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我这种极寒体质的编辑,竟然又做了一本极寒体质的书
文:花开玛
孙频的这本《疼》是我从事出版工作以来做的zui痛彻心扉的一本书。文字清冷到让人心疼,又炸裂到让人心惊。在满目都“温暖极了”的图书市场上,它不啻于一个异类。但鸡汤喝多了,吃两口凉拌苦菊,打个激灵,还是得在真实的人生中打个滚儿不是。《疼》,就是我们人生中时常会啃上两口的那盘苦菊。
1.
我zui早看到孙频的文章是在《小说月报》上,且是好几年前,当时我还在磨铁图书呼哧带喘地做着赚不了钱的书。虽然做的书都不怎么赚钱,但我真的爱书,也爱看书,基本上走到哪儿都会带本书,有时候忘带了就会去附近的报刊亭买杂志看,大多是《小说月报》《收获》之流,我就是这么与孙频的文字劈面而遇的。当下读完就很受震动,她写的太好了!好到一时三刻让我找不到语言来描述,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了一个好看的电影,分明胸中丘壑异动,但走出电影院你却不知道该怎么跟同伴分享。这就是我看完孙频那篇小说的感觉,于是,我回来之后就在微博上找到了她,并且给她留了言。但她一直没有回复我,直到我从磨铁离职也没有等到任何回复。
我当时想,这本书可能就跟我错过的其他书一样,跟我的缘分只是一个照面罢了。但没想到几年之后它竟然又主动找上门来,缘,真的妙不可言。我终于等到孙频的回复时,已经身处另外一个行业了,但看到她的消息依旧激动难耐,赶紧跟她取得了联系,正好她手里也有一部书稿刚刚完成,一切都巧合的不能再巧合。
我拿到的那份书稿,当时叫《我们的盐》。通篇读完依旧觉得会是一本好书,但跳出读者身份,以一个编辑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时我承认我当时有些犹豫了。孙频是学院派作家,她的作品是纯的不能再纯的纯文学,我虽然看重她的文本价值,但对它在图书市场上的表现却丝毫不能打包票,尤其是我这样一个从来都只做亏钱书的编辑。但我还是把这本书给陈师傅了,让他看一下,当时的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陈师傅身上,我心里的小算盘是,如果陈师傅看好,那我就再拼一把做好这本书。如果他也觉得这本书不会好卖,那就算了,反正我都离开出版行业了,就让作者找别的出版社吧,好东西绝对不愁出版。
没想到,陈师傅也很喜欢这本书,再一次证明了这个76年出生的爱烫头的帅大叔又一次成为了我的主心骨。陈师傅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就算纯文学不会特别好卖,但我们也要博一下。拿到陈师傅口谕的我简直以迅雷不及俺耳之势就跟作者签好了合同,又迅速看了一遍稿子把它交给文字编辑梅子,然后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回来之后开始想书名,写封面文案,准备做封面的各项事宜,在这期间我又反反复复看了两三遍稿件,我心想重头戏终于来了。这感觉就像是金盆洗手之后又被推上了牌桌,好吧,谁怕谁!
2.
孙频是我喜欢的作家,仅仅是看到她的文字和跟她在当时极为有限的交流中,我就知道我喜欢这个人,尽管后来我们吵了好几次架,但我心里仍旧喜欢这个姑娘。人不犯贱枉少年。
孙频说很多看完她作品的人都会以为她是个男人,或者会以为她起码是中老年人,很少有人能把那些凛冽的文字跟一个83年出生的青年女性联系在一起。但那些极寒的文字又确实出自她手,陈师傅说,看完一篇她的小说都要缓一下才能看下一篇,否则受不了。在这方面我比陈师傅坚强,我基本都是一口气看完的,我对她笔下的那些“痛”非常上瘾。我喜欢感受那种提着一口气在刀尖上行走的感觉。而孙频的文字就是这样。
她写为了复仇而把自己装进宗教信仰中去的人,写为了生病女儿的未来而机关算计丢掉性命的母亲,写一个从小遭遇父母去世的小女孩在长大之后如何通过身体的满足来填补心灵的缺口……她写那些好像离我们很远的人,但写的却又分明是我们自己的情感,我们自己那些很隐秘很无可告人的感情。她就像一个偷窥者,把我们心里zui真实zui隐匿的感受和情感偷走,然后放到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放大之后呈现出来。所以看她的小说会觉得惊悚,也会觉得刺激。因为那些你不能为外人道的东西,你都会在她的小说中找到。
在没见孙频之前,我曾通过文字对她揣测了很久,我猜想她一定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因为只有内向的人才会如此关注自己的内心,也才能留意并抓到那么多细微的情愫。我甚至猜想她会不会有一个非同小可的童年呢?否则为什么看完她的小说会让人那么心痛,清醒又凛冽,但又不是彻底的绝望,她仍旧会给无望中的你以尘世的慰藉。但这种痛,却怎么都挥之不去。
但真实的她,跟我设想中的她还是有误差的。眼前的孙频说话一字一顿,思路清晰,表达见解的时候很直接。但zui让我惊讶的还是她时髦的穿着,短裙配长风衣,完全不是我之前想象的戴着眼镜的拘谨女学者模样。我又一次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欺骗了。
但我跟这个漂亮的会写作的女作者却大吵了两次。一次是因为书名,一次是因为文案。也许是我们太相像了,总能很准确地击中对方的软肋,准确率百分之百地激怒对方。但事后却又很快消气,在这一点上我们俩都像小学生。
3.
本来这本书的书名叫《我们的盐》,也是其中第一篇中篇的名字,但我觉得这不是zui佳书名,想为它找出一个zui合适的书名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在小本上鬼画符,写出N多个关键词,互相连线。反复看书稿,想从中汲取灵感。看豆瓣读书的排行榜,看各大电商的排行榜,想借由别的书刺激一下自己的脑细胞,但收效甚微,想了十多个书名都不满意,一度非常沮丧。后来,在重读这本书时,有一句话跳进了我的眼睛,“肉身永远只是祭品”,我眼前一亮,干脆就用这个做书名吧。虽然现在回看,也没觉得多好,但当时却觉得还挺有味道的。我征求了一下陈师傅的意见,陈师傅说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就用这个吧。然后我又转头去问孙频的意见。
孙频不同意这个书名。她觉得这个书名稍微有点色情。在我的出版生涯里,其实我很少跟作者吵架,我一定会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zui大限度满足作者的需求,因为我知道尽管我把这本书当做自己的孩子,但它毕竟还有一个作者亲妈。所以我都尽量跟作者求同存异,并且一开始就表明我的立场,那就是我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把这本书做好,我会尊重你的建议,但你也要尊重我的工作。我们之间绝不存在私人恩怨,我们唯有的联结就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孩子。
所以zui后我们还是没用“肉身”这个书名,但我们却小有争吵。好在zui后达成了一致,可能我当时没控制好情绪的原因就是被说成色情了吧,我已经不想回忆自己的幼稚行为了。
就在我又重新进入想书名的循环之后,陈师傅又带来消息说小说集里的第一篇《我们的盐》不能上,要替换掉,因为涉及到一些敏感内容。我在感叹做出版真是越来越没尊严之后,还是找到孙频又要了一篇她刚写完的《色身》替换上了。虽然现在写出来寥寥数语,但实际操作时却费了好大劲,好在陈师傅长得帅,可以刷刷脸,zui终顺利过关。
我一度气愤到跟陈师傅说,历史的真相从来都只存在于小说中,史书里哪有什么真相?但我发完牢骚之后,解决问题的还是陈师傅。向陈师傅致敬。
替换好第一篇小说之后,又开始想书名,后来我想要不然就直接拿自己读完这本书的直观感受来做书名吧,在做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信奉一个原则,那就是能打动自己的才有可能打动别人。而且疼痛这种情绪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又在各种与疼相关的情绪中横冲直撞了很久,zui终敲定一个字的书名《疼》。索性干脆利落到底吧。
虽然书名和内文各种纠结,但这本书的封面却是zui快就定下来的。读创那边正在做另外一本书,宋庄女画家林林兮老师的画册,梅子有一天发给我一个文件夹,说感觉林老师的画跟孙频的文字风格很搭配,让我看看。但因为事情太多,我当时接收了之后就还没来得及看,没过几天陈师傅也开始来安利林林兮老师的画,我就赶紧打开之前梅子发我的文件夹一张张看过来,发现真是又一个巧合。林老师的画非常有特点,跟孙频的文字在感觉上确实很契合,我挑了几张给陈师傅看,zui终我们选了一个从心口往外喷射彩虹状态发散物的图来做封面。设计师韩熙很快做好,一切感觉都很对。这本书终于有一个环节是快速推进的了。
4.
但我还是很幼稚啊,根本就没有哪本书是可以快速推进的啊。
就在我以为篇章页也到位了,书名也敲定了,封面也没问题了,这本书终于可以尘埃落定时陈师傅又带来了坏消息。出版社说这本书的封面图“太血腥”,怕有不良社会影响。我在经历了一瞬间的懵圈之后,给陈师傅敲了一句话:做出版的尊严到底在哪里?
这件事其实zui后还是陈师傅出面解决的,各退一步,出版社同意可以继续用这幅图做封面,但同时要在醒目的位置把这幅画的相关作者信息都写好。至此,这本书才真的告一段落。
之前,我的另外一个老领导问我要不要重新回去作书,我说真的拿不定主意,但这次做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清楚了自己当初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是因为做书太累了。累心。我可能在潜意识里对于这种累还有所忌惮,所以不能下定决心再做回去。但我又真的喜欢做书,上次跟陈师傅一起吃饭,我们又说到了这件事,我说做书zui大的魅力就在于不管你当初多用心地做了一本书,但还有50%的未知数,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上市之后是什么样子,是会大卖,还是悄无声息。但这份未知也正是让这件事zui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这本书已经交片了,然后就是下印厂,再然后就能在市面上看到了。zui后,我想说,在常规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读一本个别的书的机会。“个别”是读创的子品牌,很多时候,个别的东西才更有味道。
期待《疼》。
这是一本由5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这5个小说都试图从人的精神里身体里挖到一个又深又疼痛的地方,然后把这份疼痛无限放大。这些从人心里长出来的丑恶、恐惧、无助深深刺痛了每一个看到的人。
这是由生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们构成的一部小说集,可能是下岗工人,可能是高校的年轻老师,可能是绝望捍卫弱智女儿的母亲,还可能是试图用身体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孤儿。他们汇合在一起就是关于生和希望的故事。
——阎连科(作家)
对人性的独到侦测,对经验的鲜活释放,对语言的精准控制,使孙频在文学上高开高走。我既惊讶又好奇:她将要写到哪里去?
——韩少功(作家)
孙频的写作从容大气,在新一代的作家群中,她早已脱颖而出。
——苏童(作家)
孙频表现出惊人的力量和逼人的才气,她以一个女性视角来直面社会和人生,凛然不退。
_范小青(作家)
写作时的孙频,就像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杀完人,还要坐在教堂里忏悔,请求神的宽恕。然后再去杀下一个人。
_郑小驴(作家)
孙频对她所写的人物一点也不隔膜,所以她在小说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特别真切。尊严似乎是孙频在小说中反复表现的主题。我觉得这很好,一个作家如果将一个伟大的词语反复表现,将其表现得非常充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去展示它。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
_贺绍俊(评论家)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孙频在自己的小说中猛烈地撕裂着笔下的人物,并不怜惜这些人物的内心早已长满荒凉的尖刺,撕裂之酷烈,甚至于带着一种黑暗的快感。从八十年代中期王朔的作品开始,青年男女们就以堕落为名,承担着彼此内心的绝望。所有的故事总要重复两次,只是火焰这次不再被海水所熄灭,火焰鲜红剔透,凝聚为黑夜中血色的琥珀。
——黄平(评论家)
孙频的小说如瓮。瓮中的人们兀自步步惊心,卓绝长征。北方的群山围困着孙频,她的心里却生长着潮湿的南方。她的文字有着谪落凡尘的气息,似乎是,终有一日,凡尘里会绽放奇迹,沉重饱满的瓮化为逃逸的气球。
——李敬泽(评论家)
细腻绵密又风生水起的表述下,那些黑暗和明媚,混沌和尖锐,希望和绝望。孙频不仅写出了我们身在的现实,还写出了我们时代人的精神隐疾。
——张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频的小说有比“性别”更辽阔的尺度,那就是能够把“女性”涵容其中的“人性”尺度。
——何平(评论家)
虽属80后,孙频却没有明媚和轻柔,她的目光里充满了苍凉和隐痛。她的人物大都是底层不服从命运的青年女性,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是紧张的抗争,是血腥而柔软的阴谋,是无尽的孽债和负疚。于是,孙频借此抵达人性的深处,实施拷问。
——雷达(评论家)
从孙频这些小说所反映的精神层面来看,作者呈现出了生命本真的面相,婚姻和爱情在孙频的笔下世界里有了新的意义与值得探讨的价值。她的小说脱离了一般小说家“追逐与抛弃”的俗套情节,她以不完美的姿态去解读了不同女性的精神面貌。
——《广州日报》
孙频的小说是用故事把岁月侮辱改造成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
——《作家》杂志社主编宗仁发
既敢于涉险,又善于探微,所以孙频涉笔成篇,篇篇皆入法眼。
——《大家》杂志社主编李巍
孙频一直试图在人表面卑贱、琐碎、世俗、失败、黯淡的生活与命运背后探索人真正的神性之光。
——《钟山》杂志社主编贾梦炜
她的文字里嵌着错落有致的意象和隐喻;比如衰败小城,比如荒凉街道,比如黄河---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条河流早已不复盛景只是没人说出来……还有男人女人之间,人和人之间,那些被人生弄脏的爱意和悲伤的恶毒。人终究闪躲不开被命运淹没,她把这种淹没的过程处理得恰当,好看,似乎人间本该如此,也只能这样。
——《文艺风赏》主编笛安