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传统
一
距今80年前,也就是1927年6月2日,上午10时,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逊位皇帝溥仪的老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杀。
死的时候,他只有51岁,正当学术的盛年。
这一事件,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也给中国现代学术史增添一个谜团。
王国维死后,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故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嫡孙、晚清大诗人陈三立的公子、中国现代史学的巨擘——陈寅恪,写了一首《挽诗》和一首《挽词》。
陈寅恪在《挽词》的序言中,提出,王国维的死,不是“殉清”,也与罗振玉的“个人恩怨”无关,而是因为文化的苦痛,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现在“大师”的称号很流行。如果以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作为条件,并不是很多和学问沾边的人,都可以称作大师。
流行与时尚,应该与学术大师无缘。
但是,王国维和陈寅恪,那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师。
如果称他们为国学大师,也可以。
而且,我们从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身上,能够看到、感悟到中国现代学术的诸多传统。
学术思想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
提倡最高的学术,是国家最大的荣誉。(王国维)
如果没有了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学术史会显得黯淡许多。
二
中国现代学术这个概念,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我主持编纂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编例”写于1991年3月,已经正式使用并阐发这个概念,酝酿则在1989年下半年。
我没有追溯,我之前,是不是有人使用过“中国现代学术”这个名称。但对这个概念作明确的界说,我应该是比较早的一个。
现代学术是与传统学术相对应的概念。传统学术是指传统社会的学术。自先秦直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都可以看作是传统学术。它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的理学、明的心学、清中叶的朴学和晚清的新学等段落。
每一历史段落,都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潮,出现了大批学术精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学术文化。
多元并立和互相融合,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
儒释道三教的互补互动,体现出中国传统学术多元并立而又相融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尤可见出学术思想之间的互相融合。
但是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了晚清,情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大变局”。学术方面,开始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大变局”的主要标志,是西人大规模进入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变,也与西潮汹涌而来有关。
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把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区别开来:1。学者追求思想自由;2。开始了学术独立的诉求;3。吸收了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
三
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端,开始于1898至1905年这一段时间。它的繁荣期,从后五四时期,直到30年代、40年代。这是乾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大师巨子层出不穷。
我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写道:
中国现代学术在后五四时期所创造的实绩,使我们相信,那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而当时的一批大师巨子,其人其学其绩其迹,足可以传之后世而不被忘记。他们撰写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建构上固然博大精深,同时闪现着时代的理性之光,其开辟意义、其精神价值,都可以作为现代学术的经典之作而当之无愧。甚至可以说,他们之中的第一流人物,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就个人学养而言,又是空前绝后的。因为他们得之于时代的赐予,在学术观念上有机会吸收西方的新方法,这是乾嘉诸老所不具备的,所以可说是空前;而在传统学问的累积方面,也就是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后来者怕是无法与他们相比肩了。
这最后一句话是说,已经含有“昔不至今”的意思在内。东晋的佛学大师僧肇,撰有《物不迁论》,里面有“昔物不至今”一语,我用来比喻中国现代学术的良好传统在今天所遇到的困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