10月急匆匆赶到伊普尔,以填补西线出现的缺口,他们已经在那里尽自己最大可能地把工事挖掘到地下。一个人可以以三分钟一立方英尺泥土的速度挖掘避弹坑(shelterpit),它或许能够在半个小时内为一个士兵提供掩体,当它们被连接起来,就成了战壕。更常见的是,第一个掩体是一条原有的沟渠或者田间排水沟;当它们被挖深,或者遇到降雨,这些现成的隐蔽所会积满水,除非下大力气,否则根本就无法住人,就像第2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团(2ndRovalWelChFusmers)1914年10月在伊普尔南部遭遇的那样:“公路和许多田地以很深的沟渠作为边界……土壤大多是黏土,或者沙子……连指挥官派出人手在[防守面对德军的前沿阵地的]掩护部队后面进行挖掘……C和D[连]分段挖掘带有横道的普通战壕。A[连]分不同的排进行挖掘……B[连]挖掘一条辅助战壕……并留下一个排驻扎在那里。其他三个排去往酒窖农场后面柳树成行的干水渠……并用他们的挖掘工具进行修补。”12月,在他们接管的邻近一个类似防区,“24个小时里一直是‘雨,雨,雨!’冬汛来了,沟渠变成了流入河里的溪流;它是这个排水造出来的低地国家的主要排水道之一。胸墙东倒西歪;沟渠造成的战壕里水流湍急,在白天不得不放弃它。”在皇家工兵部队和从锯木厂来的木头的帮助下,战壕终于在水线以上重新建好。“在可以听到敌人声音的地方……在两英尺深的……水里工作的人们……不得不把[木头]强行插进流动的泥淖里……两个星期的艰苦劳动建造出一条地面高于正常水线的战壕……在1917年,它仍然是该防区最为干爽的战壕。”这条战壕长期存在,这并不寻常;尽管西线即将陷入僵持,没有多少前线从1914年到1917年一直持续保持它一开始时的状态。燧发枪团在1915年1月伊普尔以南利斯河附近一处阵地的经验解释了何以如此。
  ……
展开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欧洲的一场悲剧
第二章 战争计划
第三章 1914年的危机
第四章 边境线和马恩河上的战役
第五章 东线的胜利与失败
第六章 僵持
第七章 西线以外的战争
第八章 大战之年
第九章 军队的动摇
第十章 美国与大决战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